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提升技术研究
谢剑雄
四川省东方兴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618000
摘要:在房屋建筑领域,混凝土结构广泛应用,其耐久性直接关乎建筑使用寿命与安全性。本文深入剖析影响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内部因素如水泥特性、骨料质量、外加剂影响,外部因素像温湿度、侵蚀介质、机械荷载,系统阐述从原材料优化、配合比设计、施工工艺管控到混凝土表面防护等多层面的耐久性提升技术,探讨应对技术集成应用、耐久性检测、规范标准衔接的策略,旨在延长混凝土结构服役年限,推动房屋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房屋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混凝土结构作为建筑的“骨骼”,支撑着整个建筑体系。从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到温馨宜居的住宅小区,混凝土结构无处不在。然而,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受内外诸多因素交互影响,混凝土结构易出现裂缝、剥落、钢筋锈蚀等耐久性问题,不仅降低建筑美观度,更严重威胁结构安全,缩短建筑使用寿命,引发巨大经济损失与社会隐患。因此,深入探究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提升技术,对保障房屋建筑质量、实现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非凡。
二、影响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因素
1.内部因素:
水泥特性:水泥品种不同,水化热、强度发展速率各异。水化热过高,混凝土内部温度骤升,热胀冷缩产生裂缝,为侵蚀介质侵入提供通道;水泥强度增长过快,早期收缩大,也易开裂。此外,水泥中含碱量超标,会与骨料发生碱骨料反应,导致混凝土膨胀、开裂、强度下降。
骨料质量:骨料作为混凝土骨架,其粒径、形状、强度、含泥量至关重要。骨料粒径过大或级配不良,混凝土空隙率大,密实度低,易渗进有害物质;针片状骨料增多,会降低混凝土工作性,使结构内部应力分布不均;含泥量高的骨料,不仅削弱骨料与水泥浆粘结力,泥中的杂质还可能引发化学反应,侵蚀混凝土。
外加剂影响:外加剂虽能改善混凝土性能,但使用不当会适得其反。
2.外部因素:
温湿度:温度变化引发混凝土热胀冷缩,反复作用下产生裂缝,尤其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中,内部温度与外界温差过大,裂缝问题更为突出。湿度方面,高湿度环境利于侵蚀介质溶解、传输,加速钢筋锈蚀;干燥环境则使混凝土失水收缩,产生干缩裂缝,同样危害耐久性。
侵蚀介质:处于海洋环境的建筑,海水含有的氯离子能穿透混凝土钝化膜,引发钢筋锈蚀,铁锈体积膨胀致使混凝土开裂剥落;工业区域,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酸性气体溶于水形成酸雨,侵蚀混凝土表面,降低其强度与碱性保护能力,为钢筋锈蚀创造条件。
机械荷载:长期承受超载、动荷载的混凝土结构,内部微裂缝不断扩展、贯通,损伤累积,削弱结构承载能力,同时为外界侵蚀因素入侵开辟路径,加速结构劣化,降低耐久性。
三、混凝士结构耐久性提升技术
1.原材料优化:
选用优质水泥:根据工程环境与需求,挑选低水化热、低碱含量水泥品种,如大坝工程选低热硅酸盐水泥,抑制混凝土内部温升,减少裂缝风险;对于有抗硫酸盐侵蚀要求的建筑,采用抗硫酸盐水泥,抵御侵蚀介质破坏。
精选骨料:严格把控骨料粒径、级配,采用连续级配骨料,降低空隙率,提高混凝土密实度;控制骨料含泥量,经清洗、筛分等工艺,确保含泥量符合标准,增强骨料与水泥浆粘结;必要时选用优质天然骨料或人造骨料替代,提升混凝土整体性能。
合理使用外加剂:依据混凝土性能目标,精准调配外加剂。如在寒冷地区,添加适量防冻剂,降低混凝土冰点,防止冻害;为提高混凝土抗渗性,掺入微膨胀剂,补偿混凝土收缩,减少裂缝,增强结构自防水能力。
2.配合比设计:
优化胶凝材料比例:在满足强度要求前提下,适当降低水泥用量,增加矿物掺合料如粉煤灰、矿渣粉比例。矿物掺合料能填充水泥空隙,改善微观结构,提高密实度,且其二次水化反应消耗氢氧化钙,降低混凝土碱度,增强抗侵蚀性。
控制水胶比:水胶比是影响混凝土耐久性关键指标,降低水胶比可减少孔隙率,提高混凝土强度与抗渗性。通过高效减水剂使用,在保证工作性同时,降低水胶比至合理范围,如耐久性要求高的结构,水胶比控制在0.4以下。
3.施工工艺管控:
搅拌与运输:采用强制式搅拌机,确保原材料均匀混合,搅拌时间依据外加剂特性、坍落度要求合理确定,防止搅拌不足或过度。运输过程中,控制混凝土坍落度损失,使用搅拌运输车持续搅拌,防止离析,确保浇筑时混凝土性能良好。
浇筑与振捣:遵循分层浇筑、分层振捣原则,避免混凝土出现冷缝。振捣密实,以混凝土表面不再下沉、泛浆且无气泡冒出为准,防止漏振或过振,确保混凝土内部结构致密。
养护:浇筑后及时养护,根据环境温度、湿度采用洒水、覆盖保湿膜、喷涂养护剂等不同方式。养护时间足够,一般不少于7天,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或有特殊要求结构,养护期延长至14天甚至更久,保证混凝土强度稳定增长,减少收缩裂缝。
4.混凝土表面防护:
涂层防护:在混凝土表面涂刷有机涂层如环氧树脂涂层、聚氨酯涂层,或无机涂层如渗透结晶型涂层。有机涂层形成致密保护膜,阻挡侵蚀介质渗透;无机涂层能与混凝土内部物质反应,堵塞孔隙,提高抗渗性,延缓侵蚀进程。
表面憎水处理:利用硅烷、硅氧烷等憎水剂处理混凝土表面,使其具有憎水特性,水珠在表面滚落,减少水分吸收,降低冻融破坏与侵蚀风险,尤其适用于潮湿环境或易积水部位。
四、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1.技术集成应用挑战:耐久性提升技术多样,各有侧重,集成应用时需综合考虑兼容性、协同性。建立技术集成体系,从设计源头规划,施工过程协同推进,如配合比优化与外加剂选用协同,施工工艺与表面防护衔接,确保各技术相辅相成,发挥最大效能。
2.耐久性检测挑战: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检测复杂,现有检测方法难以全面、实时反映结构内部真实状况。研发新型检测技术,结合无损检测如超声波、雷达波检测内部缺陷,电化学方法监测钢筋锈蚀速率,建立长期监测系统,定期采集数据,分析结构耐久性变化趋势,为维护加固提供依据。
3.规范标准衔接挑战:建筑行业规范标准更新相对滞后,新的耐久性提升技术难以及时纳入。加强规范标准研究修订,跟踪国际前沿,结合国内工程实践,将成熟新技术、新工艺纳入规范,明确技术指标、设计施工要求,确保技术推广应用有章可循。
五、结论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提升技术研究是房屋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从剖析影响因素、研发提升技术到攻克诸多挑战,为建筑结构长寿健康筑牢根基。虽面临技术集成、检测、规范、成本等难题,但凭借技术创新、标准完善、协同联动可逐一化解。持续深耕该领域,将为房屋建筑披上坚固“铠甲”,保障居住安全,引领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参考文献
[1]王宗宇.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提升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房地产业,2020(29):120.
[2]于德龙.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提升技术研究发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15):3487-3487.DOI:10.3969/j.issn.2095-2104.2016.15.487.
[3]吕萌.土木工程中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提升技术研究[J].建筑工程与设计,2024,3(12):92-94.DOI:10.12417/2811-0536.24.12.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