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子仪器仪表中电磁干扰的抑制方法研究

作者

齐文华

370305198112185010

摘要:本研究聚焦电子仪器仪表领域的电磁干扰问题,系统阐述电磁干扰的基础理论,涵盖其定义、传导与辐射干扰分类,以及干扰源、耦合途径、敏感设备构成的三要素。深入剖析电磁干扰对电子仪器仪表在测量精度、功能运行及可靠性方面的负面影响。针对性提出屏蔽、滤波、接地及软件抗干扰等一系列抑制方法,详细讲解各方法原理与实施要点。明确多种抑制方法综合运用的必要性,为提升电子仪器仪表抗干扰能力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仪器仪表;电磁干扰;抑制方法

引言

在电子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电子仪器仪表已深度嵌入工业生产、医疗诊断、科研实验等诸多领域,成为获取精准数据、保障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设备。然而,日益复杂的电磁环境使得电子仪器仪表面临严峻的电磁干扰挑战。电磁干扰不仅严重影响仪器仪表的测量精度,导致数据偏差,还可能引发功能异常,危及系统安全,极大地降低了仪器仪表的可靠性与使用寿命。深入探究电磁干扰基础理论,探寻高效抑制方法,对保障电子仪器仪表稳定、精准运行,推动相关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紧迫且重大的现实意义,关乎生产效率提升、科研成果准确性及公众安全保障等多方面。

一、电磁干扰基础理论

1.1电磁干扰的定义与分类

电磁干扰,指的是任何可能引起电子设备性能下降、功能异常或故障的电磁现象。它主要分为传导干扰和辐射干扰两类。传导干扰是通过导体传播的干扰,比如在电力系统中,电网电压的波动、谐波等干扰信号,会沿着电源线、信号线等导体,进入电子仪器仪表,影响其正常工作。这种干扰往往在设备内部电路之间,或者不同设备通过电气连接相互影响。辐射干扰则是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周围空间传播。通信基站、雷达设备等发射的高频电磁波,当电子仪器仪表处于其辐射范围内时,就可能接收到这些干扰信号,进而干扰仪器内部的电路正常运行。辐射干扰具有传播范围广、难以完全屏蔽的特点,对电子仪器仪表的影响不容小觑。

1.2电磁干扰的三要素

电磁干扰的产生离不开三个关键要素:干扰源、耦合途径和敏感设备。干扰源是产生电磁干扰的源头,常见的有各种电气设备,像开关电源在工作时会产生快速的电压、电流变化,成为电磁干扰源;还有通信设备,其发射的高频信号也可能干扰周围电子仪器仪表。耦合途径是干扰从干扰源传播到敏感设备的路径,包括传导耦合、电容耦合、电感耦合和电磁辐射耦合等。通过导线连接,干扰信号从一个设备传导到另一个设备,这就是传导耦合;而电容耦合则是由于两个电路之间存在寄生电容,使得干扰信号得以传递。敏感设备即受电磁干扰影响的电子仪器仪表,因其内部电路设计、元器件特性等因素,对不同类型和强度的电磁干扰具有不同的敏感度。当干扰信号通过耦合途径进入敏感设备,且强度超过其耐受阈值时,就会引发仪器仪表的性能下降或功能异常。

二、电子仪器仪表中电磁干扰的影响

2.1测量精度下降

电子仪器仪表的核心功能之一便是精准测量各类物理量。然而,电磁干扰会严重破坏这一特性。在精密的电子天平中,电磁干扰可能导致天平内部的传感器产生额外的感应电流,使得测量的物体重量数据出现偏差。对于示波器而言,若受到电磁干扰,其显示的电信号波形会发生畸变,无法准确反映实际信号的幅值、频率等参数,进而导致测量精度大幅下降。

2.2功能异常

电磁干扰还常常致使电子仪器仪表功能异常。在医疗领域,如核磁共振成像设备,一旦受到外界电磁干扰,成像结果会出现伪影,严重影响医生对病情的准确判断,甚至可能导致误诊。一些具有自动控制功能的电子仪器仪表,在电磁干扰下,可能会出现控制指令误触发或执行错误的情况,打乱正常的生产流程或实验操作,造成生产事故或实验失败。

2.3可靠性降低

长期处于电磁干扰环境中,电子仪器仪表的可靠性会大打折扣。干扰信号反复冲击仪器内部的电子元器件,加速元器件的老化和损坏。以工业现场的温度传感器为例,若长期受电磁干扰,其内部的热敏电阻可能会因频繁的电流波动而逐渐改变电阻特性,导致测量的温度数据越来越不准确,最终传感器失效。对于复杂的电子仪器仪表系统,电磁干扰还可能引发系统死机、重启等故障,增加维护成本和停机时间。

三、电磁干扰抑制方法研究

3.1屏蔽技术

屏蔽技术是抑制电磁干扰的重要手段。它通过使用金属材料制作屏蔽体,将电子仪器仪表或干扰源包围起来,阻止电磁干扰的传播。静电屏蔽利用金属导体在电场中会产生静电感应的原理,使屏蔽体内的电场强度为零,从而保护内部仪器免受外部静电场干扰。磁屏蔽则针对磁场干扰,选用高磁导率的材料,如坡莫合金,将磁场束缚在屏蔽体内,减少对外部设备的影响,常用于变压器、电感等磁性元件的屏蔽。电磁屏蔽主要针对高频电磁波,通过多层金属屏蔽结构,利用反射和吸收的方式削弱电磁波强度,像通信基站的屏蔽罩,能防止内部信号辐射泄漏,同时抵御外界电磁干扰。

3.2滤波技术

滤波技术通过设计特定的滤波电路,对信号中的干扰成分进行筛选和去除。在电源输入端,安装电源滤波器可有效抑制电网中的传导干扰进入电子仪器仪表。电源滤波器通常由电感、电容等元件组成,利用电感对高频信号的高阻抗特性和电容对高频信号的低阻抗特性,将高频干扰信号旁路到地,确保纯净的电源输入。对于信号传输线路,根据信号的频率特性设计相应的信号滤波器。在音频设备中,采用低通滤波器可去除高频噪声,保留音频信号的低频成分,提升音质。

3.3接地技术

接地技术是保障电子仪器仪表稳定运行、抑制电磁干扰的基础措施。安全接地将设备的金属外壳与大地相连,当设备发生漏电等故障时,可将电流引入大地,保护人员和设备安全。工作接地则分为信号接地和功率接地。信号接地为信号提供一个稳定的参考电位,减少信号传输过程中的干扰。在计算机主板中,通过合理的信号接地设计,降低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之间的串扰。功率接地用于泄放功率电路中的电流,减少电源噪声对其他电路的影响。

3.4软件抗干扰技术

软件抗干扰技术是从程序层面增强电子仪器仪表的抗干扰能力。数字滤波算法,如均值滤波、中值滤波等,通过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去除数据中的干扰噪声,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在工业数据采集系统中,利用均值滤波算法对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多次平均计算,消除随机干扰。软件冗余技术通过对关键程序代码进行备份、添加指令冗余等方式,当程序受到干扰出现错误时,能够自动恢复正常运行。看门狗技术则设置一个独立的定时器,当程序因干扰陷入死循环或死机时,看门狗定时器溢出,触发系统复位,使电子仪器仪表重新正常工作,有效保障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结语

电磁干扰严重影响电子仪器仪表性能。本研究梳理了干扰基础理论,剖析其对仪器的负面影响,并提出多种抑制方法。屏蔽、滤波、接地与软件抗干扰技术各有成效,实际应用需综合运用。未来,随着电磁环境愈发复杂,应持续探索新抑制策略,提升仪器抗干扰能力,助力各行业借助精准仪器实现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寿根.电子仪器仪表中电磁干扰的抑制方法研究[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24,8(12):7-8+12.

[2]王琥,刘贤,刘海伟,等.电子仪器仪表中电磁干扰的抑制方法研究[J].仪器仪表用户,2024,31(07):7-9.

[3]景正华.油田仪器仪表中电磁干扰的抑制方法[J].自动化应用,2023,64(09):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