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班主任有效应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探究
袁艳林
湖北省枣阳市第二中学441200
高中时期是学生从青少年向成年过渡的重要阶段,生理和心理都发生着巨大变化。这一阶段的学生不仅要应对繁重的学业任务,还要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同时面临着自我认知和未来规划等方面的困惑。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自卑、叛逆等。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业发展,还可能对其人格塑造和未来人生轨迹产生深远影响。因此,高中班主任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重要陪伴者和引导者,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一、高中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学业压力
高中课程难度加大,学业负担沉重,学生面临着高考的巨大压力。频繁的考试、排名以及家长和老师对成绩的高度关注,使得学生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一旦学习成绩不理想,容易产生自我怀疑和挫败感,进而引发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
(二)人际关系
高中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快速发展的时期,对人际关系较为敏感。在与同学相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性格差异、竞争关系等原因产生矛盾和冲突;与老师之间,可能因沟通不畅或对老师的教学方式不适应而产生隔阂;与家长之间,随着年龄增长,自主意识增强,容易在观念和想法上与家长产生分歧,导致亲子关系紧张。这些人际关系问题若得不到及时解决,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困扰。
(三)自我认知
高中学生开始深入思考自我价值、人生目标等问题,但由于认知水平和经验有限,在自我认知过程中容易出现偏差。部分学生可能过于关注自身缺点,产生自卑心理;而另一些学生则可能盲目自信,对自身能力和现实情况缺乏准确判断。这种自我认知的不平衡容易引发心理冲突和情绪波动。
(四)社会环境
现代社会信息传播迅速,各种价值观和思潮相互碰撞。高中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影响。网络上的负面内容、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等,都可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冲击,导致其价值观混乱,产生迷茫和困惑。
二、高中班主任有效应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高中班主任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平等、包容的心态对待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和关爱。在日常工作中,班主任要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关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倾听他们的心声和烦恼。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关心和帮助,让学生愿意向班主任敞开心扉,建立起信任关系。只有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班主任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发现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班主任可采取多元举措。结合班级实际,定期开展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围绕情绪管理、压力应对、人际交往技巧等传授知识。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生动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提升其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与理解,助其掌握自我调节方法。同时,邀请学校心理教师或专业咨询师举办讲座,针对高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深入剖析,提供应对考试焦虑、建立人际关系、培养积极心态等方面的专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观念,增强心理调适能力[1]。此外,在班级设宣传栏,定期更新知识、方法与励志故事,营造关注心理健康的氛围。
(三)营造良好班级氛围,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
营造良好班级氛围,能为学生提供有力心理支持。班主任应着重培育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班风,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制定规章制度,开展多彩活动,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与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参与班级事务,增强归属感与责任感,使其在班级中感受温暖。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交友观,倡导同学间相互尊重、理解、帮助,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户外拓展等互动活动,增进同学情谊,提升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出现矛盾及时介入引导解决 [2]。此外,班主任要关注班级舆论动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与舆论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环境,对不良言论和行为及时纠正引导,避免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四)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合力
为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合力,需建立家校合作机制。班主任要定期与家长交流,通过家长会、家访、电话、微信等方式,及时反馈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及心理状况,了解学生在家情况,并与家长共同探讨教育方法,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制定个性化方案。学校可定期组织家长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邀请专家传授心理健康知识与家庭教育方法,助力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念,提升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与应对能力,使其了解高中学生心理特点与规律,掌握沟通技巧,为孩子营造良好家庭心理环境 [3]。同时,建立家校反馈机制,家长发现学生家中异常及时告知班主任,班主任察觉学生心理困扰也及时反馈家长,双方密切配合,共同守护学生心理健康。
(五)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高中班主任若想提升专业素养以强化心理健康教育能力,需多管齐下。要积极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洞悉高中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症状、诱因及应对策略,通过参加专业培训、研读相关书籍文献、参与线上课程等途径,不断充实心理健康知识储备,提升教育水平。同时,掌握倾听、共情、提问等基本心理辅导技巧,在与学生交流时善用这些技巧,深入理解其内心想法,给予恰当心理支持与引导。此外,要具备识别学生心理问题严重程度的能力,对严重者及时转介专业机构。并且,日常工作中要持续反思教育行为方法,总结经验教训,发现不足及时调整策略,逐步增强应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
三、结论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高中班主任在应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上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班级氛围、建立家校合作机制以及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等多方面的努力,高中班主任能够有效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同时,学校和社会也应高度重视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为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 冯铂 . 高中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 [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 2024, 9 (15): 38-40.
[2] 胡伟琪 . 高中班主任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的对策分析 [J].吉林教育 , 2015, (34): 24.
[3] 李霞 . 高中班主任如何有效地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指导 [J].青少年日记 ( 教育教学研究 ), 2014, (1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