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话语创新路径研究

作者

杨龙 尹诗诗 何婷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00

摘要: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网络空间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表达思想的重要平台。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面临着如何有效利用大数据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挑战。本文主要探索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分析大数据对思政教育的影响,并提出在信息化时代中,如何构建更加贴近学生需求和时代发展的思政教育话语体系。

关键词:大数据;网络思政教育;人工智能

1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

1.1信息化时代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

随着信息化时代来临,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已超出传统媒介的限制,在此情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其一,信息技术全面普及,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途径和方式发生改变,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渐渐被新媒体和网络平台所取代。网络社交平台、短视频、在线学习等多种媒介,成了学生获得信息、塑造价值观的关键渠道。思政教育要顺应这种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从而提升教育的覆盖范围和影响力。第二,大数据技术被采用之后,个性化教育变得可行,教育者可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行为数据等来开展定制化教育,精确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与需求,从而改善教育成果,这也产生了信息超载、虚假信息流传之类的问题。如何在繁杂的信息环境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这是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大难点。

1.2传统思政教育模式的局限性

其一,传统思政教育过度依靠课堂授课,教师采取“灌输式”讲授法,学生参与度低,缺少互动性以及个性化的教育感受,思政教育往往用统一的教材,标准的讲述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别和多种文化背景,造成教育内容不能真正印入学生内心,很难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索动力,其二,传统模式下,思政教育传播较为闭塞,大多凭借纸质教材,课堂交流等老套途径,没有同现代技术相融合,未全面发挥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施有效传播和回应,尤其针对“90后”“00后”这些年轻人而言,他们接收信息、开展互动交流的方式比较特殊,传统思政教育这种单向传达的方式已难以符合这一代学生的需求。

2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话语创新

2.1构建个性化思政教育内容与教学模式

高校要搭建起完备的数据收集及分析平台,把来自线上课堂、社交平台、在线讨论区等诸多环节的学生数据整合起来,其中涵盖学生的学习进程、兴趣偏好、思维模式、针对思政内容的反馈等等,从而创建起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档案。教育者可凭借数据分析来了解每个学生在思政学习上存在的不足,助力学生展开具有针对性的学习与改善。而且,要围绕学生来设计并发送个性化的思政教育内容,遵照学生特有的需求及其背景实施精确传达。比如,倘若某个学生对国际政治比较感兴趣,便给他安排更多有关全球治理、国际局势之类的思政教育素材;要是某个学生偏爱本土文化,就加大对本国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的教育力度。通过数据分析并推荐个性化内容,高校可做到精准的思政教育,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而且,个性化教学模式会借助诸如视频教学、互动探讨、案例剖析之类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加强学生的参与度及其思考的深度。教师应依据数据所给予的反馈灵活变换教学手段,采用更为灵活、形象的教学形式,促使学生踊跃投入到课堂交流、操作活动以及课外探究当中,持续唤起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兴趣与积极性。

2.2搭建多元网络思政教育平台

高校需借助现存的互联网技术来创建起一个涵盖信息传播、知识互动以及社交反馈在内的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其一,平台构建过程中要重视集成性与开放性,把诸如学术讲座、专家访谈、学生论坛、在线课程之类来源各异的教育资源加以融合,从而塑造出一个信息充实、功能完备的教育平台。该平台的设计既方便教师发布教学内容及资料,又要给予学生自行学习和交流的余地,促使他们加入到有关思想政治方面的探讨中来。其二,平台得具备灵活多变的互动形式,让学生可在平台上随时同教师、同学展开对话。设立问答板块、讨论小组、学术研讨会等互动项目,学生既能获取更多的思政教育资源,又能借由这种互动增进对思政内容的领悟与认可。比如可定时举办在线探讨会或者主题辩论会,促使学生在自由交流之中激荡思维,深刻领悟思政内容;也可设置在线问答板块,当学生碰到学习难题的时候能够立即得到回应,化解知识方面的疑惑之处,更为关键的是,平台要建立起反馈体系,根据学生的互动情况以及学习资料来剖析其学习成果与投入水平,针对那些学习进程迟缓或者参与度较低的学生,平台应该马上发送学习材料或者给予提示,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踊跃投身于思政教育当中。高校还可借助社交平台的功能,引导学生在平台上发表自身看法并抒发内心感受,推动彼此间的思想交锋以及文化交融。

2.3强化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融合应用

高校要积极探寻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相融合的方式,优化思政教育的智能化水平。其一,人工智能可凭借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助力教师精确剖析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学习需求。例如,针对学生在线交流内容、课后作业、互动回应等多维度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尽早察觉学生存在的思想困惑和学习障碍,并给出个性化的教育建议或资源推荐。在这个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能够自行判断学生的情绪波动、学习进度、知识掌握情况等,从而协助教师制定出更为精细化的教学计划。其二,依托智能辅导系统支持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复习,根据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知识掌握情况,实时推送适合的学习材料、网课及知识点,使得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获得更多的个性化支持。系统会按照学生的反馈以及学习数据来实施自我调节,给予有针对性的学习意见与指引,保证学生可以在恰当的学习速度和深度之下掌握思政知识。而且,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完善思政教育的评价体系,精确考量学生的学习进程和成果,洞悉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习业绩,助力学生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推动学生自主改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数据时代对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教育话语和教学模式已成为提升思政教育质量的关键。高校应结合大数据分析,构建个性化的教育内容,利用多元化网络平台加强互动,进一步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精准教学。通过优化教育资源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的思政教育将更加智能化、多样化,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学生的需求,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舒冉,门瑞雪.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4,23(24):283-285.

[2]成哲.大数据时代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的工作策略和路径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24,(08):18-20.

[3]江抒阳,孙光野.大数据时代下高校网络思政能力提升路径初探[J].世纪桥,2024,(11):78-80.

[4]丁安东.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研究[J].中国报业,2023,(20):234-235.

作者简介:1、杨龙(1988-),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助教,本科,研究方向: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

2、尹诗诗(1995-),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方面。

3、何婷(1982-),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助教,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