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作者

姜娇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第三实验小学

数学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其抽象性和逻辑性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理解困难,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以及学生经验结合起来,降低学生的认知门槛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所以探究问题情境的科学创设策略就成了小学数学教学优化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一、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

科学性原则决定了情境创设要立足于数学学科的本质,保证数学信息准确、逻辑严谨和方法合理,切忌情境设计失当而造成对知识认识上的偏差。比如在解释加减法运算的时候,创设情景的数量关系需要与数学运算规则相一致,不应该因为追求趣味性就损害数学知识的科学性。

趣味性原则注重通过生动有趣、别出心裁的场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减少数学学习中的枯燥感,在《认识 10 的教学中,可创设丢手绢的游戏情境。教师组织学生围成圆圈,指定一名学生拿手绢绕圈走动,其他学生边唱儿歌边观察。当手绢依次传递时,引导学生大声数出传递人数,在欢快氛围中直观认识“9 添上 1 是 ,让学生在趣味游戏里轻松掌握知识,降低数学学习的枯燥感[1]。

启发性原则认为情境创设能引起学生对数学的思考,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问题的实质,有效的问题情境应该包含着数学思维的线索,并通过创设认知冲突、悬念或者开放性的问题等方式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驱使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去处理新的问题。如在讲授“比大小”这一概念中,设置了小动物分糖的情景,以数量对比的方式诱发学生对“多”“少”“大”“小”之间数学关系的思考,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一)生活融入——将数学融入日常场景

在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中,结合数学知识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情景进行创设是一项重要的策略,低年级小学生对于生活中所熟知的东西有一种自然的亲近感,选择购物、就餐、玩耍等日常行为为情境载体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了解数学知识和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该策略在减少数学学习抽象性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中问题的能力[2]。

以“认识人民币”课程为背景,教师可以营造“校园爱心义卖活动”的场景。事先请同学们把闲置的文具,图书等东西收拾好,贴上自定价格的标签,并把教室安排在义卖场地上。在这次活动里,学生们用模拟人民币购置了他们喜欢的物品,例如标价为 8 元的故事书和 3 元的铅笔盒等。在进行交易的过程中,需要仔细考虑如何利用不同面额的人民币进行组合支付,例如使用 1 张 5 元或 3 张 1 元的纸币来购买价值 8 元的物品;有三个一元硬币购买三元铅笔盒的。通过模拟义卖使学生迅速了解真实交易场景下的人民币面额并掌握元角分数的折算,同时也了解了数学对经济活动的应用价值,形成数学应用意识,同时这种情境创设也可以发展学生社交能力和合作意识,使数学教学和生活实践有机结合。教师可以进一步扩展情境,比如设置“促销活动”这一环节来引导学生对打折、满减这类复杂的数学问题进行思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促进思维的深度。

(二)故事驱动——利用数学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故事驱动策略以建构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为手段,寓抽象数学知识于情节发展之中,运用故事的趣味性和连贯性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激发学习兴趣。低年级小学生对故事有很强的好奇心与想象力,数学故事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问题变成充满魅力的情节任务,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故事中去,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探究数学知识[3]。

在“乘法”教学中,教师可创设“小兔子采蘑菇”的故事情境,讲述森林里住着五只小兔子,每只兔子每天要采3 个蘑菇,引导学生思考“它们在一天之内总共收集了多少蘑菇”。随着故事的深入,逐渐提出“若采两天、三天共采蘑菇多少朵”的问题,并开始引入乘法的概念。学生在故事情境下,用画图、数数和连加计算来解题,随着连加算式的不断增加,很自然地就有了简化计算的要求,这时教师就会适时地把乘法运算引出来,并说明乘法的含义和表达方式,为了加强故事互动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当小兔子参与采蘑菇剧情,并通过动手操作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加深乘法概念。同时,故事可设计悬念和转折,如“雨突然倾盆而下,小兔子们急切地想要将蘑菇迅速运回家中,那么应该如何分组以实现最快的搬运速度呢”,引导学生运用乘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种以故事为载体的情境创设让学生通过趣味体验获得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能力,达到知识学习和情感体验相统一的目的。另外,故事驱动策略下,可以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提高情境感染力。通过动画、音效来表现故事画面,如运用动态画面来表现小兔子蹦蹦跳跳采蘑菇等情景,并搭配轻松的背景音乐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体会到故事氛围。同时,教师可在故事中设置开放式问题,如“小兔子要请好友们分享蘑菇应该怎么分呢?”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并在解题过程中加深数学概念理解,进一步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结束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是沟通数学抽象性和学生认知之间的一座重要桥梁。教师需以理论为指导,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探索情境创设的创新路径,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思”的教学目标。在今后教育技术和教学理念不断更新的情况下,问题情境创设会更强调个性化、动态化和多元化,这给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带来了全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 刘新蓉 . 新课标引领下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实践 [J]. 读写算 ,2025(12):94-96.

[2] 肖太迎 . 深度教学理念下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J].华夏教师 ,2025(S1):72-74.

[3] 张华 .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法的创新与实践 [N]. 科学导报 ,2025-05-08(B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