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电子技术实训》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
郑琳
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 010070
引言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培养兼具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高素质人才成为高职院校的核心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此外,《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在此背景下,《电子技术实训》作为高职院校电类专业的重要实践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载体,课程不仅注重学生电子技术操作能力的训练,更承担价值引领的育人使命。在实训操作中渗透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科学思维等要素,为思政教育提供丰富载体。本文基于当前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探索在实训教学中有效融入思政元素的路径,助力实现技术技能与职业道德的同步培养。
二、电子技术实训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求
高职院校肩负着为产业一线输送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而实训课程作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关键环节,更需注重价值引领。通过思政教育,可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感与创新精神,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国工匠”。
(二)弥补传统实训教学的短板
传统实训教学往往聚焦技能训练,忽视对学生职业道德、安全规范、团队协作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课程思政的融入,可弥补这一缺陷,将“求真务实、安全至上、规范操作”的职业意识等思政元素渗透至实训全过程,实现全面发展。
(三)适应产业发展的新要求
现代电子技术行业对人才提出更高要求,不仅需要扎实的技术能力,更需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课程思政通内容设计、模块教学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团队合作、社会责任、行业规范,提升其适应未来岗位的需求。
三、电子技术实训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体系
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涵盖元器件识别、焊接技术、电路设计、调试与故障排除等内容,具有以下特点:实践性强、操作规范严格、注重团队协作、贴近行业需求。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的思政目标可分解为:
1. 职业素养目标:遵守行业规范,树立安全生产意识,锤炼精益求精、超越自我的工匠精神;
2. 价值引领目标:培养绿色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3. 能力拓展目标:培养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增进团队合作意识。
四、思政教育的实施路径与教学方法
(一)教学内容重构:挖掘思政元素,融入实训环节
1. 安全教育中渗透责任意识:在“用电安全与设备操作”模块,通过案例讲解电气事故后果,强调“安全第一”的职业道德。在实训操作过程中,着重检查和强调通、停电操作顺序,仪表测量过程中仪表的选择,量程的确定等,引导学生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安全责任。
2. 焊接工艺中培育工匠精神:在“手工焊接与电路板制作”实训中,设置“焊接质量评比”环节,引导学生追求工艺细节,结合“大国工匠”案例,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3. 电路设计中融入社会需求:在“简易电源制作”任务中,引入“节能电路设计”要求,鼓励学生探索低功耗方案。在实训过程中注重操作的规范、把握力度,减少电子元件的损坏,充分利用旧螺丝、旧元件以减少耗材的损耗,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让耗材得到循环利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理念[1]。
(二)教学方法创新:多元手段实现思政渗透
1. 模块教学: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将内容分为“必选模块”与“自选模块”,对于“自选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来选择实训内容并自行组队,这一部分学生可以自行确定实训方案,在设计中充分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必选”与“自选”相结合的设计,引入层次化教学理念,可以达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
2. “故障排除”教学:常规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流程为:教师会提前准备好无故障的仪器、电路板和实验器材,学生只需按照正确的操作流程,就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但是通常这种情况下,学生只是模仿性的完成任务,并未真正掌握学习的内容,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一些故障,让学生自己分析、查找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器材和元件来解决故障,在一次次的尝试和探索下能更有效的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学习,在分析和解决故障的过程中,不断强化职业规范和问题解决能力[2]。
(三)完善评价体系:构建多元考核机制
1. 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尤其注重实训过程中的评价,每一次实训结束后要从操作的严谨性、团队的协作性、安全规范执行情况、问题反思能力以及实训器材设备整理和实训现场清理等方面进行打分,考量学生们的思政表现。引导学生注重平时学习过程,使学生主体意识发挥重要作用,培养严谨、规范、求精的工匠精神。
2. 评价主体:由单一的以教师为主,转换为学生,团队,教师共同参与。通过制定好的评分表,让团队中的每位同学、团队与团队之间的同学根据评分标准进行互评,从而使班级同学都参与到评价中来。在相互评价中交流和沟通,取长补短。
(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思政育人能力
1. 教师思政素养培训:通过专题培训、教研活动,深化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提升其德育意识和设计能力。此外鼓励教师加强对历史、经济、文化、法律等学科的研究,从而提升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让他们具备更为广阔的学识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从而为落实课程思政奠定坚实的基础[3]。
2. 教学团队协作:学校组织开展教师交流,组建“专业教师 + 思政教师”协同备课团队,共同挖掘实训环节的思政元素。
3. 榜样示范与激励:关注教师在课程思政方面的表现和贡献,树立课程思政示范教师典型,通过表彰机制激发全员参与积极性。
五、结束语
高职院校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的思政建设,需以专业特色为根基,以实践操作为载体。通过重构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机制及强化师资队伍,实现技能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未来,需持续探索信息技术赋能、产教协同等路径,培养学生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推动课程思政从“有形覆盖”向“有效浸润”转变,为培养德技兼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博琳 . 论电工实训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实践 [J].探索篇·时代 ,2022(31):24-25.
[2]. 陈嘉哲 , 陈安,梁远博等 . 强化错误教学及其在电工与电子技术实训课程中的应用[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4(425):154-156.
[3]. 黄忠仕, 牛嘉歆. 在高职机电类专业实训教学中推进课程思政创新发展的路径研究 [J]. 职业培训与机电教学 , 2025(1):103-105.
作者简介:郑琳(1981.07-),女,汉族,内蒙古呼伦贝尔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电子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