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背景下信息管理类专业转型路径研究
吴迪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信息与商务管理学院 辽宁大连 116023
引言
在全球数字经济迅猛发展和产业智能化升级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不可回避的核心议题。信息管理类专业作为融合人文社科、管理科学与信息技术的交叉学科,其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正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数字技术正驱动产业转型,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培养适合新经济人才的专业也将发生数字化转型,传统教育模式难以满足企业对数智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专业自身发展陷入瓶颈,全国开设院校数量从高峰期的 600 余所缩减至 400余所,部分院校因课程体系滞后被迫调整或停办。本文通过探索信息管理类专业从“传统信息管理”向“数智化赋能”跃迁的系统性解决方案,旨在为专业转型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1. 研究现状
全球范围内,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已从初期技术工具的应用转向深层次的系统性重构。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2022)发布的《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指出,数字化转型需以专业为基本单元,重构人才培养全流程,并强调“数智化能力”应成为专业核心素养。信息管理类专业的特殊性在于其需同时响应技术迭代(如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产业需求(如企业价值链优化)。2021 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在工业互联网行业重点企业中提到“用友”的 YonBIP赋能企业财务、人力等数智化转型。产业数智化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巨变引领教育改革,校企联合,打造产学研贯通的育人新模式,形成“数智标准驱动、数智认证导向”的耦合路径。王竹立指出数智时代的教育将更好地回归育人本质 , 实现育人与育才的和谐统一、人智与机智的协同发展。朱影构建了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的观念体系、内容体系、实践体系。张海涛探索数智化变革与新文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情报学与各领域、各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育要求,构建“情报学+”人才的画像。陈传夫开展了新文科实践中图书馆学专业课程数智化转型研究。马璨婧探索新文科学科交叉融合的实践模式。李玉倩开展了新质生产力视角下产教融合建设路径研究。李台元将企业价值论、管理层次论、ERP 产品匹配论“三论一体”开展 ERP 实施模式研究。综上所述,高校学者和专家已经从学科、思政、产教等维度开展专业数字化转型的研究。
2. 研究方法
基于 TOPCARES 教育方法学开展人才培养方案设计。TOPCARES教育方法学是提出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核心是通过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融合,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同步提升。通过 TOPCARES 八大能力,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的最大关爱;通过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创造学生价值,并通过学生未来对社会的贡献来创造社会价值。
基于波特 - 价值链模型,创新专业特色课程体系设计方法。根据波特 - 价值链模型所体现的企业价值链活动作为课程体系架构设计的逻辑基础,链条中各个环节对应相关课程,从企业价值链活动到信息化产品,每个层次都有相关理论依据作为支撑;同时根据产品匹配论和国家产业发展要求,确定数智化管理人才培养实践环境选型,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3. 案例研究
以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为研究对象,运用跨学科思维,从专业建设方法、能力指标体系确定、课程体系设计等维度实践,实现信息管理类专业向数智化管理人才培养转型,探索信息管理类专业转型路径。
(1)构建三维融合的数智化管理人才培养建设方法
根据 TOPCARES 教育方法学,基于交叉学科的专业背景和社会需求,结合专业特点的课程思政要求,将数智化管理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波特 - 价值链模型”、“产品匹配论”、“LTY 理论”等应用到专业人才培养指标体系和课程体系中,构建具有“学科融汇、思政融通、产教融合”(简称三维融合)特色的数智化管理人才一体化专业建设方法,全面指导专业转型工作。
(2)构建三维融合的人才培养能力指标体系
构建三维融合能力指标体系,对能力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划分学科交叉、思政要素、行业特色(产业需求)等相关的三类指标,作为能力指标与课程体系映射环节的依据,并指导课程及项目内容的设计。
(3)构建基于波特- 价值链模型的专业特色课程体系
基于波特 - 价值链模型将专业课程各要素加以排列组合,构建数智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方法,并将建设方法抽象为类图(如图1 所示),具有可操作性。在该类图中,专业特色课程体系主要划分为业务、管理、信息化这三大学科门类。 A、B、C 分别代表业务类、管理类、信息化三大门类,根据“LTY 三角形”理论,A 表示业务类的科学部分,B 表示管理类的艺术部分,C 包含的综合实验及实践属于手艺类的课程,课程体系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其他高校同类专业可以参考、复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图1 数智化管理人才培养课程设计方法

4. 展望
信息管理类专业的数字化转型既是应对技术革命的必然选择,亦是重塑高等教育竞争力的关键路径。本文提出的三维融合建设方法为专业转型提供了框架性解决方案,但数字化转型具有持续演进的特性。后续研究应重点关注理论体系的动态完善、技术工具的融合创新以及区域实践的差异化发展,同时需要政府、行业企业、高校形成协同推进机制,通过持续迭代推动专业建设从“转型实施”向“创新引领”段跨越,最终实现教育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核心动能。
参考文献:
[1] 马璨婧 , 马吟秋 . 新文科学科交叉融合的体系建设与路径探索 [J]. 社会科学文摘 , 2023, (02): 8-10.
[2] 李台元 , 桑大勇 . 以企业为核心的 ERP 实施新模式研究 [J].中国管理信息化 , 2010, 13 (10): 81-85.
作者简介:吴迪,男,教授,研究方向:数据分析、ERP 应用研究
基金项目:省社科联 2025 年度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研究成果(2025lslybwzzkt-045);辽宁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4 年度立项一般课题(JG24DB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