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池州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活化模式研究

作者

胡运丽 刘雪英 汪洁

池州市高级技工学校

一、引言: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的时代语境

在乡村振兴战略与文旅消费升级的双重驱动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已成为激活传统文化资源、赋能地方经济的重要路径。池州市作为安徽省文化富集区,依托傩戏、棠溪木雕、青阳米塑等传统手工艺类非遗资源,构建了“非遗活化 + 文旅融合 + 乡村振兴”的多元模式。这一实践不仅为非遗传承注入新动能,也为乡村旅游提供了文化内核,形成了具有示范意义的“池州经验” 。

池州傩戏被誉为“戏曲活化石”,其面具雕刻、服饰制作等衍生工艺承载了商周祭祀文化的基因;棠溪木雕以徽派建筑装饰为特色,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青阳米塑则通过稻米微雕展现农耕文明智慧 。这些技艺根植于皖南乡村的民俗与节庆活动,构成了独特的文化生态系统。然而,面对传承人老龄化、技艺断层、市场萎缩等挑战,池州通过政策引导、产业创新与数字化赋能,探索出一条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活化路径。

二、池州传统手工艺类非遗的资源禀赋与传承挑战

(一)非遗资源的地域特色与文化价值

池州非遗手工艺以傩文化为核心,涵盖木雕、竹编、生漆夹纻技艺等二十余项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其中,贵池傩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其表演形式、面具雕刻和服饰制作技艺保存完整,被誉为“中国傩文化之乡” 。棠溪木雕以徽派建筑中的梁枋、窗棂雕刻为特色,题材多取材于历史典故与民间传说,兼具实用功能与艺术价值;青阳米塑则以稻米为原料,通过蒸煮、染色、塑形等工序,创作出乡村振兴主题微雕等现代作品,成为非遗创新的典型代表 。此外,东至花灯、石台唱曲等民俗类非遗亦与地方节庆活动深度绑定,形成“活态”文化传承场景。

(二)传承困境与活化需求

尽管资源丰富,池州非遗手工艺仍面临多重挑战:一是传承人老龄化问题突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仅 5 人,省级传承人 40 人,年轻学徒因收入低、工序复杂而流失严重;二是传统技艺与现代需求脱节,如傩戏面具雕刻工艺繁复,市场需求局限于节庆表演,难以形成稳定产业链;三是乡村旅游同质化竞争加剧,亟需通过文化赋能提升差异化吸引力 。

在此背景下,池州提出“非遗 + ”战略,通过文旅融合破解传承与发展的双重难题:一方面,以产业化开发增强非遗生命力,如九华天池傩仙镇将傩戏转化为沉浸式演艺产品;另一方面,以文化增值提升乡村旅游竞争力,如双河村“老道班”手工作坊项目带动村民增收 30% 。

三、融合活化模式的实践探索

(一)“非遗 + 文旅小镇”的空间再造与场景创新

池州以傩文化为核心打造的九华天池傩仙镇,是空间再造的典型案例。该镇总投资 1.5 亿元,占地 170 余亩,将废弃道班房改造为手工艺工坊,融合古徽派建筑风格与现代文旅功能,形成“展示—体验—消费”一体化空间 。

以傩戏《打赤鸟》为蓝本创作的《傩王传奇》实景剧,运用声光电技术重构傩文化叙事,将祭祀仪式转化为沉浸式演出,日均吸引游客近万人次。剧中保留傩戏原生态唱腔与山歌元素,结合武术特效,呈现“山野乐舞”的独特魅力 。景区设立傩面具绘制、傩舞学习等工坊,游客可亲手参与制作,推动非遗从“静态展示”向“活态传承”转变。

例如,游客通过米塑工坊体验稻米微雕技艺,创作乡村振兴主题作品,既增强参与感,又传播农耕文化 。景区内 NPC(非玩家角色)以傩戏装扮与游客互动,衍生出傩元素文创产品、主题民宿等消费场景。2024年,傩仙镇带动周边农副产品销售超14 亿元,成为夜游经济新地标 。

(二)“非遗 + 集体经济”的乡村赋能与利益共享

贵池区墩上街道双河村通过“老道班”手工作坊项目,探索非遗与集体经济的共生模式。该项目利用废弃道班房改造为木雕、竹编技艺传习基地,形成“前店后坊”的产销链 。村集体以土地入股,村民通过技艺培训参与生产。例如,木雕传承人唐茂华开设培训班,培养青年工匠30 余人,作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 。

(三)“非遗 + 数字化”的技术赋能与传播破圈

池州通过数字化手段突破非遗传播的时空限制,吸引年轻群体关注。建立AR/VR 非遗数据库,还原傩面具雕刻、木雕镂刻等工艺流程,为远程教学与学术研究提供资源。例如,青阳腔传承人通过 VR 技术展示戏曲动作细节,辅助青年演员学习 。依托直播平台打造“贵池小孟”等非遗网红IP,通过直播展示傩面具制作过程,相关视频播放量超千万次。

四、政策支持与协同机制的系统化构建

池州市非遗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离不开政策体系的系统性支持与多方协同机制的创新。2019 年出台的《池州市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明确提出“非遗 +- ”战略,将傩文化、木雕技艺等列为重点扶持对象,年均投入超 2000 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非遗保护与产业化开发 。地方政府通过“非遗工坊认证制度”对符合标准的乡村手工艺合作社给予税收减免与贷款贴息,目前已认证工坊 37 家,带动就业 1200 余人 。在协同机制上,市文旅局联合农业农村局、教育局等部门成立“非遗文旅融合工作专班”,统筹土地流转、人才培训、品牌推广等环节,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村民共建”的联动模式 。

结论

池州通过“文化传承 + 产业创新”的双轮驱动,探索出非遗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的活化模式。其核心经验在于:以政策体系保障非遗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以数字化技术破解代际传承难题,以分层商业化策略平衡文化保护与经济效益。这一模式不仅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也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参考。未来,需进一步关注非遗 IP 的全球化传播与青年传承人的长效激励机制,推动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持久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陈娟 , 梁磊 , 黄成 . 困境·变迁·创新:徽州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发展路径 [J].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23(05):4-11.

[2] 张晓晶 , 殷陈君 .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路径研究——以池州为例 [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2(02):63-67.

2025 池州市社会创新发展研究一般课题:池州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保护机制及活化路径研究项目号:2025YB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