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传播机制及舆情治理困境研究

作者

马斌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新疆乌鲁木齐市 841100

摘要:高校突发事件的频发对学校管理、社会舆论以及公共安全构成了多重挑战。在互联网环境下,突发事件通过网络迅速传播,其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以及对社会情绪的强烈影响,使得舆情治理变得更加复杂。文章以高校突发事件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网络传播的特点与机制,揭示舆情治理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包括治理主体角色冲突、治理手段局限性及治理成效的不稳定性。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健全舆情治理机制、提升信息公开透明度、加强舆论引导与风险管理以及加强大学生网络规范教育等策略,为优化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治理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路径。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网络传播机制;舆情治理;困境;对策

近年来,高校突发事件频频登上新闻头条,涵盖安全事故、学术争议、校内冲突以及其他社会关注度较高的问题。这些事件往往伴随着网络舆情的快速扩散,从最初的事件报道到社交平台上的广泛讨论,再到各方立场鲜明的舆论交锋,信息传播呈现出空前的速度与影响力。在信息化时代,网络不仅是信息传播的工具,更成为了公众情绪宣泄、利益博弈与社会互动的重要场域。然而,高校作为教育与社会的交汇点,其面对的舆情治理问题尤为复杂。如何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带来的挑战,提升治理能力,已成为高校管理者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传播机制

(一)网络传播的特点与规律

网络传播的主要特点在于速度、广度和互动性。突发事件通过社交平台(如微博、微信、短视频平台)迅速扩散,其传播速率通常以小时甚至分钟计算,信息内容可跨越地域限制瞬间覆盖全国。此外,网络传播的互动性突出,用户通过评论、点赞、转发等形式参与事件讨论,极大增强了舆情的参与感和延续性[1]。匿名性是网络传播的另一显著特点,降低了信息发布者的责任感,易导致谣言扩散和不当言论蔓延。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传播特征

高校突发事件具有明显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例如,一起校园冲突可能因学生个人上传的一段视频迅速引发舆论关注。传播过程中,情绪性信息对受众心理的影响尤为深刻,研究发现,负面情绪(如愤怒、不满)能显著加速信息传播速度。此外,高校事件往往涉及学生、校方、媒体、自媒体等多元主体,这些主体基于不同的立场和利益需求,进一步推动舆情多样化发展。例如,学生更关注权益保护,校方则倾向于维护管理形象,而媒体则追求社会热点的报道价值。

(三)高校突发事件的传播主体特征

从舆情传播目的上来看,相较对于内容的求知求真,传播主体对于表达个性化的追求和群体认同感的诉求愈发强烈,信息茧房和社交圈层化加剧了非理性表达。自媒体时代表达个性、彰显自我成为了网络表达方式中最重要的环节,其受重视程度甚至超过了传播内容本身:一方面在语言载体上,高校学生的表达方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以及脱离传统的语言风格,话语体系圈层化增加常规检索和舆论引导的难度;另一方面在群体认同方面,年轻人正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急切地想要证明自己的正确甚至优越,容易脱离逻辑、真相和理性,以非黑即白的判断单纯地在网络世界中寻求集体认同感,这种网络社群的抱团现象导致的共振和互动容易极化舆论。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具有瞬时性、非线性、快速人际传播性、较高关注度等特点,特别是自媒体的广泛参与、推动甚至主导事件,导致舆论的生成、发酵、传播周期明显缩短,更加难以预测和研判。

二、高校舆情治理的困境

(一)治理主体的角色冲突

高校舆情治理中,校方、媒体与政府的角色冲突尤为突出。校方在事件初期往往面临两难局面:既需要迅速回应社会关切,又需谨慎处理以避免引发次生舆情。政府在高校舆情治理中虽然具备资源调控能力,但其介入的深度和方式若处理不当,易被公众解读为过度干预或信息隐瞒。

(二)治理手段的局限性

高校舆情治理手段在技术、管理和法律层面均存在明显不足。技术方面,现有的舆情监测系统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常显得力不从心,数据处理速度较慢,难以实现实时监控和深度分析,尤其是在突发事件信息爆发性增长的情况下,这种局限性尤为突出。管理层面,惯性思维影响了高校处置网络舆论危机的效用。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特别是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舆情应对和舆论引导工作难度加大。在群体性事件中,高校一般采用“堵”和“捂”的传统方式被动应对。大多数高校处理问题是总是存在与公众沟通失衡,信息不公开、回应不及时,从而使很多原本可以化解的小矛盾变成大危机。

(三)治理成效的易变性

网络舆情具有显著的情绪化特征,公众情绪的波动直接影响治理效果。例如,在舆情消退阶段,若处理不当,事件可能因“冷处理”而复燃。此外,不同利益主体(如学生、家长、社会舆论)之间的矛盾冲突,使治理难度进一步加剧。案例分析显示,部分高校在舆情治理后期因未能兼顾学生诉求,导致事态恶化甚至升级。

三、高校突发事件舆情治理的优化对策

(一)健全舆情治理机制

建立多主体联动机制尤为重要。校方应主动与主流媒体、自媒体平台以及政府部门合作,形成联动响应体系。例如,广东某高校通过与本地宣传部门合作,构建“校内信息发布—外部舆论监测—突发事件处置”一体化机制,显著提升了舆情管理效率。同时,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智能舆情监测系统,通过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实时捕捉网络热点,实现数据分析与风险预警功能[3]。

(二)提升信息公开透明度

校方需树立主动发声意识,避免信息缺位导致谣言蔓延。在事件初期,应通过官方渠道发布权威信息,如事实通报、调查进展和应对措施。同时,定期举办新闻发布会或网络直播活动,向公众提供可信的信息流,构建良好的校方公信力。此外,可通过校内师生代表机制收集意见反馈,增强校方与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信任。

(三)加强舆论引导与风险管理

舆论引导需结合主流媒体与新媒体的传播特性。例如,高校可联合官方媒体制作事件解析短视频,以轻量化的内容形式迅速传播权威声音。在风险管理方面,高校需制定详细的舆情应急预案,包括信息发布节点、风险分级预警和应急处置流程。同时,通过培训提高校内危机公关团队的专业能力,确保应急处置精准高效。

(四)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倡导网络伦理教育,强化学生和公众的媒介素养。高校可通过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或举办相关讲座,帮助学生提高对信息真实性的判断能力和责任意识。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着重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的提升作用。利用校园广播、报刊宣传栏、横幅标语、电子屏幕等载体向学生传播文明理性的网络道德观念,通过举办讲座、知识竞赛、党团活动等方式向学生宣传网络文明行为规范,结合典型案例,科普网络法律法规,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和良好风气。

总结: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传播机制呈现出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互动性强等特点,这些特性既增加了舆情扩散的复杂性,也对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分析高校舆情治理中的角色冲突、手段局限性及成效的不稳定性,可以看出,现有治理模式尚未完全适应网络时代的需求。有效的舆情治理需要健全多主体联动机制,提升信息公开的透明度,加强舆论引导能力。在治理过程中,校方、媒体及社会各方应协同合作,确保突发事件处置及时、高效,从而实现舆情的有效管控与社会信任的恢复。这不仅有助于维护高校的正常秩序,也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静.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及应对机制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24,(08):46-48.

[2]万琰,何慧玲.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特征及管理对策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4:82-85.

[3]赵娟,李瑜琼.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应对策略探思[J].大学,2024,(25):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