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良恶性病变采用核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研究
张梦静
台州市黄岩区中医院 浙江省台州市 318020
【摘要】目的 对乳腺良恶性病变采用核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诊断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选取本院经病理确诊乳腺良恶性病变患者16例,良性病变患者13例,恶性病变3例,时间为2023年8月-2024年8月,对患者采用核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诊断的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核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诊断准确率与病理诊断相比,差异不明显,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乳腺良恶性病变,采用核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值得推广。
【关键词】乳腺;良恶性病变;核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诊断
乳腺疾病作为妇女群体中的高发疾病,近年来受各种因素影响,且其发生率逐年增高,因其类型多样、症状各异,给临床诊治带来极大困难。针对乳腺良恶性病变,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改善患者治疗效果,提高患者存活率和降低死亡率都具有重大意义[1]。当前,临床上以超声、钼靶等为主要检查手段,对于早期乳腺病变和微小病灶,容易造成误诊和漏诊,从而耽误手术时机。近年来,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这一诊断方式不会受腺体密度的影响,可发现小于3mm的病灶,同时在评估病变大小以及位置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在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中,表现出了突出价值,为此本研究将重点分析对乳腺良恶性病变采用核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诊断的效果,具体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经病理确诊乳腺良恶性病变患者16例,良性病变患者13例,恶性病变3例,时间为2023年8月-2024年8月,患者最大71岁,最小22岁,良性病变患者平均(43.21±4.22)岁,恶性病变患者平均(58.19±4.25)岁,采用不同诊断方式时,患者治疗未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核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诊断,使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Avanto1.5T的超导核磁共振成像设备,进行八通道数据采集。要求患者采用俯卧位,乳房自然悬垂置于线圈的凹穴中,全部患者均进行磁共振平扫、动态增强(DCE-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和频谱(MRS)。磁共振平扫序列为快速自旋回波T1WI、T2WI扫描;以短恢复时间反转恢复(STIR)法测定压脂像。DCE-MRI三维容积超快速多期动态序列,经前、中、外侧分别注入对比剂,流速2.0ml/s,总剂量0.2mol/kg。DWI应用自旋回波-回波平面成像(SE-EPI)技术,扩散敏感系数为1000S/mm2,磁共振波谱点分辨波谱分析法(PRESS)多体素成像技术。
1.3观察指标
将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核磁共振诊断的准确率进行统计比较。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使用%表示,进行X2值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核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诊断准确率与病理诊断相比,差异不明显,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乳腺良恶性病变是目前妇女保健研究的热点问题,其危害不但关系到身体的健康,而且对患者的精神和社交都有深远影响,乳腺增生症乳腺纤维腺瘤等是乳腺良性病变,而乳腺恶性肿瘤一般为乳腺癌。认识乳腺良恶性病变特征、发病原因、诊治手段,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所以积极做好患者的正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核磁共振功能成像是一种新兴的图像检测方法,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磁共振成像是利用高强度的磁场与高频脉冲,激发体内氢核(也就是质子)产生谐振,进而获得体内组织的成像信息。在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检查中,核磁共振功能成像能清楚地显示乳腺腺体、乳腺导管、乳腺血管、淋巴等组织的形态与构造,从而为临床医师做出正确的诊断[2]。另外,磁共振影像学还可以利用血流灌注、弥散加权等影像学手段,更好地反映肿瘤内的血液循环及血流灌注状况,从而能对乳腺病变的良性与恶性进行区分。磁共振成像还是一种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成像技术,可以检测出一般成像方法无法检测到的微小病变。磁共振成像在检测乳腺癌如乳腺内管原位癌方面有其独到优势。其次,磁共振成像可以对肿瘤的大小及侵袭性进行评价,从而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奠定基础,另外,磁共振成像还能与三维重建技术相结合,可实现对乳房结构及位置的精准解析,从而进一步提升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3]。以某患者诊断结果为例,该患者MRI平扫显示双侧乳腺呈b型,双乳信号不均匀,注射造影剂后动态扫指显示双侧乳腺背景强化可。左乳外象限见长T1长T2信号影,形态尚规则,边界清,大小约17*10mm,弥散受限,注射造影剂后动态扫描见强化,呈Ⅱ型强化曲线,未见明显皮肤、胸壁及乳头侵犯。延迟后乳腺实质均匀强化。双侧乳腺皮肤未见明显增厚,乳头未见凹陷。增强扫描双乳散在强化小结节,较大者位于右乳头后方,径约4mm,边界清。左侧腋下见稍大淋巴结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核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诊断准确率与病理诊断相比,差异不明显,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针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临床诊断,采用核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诊断准确率较高,效果突出。原因分析可能为磁共振成像是一种新型的医学影像学,它能从分子水平上捕获水分子运动、血流灌注和细胞代谢等微小的改变,为临床医师提供大量的疾病诊断依据。应用于乳腺病变的良性和恶性疾病识别,可显示肿瘤和健康的血液灌注和细胞代谢等特征,从而可实现对良性和恶性疾病的准确识别。磁共振成像的高时空分辨能力使其可以更准确地显示病灶边界、形态、内部结构及周边结构变化。这样可以让医师对病灶有更完整的认识,降低漏诊以及误诊概率。近年来,随着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不断进步,诸如动态对比增强技术、体素内不相干运)等技术的引入,使疾病的早期诊断更加精准。通过对肿瘤血流动力学、组织灌注和细胞代谢等指标的检测,可以更加精确地评价肿瘤的病理特征,从而能完成疾病的准确诊断。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也会遇到诸如呼吸运动、心率改变、图像伪迹等问题,可以同其他检测方法进行配合,通过联合诊断,可更好地保证诊断准确率[4]。
综上所述,核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晏敏,付倩,马遥,黄丽萍.乳腺对比增强X线摄影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24,39(8):1347-1349+1376.
[2]张春福,彭波,黄崎,张雪峰.基于瘤体及瘤周多参数MRI对乳腺病变良恶性诊断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与评价[J].陕西医学杂志,2024,53(1):72-76.
[3]吴佩琪,杨雅俪,周妍璐,郭粉玲,毛小明.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的MRI影像组学预测模型构建:基于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逻辑回归分类器[J].分子影像学杂志,2021,44(5):764-770.
[4]丁旭.X线摄影、彩色多普勒超声及核磁共振检查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21,5(9):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