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辅导对缓解高校学生运动损伤后焦虑抑郁情绪及促进社会功能恢复的效用研究
孔德真 王琼
广州华商职业学院(江门校区)广东江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引言
高校学生作为充满活力、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群体,运动损伤的发生率相对较高。无论是日常体育课、课外活动还是竞技比赛,意外伤害都可能突然降临。运动损伤不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更伴随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反应,尤其是焦虑和抑郁情绪的滋生。这些负面情绪不仅加剧了患者的痛苦体验,延长了康复周期,更可能对其学业、人际交往、未来规划等社会功能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作为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辅导员不仅承担着学生的日常管理,还肩负着形势与政策、国家安全教育等课程的教学任务。这使得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本文旨在从理论层面探讨心理辅导在缓解高校学生运动损伤后焦虑抑郁情绪、促进其社会功能恢复方面的效用,为实践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一、 运动损伤对高校学生心理及社会功能的影响
运动损伤对个体的影响是多维度的。生理上的疼痛、活动能力的丧失、康复过程的漫长与不确定性,都是强大的应激源。对于追求健康、活力和自我价值的高校学生而言,这些应激源更容易触发心理层面的反应。
焦虑情绪的产生,一方面源于对疼痛的恐惧和对未来康复不确定性的担忧;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对学业进度、社交活动、体育爱好甚至未来职业规划可能受到影响的焦虑。例如,受伤学生可能担心跟不上课程,错过社团活动,无法参加重要的比赛或面试,这些担忧都可能加剧其焦虑感。
抑郁情绪则往往与自尊心受挫、自我价值感降低、社会隔离感增强有关。运动是许多学生表达自我、建立社交联系、获得成就感和快乐的重要途径。损伤使得他们被迫中断这些活动,可能导致强烈的失落感、无助感,甚至产生“我是无用的人”的负面认知。长期的卧床或活动受限,也可能减少他们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导致社交孤立,进一步加深抑郁情绪。
在社会功能层面,焦虑和抑郁情绪会显著影响学生的日常表现。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学习动力减退,导致学业成绩下滑。情绪低落、兴趣丧失,使得他们回避社交场合,与朋友、家人的关系变得疏远。这种社会功能的受损,不仅影响当下,也可能对其长远发展造成阻碍。
二、 心理辅导的理论基础及其在应对运动损伤中的应用
心理辅导是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困扰、促进个人成长的过程。多种理论流派为应对运动损伤后的心理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CBT 的核心观点是,个体的情绪和行为主要受其认知(想法、信念)的影响。运动损伤后,学生可能产生诸如“我永远好不了了”、“我再也玩不了球了”、“大家都会觉得我是个麻烦”等消极自动思维。CBT 通过识别这些非适应性认知,运用苏格拉底式提问、认知重构等技术,帮助学生挑战和修正这些不合理信念,建立更现实、更积极的思维模式。
人本主义疗法,如卡尔·罗杰斯的来访者中心疗法,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倾向和内在资源。它为受伤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接纳、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环境。辅导员或心理咨询师通过真诚、共情、积极倾听,让学生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有助于他们探索和接纳受伤后的自我。这种支持性的关系本身就能减轻学生的孤独感和无助感,激发其内在的康复动力。人本主义疗法鼓励学生发掘自身优势,重新定义自我价值,认识到运动只是自我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放松训练,如渐进式肌肉放松、深呼吸训练、正念冥想等,是应对焦虑情绪的有效技术。运动损伤带来的疼痛和不适常常引发生理紧张,而生理紧张又会加剧焦虑。放松训练通过调节自主神经系统,降低心率、血压,缓解肌肉紧张,帮助学生获得身心的平静,从而减轻焦虑感。正念冥想则教导学生以不加评判的态度观察当下的身心体验,包括疼痛和负面情绪,减少对它们的过度反应,提高情绪调节能力。
团体辅导在高校环境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将经历相似困境的学生组织起来,形成支持小组。在团体中,学生可以分享彼此的痛苦、恐惧和康复经验,获得情感支持,减少孤立感。看到他人也在经历同样的挣扎并努力康复,可以增强自己的希望感和应对能力。团体讨论还可以促进认知重构,共同学习应对技巧。辅导员可以结合形势与政策、国家安全教育等课程,设计相关的主题讨论或活动,潜移默化地融入心理支持元素。
三、 高校环境下的心理辅导实践路径
首先,辅导员应发挥“第一响应者”的作用。在日常管理中,辅导员应关注学生的身体状况,对发生运动损伤的学生给予及时的关心和询问。利用其与学生的密切关系,敏锐察觉学生可能出现的焦虑、抑郁等情绪信号。即使不具备专业的心理咨询技能,也可以运用倾听、共情、鼓励等基本沟通技巧,提供初步的情感支持,并引导学生寻求更专业的帮助。在形势与政策、国家安全教育等课程教学中,辅导员可以巧妙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例如,讨论挫折应对、压力管理、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性等,提升学生整体的抗逆力。
其次,学校应整合资源,构建多层次的心理支持网络。除了专业的心理咨询中心外,体育部门、校医院、学生会等都可以参与到支持体系中。体育老师可以提供专业的康复运动指导,减少因活动不当导致的二次伤害和焦虑;校医可以处理生理疼痛,减轻学生的身体不适感;学生会可以组织康复互助小组或线上交流平台。辅导员可以成为这些资源之间的协调者,确保信息畅通,服务对接。
再次,营造支持性的校园文化至关重要。通过宣传栏、校园广播、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普及运动损伤后的心理调适知识,减少污名化,鼓励学生正视并寻求心理帮助。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特别是那些适合康复期学生参与的活动(如桌游、绘画、轻柔的集体运动等),帮助他们维持社会连接,防止社交隔离。这与国家安全教育中强调的社会稳定、个体福祉的内在逻辑是一致的,健康的个体是社会活力的基础。
四、 结语
高校学生运动损伤后的焦虑、抑郁情绪及其导致的社会功能受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有效的干预手段,能够从认知、情绪、行为等多个层面介入,帮助学生缓解负面情绪,重建积极心态,最终促进其社会功能的恢复。高校辅导员应充分利用自身角色优势,结合教学实践,将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方法融入学生工作的方方面面。通过构建完善的心理支持体系,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陪伴受伤学生走过难关,帮助他们不仅身体康复,更能心理成长,顺利回归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轨道,这也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未来,随着对运动损伤心理问题认识的加深,心理辅导在高校体育健康促进中的作用将愈发凸显。
参考文献
[1] 朱亚琪 . 大学生运动心理障碍的现状与成因研究综述 [J]. 田径 ,2025,(03):80-83.
[2] 谢保峰 , 杨玲 , 张舒 . 对运动损伤学生实施心理干预的措施研究 [J]. 中国学校卫生 ,2024,45(03):457-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