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思辨

作者

吴练斌

中共通道县委党校 湖南省通道县 418500

[ 中图分类号 ] B0-0;D633 [ 文献标识码 ] A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革,习近平总书记从民族工作的全新历史方位出发,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论断。这一重大论断不仅是民族工作实践的行动指南,更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通过哲学视角剖析其理论根基、创新维度与时代价值,能够为深化民族工作认知提供更具深度的方法论指导。

一、理论溯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根基

(一)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民族工作实践的动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其与实践的深度结合。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1]。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 为指导破解民族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雏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提 离不开”思想,改革开放后形成 “三个离不开”共识,新时代则将铸牢 民族 同体意 立为民族工作主线。这一演进过程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螺旋上升:从 1947 年内 台 立的 度探索,到 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系统阐述共同体理论,党始终以实践为基础 进民族 理论创新。 在方法论层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遵循“实践 --- 认识 - 再实践 的认知规律。 以脱贫攻坚为例,各级党委和政府通过精准扶贫实践,既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 又深化了对民族地区发展规律的认识,最终升华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的理论命题。这种从实践中提炼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的模式,彰显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特征。

(二)来源于唯物史观视域下的三重

1. 共同体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阐释

马克思的共同体理论构成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框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将共同体划分为三种形态:“原始共同体”“虚幻共同体”和“真正共同体”[2]。中华民族共同体兼具历史继承性与时代超越性:一方面,它继承了“原始共同体”的血缘地缘联结,另一方面超越了“虚幻共同体”的阶级对立,以“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为本质特征,向“真正共同体”的理想形态迈进。

从人的本质理论看,“人的社会性”决定了共同体的必然性。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中华民族共同体正是通过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关系,为个人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如新疆 “访惠聚”驻村工作中,汉族干部与维吾尔族群众结亲帮扶,既增进了民族情感,又实现了个人价值与集体发展的统一。 [4

2. 社会交往理论的民族实践展开

马克思认为,民族关系的本质是生产关系的延伸。在《共产党宣言》中,他以生产力发展为线索,揭示了“交往程度决定民族关系”的规律。这一理论在中国得到充分验证:秦汉时期“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原与西域的物质文化交往;新时代“一带一路”倡议下,云南民族地区通过跨境电商与东南亚国家开展贸易,印证了交往深化对民族发展的促进作用。[5]

交往理论的当代价值更体现于“共同利益”的建构。马克思指出:“只有共同利益的存在,才能实现民族真正的团结”。[6] 我国通过实施“兴边富民行动”,使边民人均收入从翻了几番。[7]共同利益的增长显著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3. 民族平等理论的中国化创新

马克思的民族平等观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在《神圣家族》中,他强调“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优点”[8] 中国共产党将这一思想转化为具体实践:1954 年宪法明确“各民族一律平等”,2021年修订《民族区域自治法》进一步保障少数民族政治权利。目前全国少数民族人大代表占代表总数的 14.7%,高于少数民族人口占比(8.89%)[9],体现了政治平等的真实性。

在文化领域,民族平等体现为“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理念。比如,国家投入25亿元实施“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抢救工程”,整理出版古籍12 万余册;在西藏,藏语文授课体系覆盖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阶段,同时开设汉语文和英语课程,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现代化发展的平衡。

(三)来源于中华 " 大一统" 思想的现代性转化

“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基因。从《诗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疆域认知,到《春秋公羊传》“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的政治理念,其核心在于追求“多元一体”的治理秩序。汉代“推恩令”、唐代“羁縻府州”、清代“改土归流”等制度创新,均以“大一统”为目标推动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服、汉语,使鲜卑族融入汉族体系,更展现了文化认同对共同体建构的重要性。

进入新时代,我国对“大一统”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一方面摒弃“华夷之辨”的封建糟粕,赋予“大一统”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代内涵;另一方面通过制度创新实现治理升级。比如,内蒙古“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探索,通过举办“蒙古族长调与汉族古琴艺术对话”等活动[10],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衔接。

二、哲学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辩证思维

(一)它是意识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1. 客观规律性:民族工作的现实基础

唯物辩证法认为,规律具有客观性,民族工作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中国民族问题的特殊性在于“多元一体”的基本国情:56 个民族既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又共同构成中华民族整体。这一客观实际决定了民族工作必须兼顾统一性与多样性。如在新疆反恐维稳实践中,既依法打击暴恐势力,又尊重维吾尔族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体现了对民族问题规律性的把握。

2. 意识能动性:精神力量的反作用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通过文化认同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民族问题,既要解决物质问题,也要解决精神问题”[11]。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通过举办“大戊梁歌会”“侗年节”等民族文化活动,将传统文化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2024 年全县国内游客达566.95 万人次,较上年增长9.9%;国内旅游收入52.14 亿元,较上年增长 9.6% ,[12] 实现了文化认同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这种“精神变物质”的过程,彰显了意识能动性的实践价值。

3. 辩证统一:物质与精神的协同发力

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中,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既加大基础设施投入(2016-2020 年新建农村公路 2.3 万公里 [13]),又开展“苗绣技艺传承”工程,培育出“妈妈制造”等非遗品牌,年产值超 10 亿元 [14]。这种“硬件升级 + 软件提升”的模式,体现了客观规律性与意识能动性的有机结合。

(二)它是共同性与差异性的辩证平衡

1. 辩证关系的哲学内涵

唯物辩证法认为,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体现共性。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同性”表现为“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差异性”则体现为各民族语言、习俗、宗教等方面的独特性。比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傣族的泼水节,既保留了民族特色,又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格局。

2. 实践路径:从“求同存异”到“聚同化异”

新时代民族工作重心从“存异”转向“聚同”。比如,内蒙古推行的“双语教育”改革,在保障蒙古族学生学习本民族语言的同时,强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农牧区的少数民族通过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不仅精通民族语言,同时积淀了很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基础,为其提供更多发展机遇。[15] 这样既维护了文化多样性,又增强了国家认同。在“万企兴万村”行动中,东部企业与西部民族村寨结对帮扶,既尊重了民族地区的资源禀赋差异,又通过产业协作凝聚了共同利益。

3. 制度保障:构建共同性的政策体系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规划纲要(2021-2030 年)》明确提出“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目标。比如通过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等,将分散的民族文化元素升华为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符号。又比如,端午节被赋予纪念屈原的共同文化内涵,同时保留了汉族吃粽子、傣族赛龙舟等差异习俗,实现了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制度性整合。

(三)它是党的领导与人民主体的辩证协

1. 党的领导: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

历史表明,坚持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关键。从 1938 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到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比如,党中央先后召开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投入资金数万亿元,推动西藏 GDP从 1951 年的 1.29 亿元增长至 2024 年的 2764.94 亿元,[16] 充分彰显了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

2. 人民主体:民族工作的力量源泉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在云南独龙族脱贫实践中,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独龙江公路改扩建工程”,当地群众投工投劳占比达 30% ,最终实现“一步跨千年” 的发展奇迹。[17] 这种“政府引导 + 群众参与”的模式,体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全国涌现出1.2 万个示范单位,群众自发组织的“邻里节”“民族文化节”等活动超百万场,彰显了人民主体的能动性。

3. 协同机制: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党的领导与人民主体的协同需要通过制度设计来实现。《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明确“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民族工作机制。如在新疆“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中,党员干部与群众结成1100 万对“亲戚”,[18] 既体现了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又激发了群众的参与热情,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治理格局。

三、哲学价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意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价值在于:以唯物史观揭示共同体的历史必然性,以辩证思维破解民族工作的深层矛盾,以实践哲学指引民族复兴的现实路径。在“两个大局”交织的时代背景下,唯有从哲学高度把握这一命题,才能在多元中坚守共同理想,在变局中凝聚民族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超越传统民族国家理论的中国智慧,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境界。

(一)助力民族发展

1. 助力经济现代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地区发展注入内生动力。比如,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通过“能源产业 + 民族文化”融合模式,2024 年旅游总收入达到 554.9 亿元,同比增长15.8%,带动 10 万农牧民增收,[19] 实现了产业发展与民族文化发展的双赢。

2. 助力文化现代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地区文化发展找到了新的着力点。比如,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锦的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新产品远销欧美,年产值上百万元。[20] 这种“传统基因 + 现代表达”的模式,既保护了文化多样性,又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3. 助力社会现代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社会现代化提供了精神动力。近年来,我国通过“互嵌式社区”建设,建成了 1.8 万个民族工作示范社区。比如,北京牛街街道,聚居了回、汉、满等 28 个民族。这个街道通过举办“和合邻里日”等活动,实现了“空间共居、文化共享、经济共融”。[21]

(二)促进国家繁荣

1. 提供精神动力。抗美援朝战争中,朝鲜族战士杨根思、蒙古族战士邰喜德等英雄人物,用生命诠释了“爱国主义”的共同体价值。新时代“时代楷模”布茹玛汗·毛勒朵守护边境 50 余年,成为“家国情怀”的生动写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全国各族人民塑造了共同的价值追求。这种精神力量,成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源泉。

2. 保持战略定力。在复杂国际环境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比如,针对西方反华势力炒作“民族问题”,中国通过举办“新疆反恐维稳主题展览”向国际社会展示反恐成果,赢得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支持。这种理论自信与实践成效,彰显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定力。

3. 发挥制度优势。以宪法为核心,包括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区域自治条例等规范性文件在内,构成了我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载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彰显中国之治的独特魅力。

(三)推进全球治理

1. 提供了全球文明对话的新范式。西方“文明冲突论”认为,不同文明必然走向对抗。中国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证明了多元文明可以和谐共生:我国 56 个民族、10 多种宗教并存却能和睦相处,这种“和而不同”的治理经验,为全球文明对话提供了新范式。

2. 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微观样本。“一带一路”倡议成为共同体理念的国际延伸。中老铁路沿线设立“中老民族文化交流中心”,开展傣族与老挝佬族文化互鉴活动;在巴基斯坦,中国企业与当地共建“中巴民族手工艺产业园”,带动1.2 万名巴基斯坦民众就业。这种“发展共享、文化互鉴”的模式,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拓展至国际领域。

3. 为破解全球民族问题提供了的中国智慧。针对部分国家因民族矛盾引发的动荡,中国提供了“共识建构 + 制度保障 + 发展共享”的解决方案。比如,新疆通过“去极端化”实践,将恐怖袭击案件从2014 年的156 起降至如今的零发生,相关经验被联合国反恐办公室列为典型案例。中国的成功实践证明,民族问题可以通过文明对话、制度创新和共同发展得到有效解决。

[ 注释 ]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0 卷,第 691 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第84 页、第119[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第135 页。

[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地各部门迅速贯彻落实自治区民族团结“结亲周”活动部署。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211/c415067-29699397.html

[5] 张文韬、钱小芬、李琪: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探索云南面向东南亚跨境电商产业升级之路。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网:ttp://www.sky.yn.gov.cn/xsyj/zgsd/2724554314001259736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第 288 页。

[7] 砥砺奋进二十载 边兴民富绽新颜——写在兴边富民行动实施 20 周年之际。中国经济ttp://www.ce.cn/xwzx/gnsz/gdxw/202010/20/t20201020_35910675.shtml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56 年第2 卷,第52 页。

[9] 少数民族代表占人大代表比例高于占总人口比例。新华网:http://news.sohu.com/20090927/n267037266.shtml

[10] 蒙古族长调和马头琴艺术人才培养在内蒙古开班 国内外百名学员参加。中国日报中文网:http://ent.chinadaily.com.cn/a/201904/11/WS5cafce6ca310e7f8b157611b.html

[11]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民族出版社 2021 年版,第 249 页。

[12] 2024 年通道侗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怀化市人民政府网:http://www.huaihua.gov.cn/tjj/c120715/202504/03d252a1149349048e17f92a9d8a22b2.shtml

[13] 贵州:“四好农村路”在绿水青山间架起乡村振兴的桥梁。人民网:http://z.people.com.cn/n2/2023/0704/c361324-40481544.html

[14] 贵州黔东南: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s://www.ihchina. cn/news_1_details/22641.html

[15] 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内蒙古日报》,202年 10 月 3 日。

[16] 2024 年西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西藏新闻网:https://www.xw.com/xw/xzyw/2025-04/03/content_6498816.html

[17] 独龙江的路:跨越山河通幸福。怒江新闻网 / 怒江大峡谷网:https://www.nujiang.cn/2025/0410/181213.html

[18] 新疆“ 民族团结一家亲”:95 万名干部职工与 110 万户群众结队认亲。央 广 网:http://news.cnr.cn/zt2017/2017h/ppzb/lhzkzyt/zkzytxj/zbkx/20170311/t20170311_523651306.shtml

[19] 鄂尔多斯市 2024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鄂尔多斯市统计局网:http:/.ordos.gov.cn/dhtjsj/tjgb_78354/202504/t20250411_3782198.html

[20] 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侗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粟田梅同志提供的数据。[21] 北京西城牛街街道各族群众共度“和合邻里日”。人民网:http://bj.people.com.cn/n2/2022/0918/c233088-40129001.html

作者简介:吴练斌(1968-),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哲学、党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