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山区农业发展的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
商薇
淄博市委党校
淄博市位于山东省中部,由于海拔差异形成的山地垂直气候带,以及山脉阻隔造成的地理隔离,具有丰富的气候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山区农业作为淄博市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维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淄博市山区农业发展现状
(一)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得到了规模化发展
淄博市山区耕地资源有限,山区环境独特,在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上形成了特色。比如连翘种植和桔梗种植在淄博市博山山区形成规模;淄博市沂源县山区果品产业资源丰富,苹果、樱桃、桃、葡萄、猕猴桃等特色果品种类繁多、品质优秀。2024 年淄博市山区林果总面积74.12 万亩、产量达到 108.37 万吨。近年来,通过乡村振兴一系列政策的实施,高效农业、设施农业、智慧农业等现代农业园区接续建成,路、水、电网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有效地推动了淄博市特色林果业的快速发展。
(二)丰富的乡村文化和红色历史资源推动了文旅业的发展
淄博市山区乡村文化丰富,在充分挖掘的基础上,依靠山区特色形成特色山区乡镇,吸引了众多游客,推动了文旅业的发展。博山区池上镇中郝峪村位于鲁山山系,自然资源丰富,通过十几年的乡村旅游发展建设,获得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等诸多荣誉称号。同时,淄博高新区的军屯村“齐里屯乡村风情文旅小镇”和迎仙村等乡村旅游项目,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乡村旅游品牌。另外淄博市红色历史资源丰富,通过挖掘红色历史资源打造了博山区的焦裕禄纪念馆、太平抗战体验街区 、沂源县朱彦夫纪念展馆、红色记忆完整村落场景等,形成备受欢迎的文旅项目。
(三)农产品加工逐步形成集群式发展
淄博市山区依靠现有的农业资源,兴办相关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将农产品深加工,生产出高附加值的农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淄博市沂源县燕崖镇的香菇项目,辐射带动周边沂水县、临朐县和我县的鲁村镇、石桥镇、西里镇、大张庄镇等镇、办的 30 余个村进行香菇生产,还加工成香菇脆片、香菇酱等产品,实现了农产品的多元化利用。淄博高新区就通过实施全产业链数字化提升项目,打造全国最大的单体低温奶智能制造生产基地和最先进的低温乳制品生产基地。
二、淄博市山区农业发展的现实困境
淄博市山区通过多年的发展,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产业融合发展、品牌化建设等各方面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相应的问题:
(一)产业化规模化程度低
首先淄博市山区地形复杂,坡度较大,可耕地面积有限且分散,土壤贫瘠,保水保肥能力差。同时,山区气候多变,干旱、洪涝、冰雹等自然灾害频发,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不确定性。这些自然条件的限制使得山区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作物产量和质量难以保证,严重制约了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其次山区交通条件较差,道路狭窄崎岖,运输成本高,农产品外销困难。水利设施老化严重,灌溉系统不完善,抗旱排涝能力弱。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也相对落后,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这些基础设施的短板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也阻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利润低抗风险能力比较弱
一方面山区农业仍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经济作物比重低,特色产业培育不足。产业链条短,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生产环节和深加工环节脱节,果品加工转化率低,主要以新鲜农作物销售为主,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较低,影响了产业发展的综合效益。另一方面,在自产自存自销的传统模式下,一般山区农民在农产品销售过程中仍然存在渠道单一、被动等待等问题。体量规模上不去、质量标准不统一、统货装箱不分级,多数果农只能依赖果贩、库主等中间商,接触不到、链接不上核心市场,山区农民对农产品价格的确定缺少市场主动性,被动等待上门喊价、入库听价,造成“买方市场”格局。这导致山区农业抗风险能力弱,经济效益不高,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三)人才技术短缺
首先,由于山区条件艰苦、收入水平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的农业从业人员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接受新技术能力弱。比如,沂源的果品业,果农群体基本以“60 后”为主,55 岁以上的果农超过 70% ,60 岁以上的果农超过 60% ,因年龄大,体力精力难以兼顾苹果种植和家庭付出,随着时间推移,“果园无人接、果树无人种”的问题日益凸显。其次,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缓慢,农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低,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发展。
三、淄博市山区农业发展的推进路径
(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应根据山区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经济作物和高效农业。重点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如优质杂粮、中药材、干鲜果品等。为提升农产品的质量与效益,需加强标准化生产流程、精细化管理措施以及品牌化营销策略的实施,聚焦于“特色”与“精品”的打造,形成特色鲜明的“一镇一品、一村一业”发展模式,推出“精品化、优质化、特色化、高端化”的核心产品。同时,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附加值。促进农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开发农业观光、农事体验、民宿经济等新业态,实现农业多功能发展。通过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山区农业的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应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山区交通网络,改善农产品运输条件。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发展节水灌溉,提高抗旱排涝能力。推进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升级,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支撑。同时,加强农田整治和生态保护,改善农业生产环境。通过基础设施的全面提升,为山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三)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应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示范推广。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智慧农业,提高生产管理效率。通过闭环构建,将中国农业科学院数字农业农村研究院(淄博)、国家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农业大学永久试验站、淄博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等科研机构有效整合嵌入,通过优品培育、培训指导、农资研发、农技推广持续放大淄博山区农产品品质优势、品种优势、品牌优势。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其科技素质和经营能力。实施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农业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到山区创业就业。通过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为山区农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四)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应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设立山区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解决农业融资难题。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提高风险保障水平。落实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降低农业经营成本。通过政策体系的完善,为山区农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乡村振兴战略下生态农业发展困境及对策构建[J]. 杨文歆. 农业经济,2019(11)
[2] 新时代生态农业发展亟需解决哪些问题 [J]. 于法稳 .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19)
[3] 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J]. 张中正 ; 赵庆蔚 . 农业经济,2021(08)
[4] 基于熵值法的阜阳市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水平评价研究 [J]. 侯有信; 张克荣; 许亚松; 蒋武林. 安徽农业科学,2021(08)
[5] 生态农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 骆世明.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22(04)
作者简介,商薇,(1982.08-),女,山东淄博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开放型经济的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