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陈侠

合肥八中 230000

一、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英语阅读题目的特征分析

(一)主题语篇多元化:多维语境的深度渗透

新高考英语阅读命题打破传统教材局限,构建跨学科、跨文化的立体语篇矩阵。选材范围涵盖三大维度:科技前沿(如量子计算、脑机接口)、文化传承(如敦煌壁画数字化、二十四节气申遗)及社会议题(如元宇宙伦理、乡村教育振兴)。以 2023 年新高考Ⅱ卷为例,文本类型囊括学术论文、新闻报道、博客评论等6 种文体,且首次在D 篇引入“数据图表 + 说明文”的多模态组合,要求考生通过图文互释提取关键信息。这种设计不仅呼应《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情境载体”要求,更通过真实语境激活学生的跨媒介阅读素养。

(二)能力考查层级化:认知能力的阶梯跃迁

命题结构遵循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理论,形成四级能力考查梯度。基础层侧重文本显性信息提取(如细节理解题占比约 40% ),进阶层要求语篇逻辑分析(如全国甲卷第 32 题需对比两篇社论观点异同),高阶层聚焦批判性评价(如2022 年浙江卷要求评析“算法推荐利弊”),创新层则强调迁移创造(如读后续写题型需基于原文逻辑完成情节建构)。以“理解—分析—评价—创造”为轴线的命题设计,推动阅读教学从“解题技巧训练”向“思维品质培育”转型,契合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思维品质”的发展要求。

(三)思维品质显性化:逻辑推理的深度淬炼

新高考阅读题通过题型重构强化思维外显化。推理判断题占比从2019 年的 28% 升至 2023 年的 35% ,且呈现三大新特征:逻辑链延长(如江苏卷要求从 6 个段落中推导事件因果关系)、观点辩证强化(如北京卷“是否应禁止青少年使用短视频”正反论证题)、文化对比显性化(如天津卷比较中西方“家文化”差异)。2024 年适应性测试中,更有题目要求绘制“论点—论据—结论”结构图,将思维过程可视化。此类设计倒逼教师改变“重答案轻过程”的教学惯性,转向培养学生构建逻辑闭环、解构论证框架的深层阅读能力。

二、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一)丰富阅读教学素材与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 构建主题资源库:多维语料的系统整合

新高考背景下,阅读教学需突破教材单一性桎梏,构建主题导向、多模态融合的资源体系。以《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三大主题范畴为框架,系统性整合三类资源:“人与自我”主题引入成长类文本(如青少年文学经典片段、励志演讲文稿),“人与自然”主题纳入科普文献(如生态保护专题文章、自然纪录片解说词),“人与社会”主题涵盖时政评论(如国际组织文件、社会热点深度报道)。注重多模态协同,例如在“文化传承”单元教学中,可融合传统工艺纪录片、非物质文化遗产图文资料及虚拟博物馆导览资源,通过文字、影像、音频的立体化输入,构建沉浸式阅读场景。此类资源库既能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又能通过真实语境激发其探索欲,为新高考要求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奠定基础。

2. 创新教学活动设计:参与式阅读的实践探索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采用“任务驱动 + 社交互动”模式重构阅读课堂。实施阶梯式阅读挑战活动:初期通过限时速读与思维导图绘制培养信息筛选能力,中期开展小组辩论与观点可视化展示强化逻辑表达,后期组织跨班级读书沙龙促进批判性思维发展。同步推行改良版文本拼图法,将复杂文本拆解为背景、数据、对策等模块,学生通过“专家学习—信息重组—协作产出”流程完成探究任务。例如在“全球性议题”主题单元中,分组研究不同维度的文本材料后,合作撰写解决方案提案并进行模拟国际会议展示。此类活动将阅读过程转化为思维碰撞的载体,使学生在角色代入、合作探究中实现深度学习,有效提升语篇分析能力与创新思维品质。

(二)更新阅读教学理念,创新阅读教学模式

1. PBL 项目式学习实践:真实情境的深度介入

基于问题驱动的项目式学习(PBL)为阅读教学注入实践活力。以“全球粮食安全”主题为例,教师可搭建多模态文本集群:联合国粮农组织白皮书提供宏观政策框架,卫星遥感图呈现耕地变化趋势,社评文章揭示粮食分配矛盾。学生通过“文献研读—数据解码—矛盾分析”三阶段探究,最终以“世界粮食峰会”模拟提案形式输出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阅读行为自然融入信息整合、逻辑论证与跨文化协商,不仅强化批判性思维与合作学习能力,更使文本解读升华为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这种“以终为始”的逆向教学设计,将语言学习嵌入真实问题解决链条,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具象化落地。

2. 三阶阅读模型构建:认知能力的梯度培育

初阶文本解码:运用词汇云图技术可视化高频词群,引导学生通过词簇关联推测主题脉络,如分析《人工智能伦理指南》时,从“algorithm(算法)”“bias(偏见)”“regulation(监管)”等核心词展开语义网构建。

中阶逻辑重构:借助双气泡图、流程图等思维工具解构语篇,如在《碳中和路径研究》阅读中,通过对比“政策干预”“技术创新”“公众参与”三条路径的论证结构,训练学生把握议论文的立论框架。

高阶迁移创新:创设“多文本观点擂台”,要求学生基于《基因编辑支持派宣言》《生物伦理学家公开信》《患者群体访谈实录》等立场冲突的文本,进行角色扮演辩论,最终撰写《科技发展伦理边界建议书》。三阶模型突破浅层信息提取,推动阅读教学向思维纵深发展。

(三)通过阅读拓展,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

1. "3R" 拓展计划:深度阅读的循环强化

实施重复阅读(Repeated Reading),精选典型语篇进行结构化精读:首轮通读把握主旨,二轮标注逻辑衔接词,三轮解析作者立场隐含意义。开展交互阅读(Reciprocal Reading),搭建数字化批注平台,师生通过“问题链引导—观点碰撞—意义协商”实现共读共建,如在《全球气候变化倡议书》研读中,学生可实时插入质疑批注,教师以追问方式激活深度思考。推行反思阅读(Reflective Reading),要求学生撰写元认知日志,记录“阅读障碍突破路径”“文化价值观冲突调和过程”等思维轨迹,逐步形成自主监控的阅读策略体系。

2. 阅读能力图谱:素养发展的动态导航

开发多维诊断系统,从信息定位、逻辑推理、文化解码、情感共鸣、批判评价、创新迁移六大维度构建能力模型。通过“微技能闯关任务”进行动态评估:如“文化解码”维度设置“中西节日对比文”阅读任务,考察符号意义解读能力;“创新迁移”维度要求基于科幻小说片段设计未来城市蓝图。教师依据图谱生成的个性化诊断报告,定制分层拓展方案,例如为逻辑薄弱学生增配“论证结构拆解训练”,为文化感知不足者补充“跨文化对比阅读包”。该图谱将抽象素养转化为可视路径,实现阅读能力培养的精准化与系统化。

结语: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需实现从 " 知识传输 " 到 "素养培育 " 的范式转型。通过构建主题化阅读课程体系、实施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完善发展性评价机制,可有效提升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与跨文化交际素养,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深度融合路径。

参考文献

[1] 李海云 .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J]. 求知导刊 , 2025, (12): 89-91.

[2] 林春红 .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创新策略分析 [J].高考 , 2025, (12): 15-17.

[3] 孙凌博 . 思维可视化工具在高考英语科普说明文类语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中的应用 [J]. 英语教师 , 2025, 25 (04): 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