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符号在包装思政教学中的应用
杨笑
北京城市学院艺术设计学部 北京市顺义区 101309
引言:
在思政教学中,如何将抽象理论具象化是重要课题。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丰富视觉符号元素,如书法、传统图案等。但并非所有符号都适用于思政教学。教师需要依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精心筛选契合思政主题的符号,并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将其与思政教学有机融合,构建具象化语境,以提升思政教学效果。
一、精选视觉符号
教师要精心筛选契合思政主题的传统视觉符号——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含书法、传统图案、传统色彩等丰富的视觉符号元素,但并非所有符号都适用于思政教学,教师需依据教学内容和目标,挑选与之紧密相关且能够直观表达思政内涵的符号,比如一些体现民族精神、道德观念、价值追求的符号,其存在着特定的文化意义和思想价值,与思政教育要传达的理念相契合,将这些符号筛选出来作为构建具象化语境的基础。
以青花瓷缠枝莲纹为例——这种自唐宋萌芽、明清鼎盛的经典纹样,其枝茎缠绕、莲花绽放的视觉形态不仅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具象表达,更因“莲”与“廉”的谐音寓意、藤蔓绵延的“生生不息”意象,天然契合思政教育中“廉洁自律”“奋斗精神”的价值内核。教师对比了龙凤纹、海水江崖纹等多种符号后,发现缠枝莲纹的普适性与隐喻性更能贴近大学生的认知习惯,其流畅的线条和循环的构图也便于在多媒体课件、教学展板等场景中呈现,于是将其确定为构建具象化语境的核心视觉元素。
二、文化内涵解读
教师需要对这些选定的视觉符号进行深度解读与思政内涵挖掘,因为每一个传统文化视觉符号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象征意义,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视觉欣赏上,而应当通过查阅资料、请教专家等方式,深入了解符号背后的历史渊源、文化底蕴以及所蕴含的精神品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其与思政教学的内在联系,明确该符号能够对应哪些思政知识点、传达怎样的思政理念,只有对符号的思政内涵有清晰认知,才能够在后续教学应用中准确发挥其作用。
例如,教师通过梳理考古文献与工艺史料,向学生揭示缠枝莲纹背后的文化深蕴:明代永乐年间的工匠以氧化钴为颜料,在白瓷胎上勾勒出缠枝莲的轮廓,经 1300 度高温烧制后,青蓝色的花纹与洁白的釉面形成“一青二白”的视觉效果,这不仅是制瓷技艺对“至纯至净”的追求,更暗合儒家文化中“出淤泥而不染”的道德操守;而缠枝藤蔓的无限延伸,则源自古人对生命循环、世代传承的哲学思考,恰如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历经磨难却始终昂扬的奋斗精神。
教师还引入景德镇老艺人“一笔画缠枝”的工艺视频——匠人手持毛笔,腕力翻转间,一根线条蜿蜒成数十朵莲花,这种数十年如一日的技艺锤炼,本身就是“工匠精神”的生动诠释,让学生在感叹传统工艺精妙的同时,自然理解“坚守”“专注”等思政关键词的现实意义。
三、融合设计创新
教师可将挖掘出的思政内涵与视觉符号进行有机融合设计,这是构建具象化语境的关键,要根据思政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场景,对视觉符号进行适当的艺术处理和设计编排,使其能够自然巧妙地融入教学中,比如可以将符号的形态、色彩等元素与思政文字内容相结合,或者以符号为背景营造特定的教学氛围,通过这样的设计,让视觉符号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元素,而是成为承载思政教育的载体,引领学生在欣赏符号的同时,能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
例如,在课件设计上,以缠枝莲纹为边框装饰,中央嵌入“脱贫攻坚精神”的文字论述,青蓝色的纹样与红色的标题形成色彩对比,既呼应“青莲(廉)”与“红火”的寓意,又通过视觉引导让学生关注“扎根基层、甘于奉献”与“藤蔓扎根土壤、莲花向阳而生”的意象关联;在小组实践环节,教师要求学生以缠枝莲纹为基础,设计“新时代青年使命”主题纹样——有的小组将火箭、卫星等现代元素融入藤蔓,象征科技强国的接力传承;有的小组在莲花中心添加齿轮图案,寓意工业精神与传统工艺的融合,学生在画笔勾勒间,不仅掌握了纹样设计的技巧,更在创作中深化了对“创新”“担当”等思政概念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将缠枝莲纹放大为教室背景墙,配合“从青花瓷到中国芯:文化自信的当代转化”的主题标语,让学生置身于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语境中,直观感受民族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的延续与升华。
这种以视觉符号为纽带的思政教学模式,让抽象的理论通过缠枝莲纹的线条、色彩和寓意得以具象化呈现——当学生能说出“缠枝的弧度是奋斗者的轨迹”“莲花的层数是时代进步的阶梯”时,传统文化符号便真正成为了连接历史与当下、美学与思想的桥梁,而思政教育也在这种可视化、可感知的语境中实现了从“认知”到“认同”的深层转化。
四、结束语
总体来说,通过精选视觉符号、深度解读文化内涵以及融合设计创新,传统文化视觉符号在思政教学中发挥了独特作用。它让抽象的思政理论变得可视化、可感知,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丰富了思政教学手段,更促进了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和道德品质的新时代青年提供了有效途径,值得进一步探索与推广。
参考文献:
[1] 赵富学 . “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创新问题及消解路径 [J].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 , 2025, 49 (04): 20-29. DOI:10.16099/j.sus.2024.10.03.0001.
[2] 卢青 . 融合课程思政的 BOPPPS 模型在包装设计课程混合式教学中的探讨与实践 [J]. 绿色包装 , 2025, (04): 63-65+74.DOI:10.19362/j.cnki.cn10-1400/tb.2025.04.011.
杨笑(1981.9),女,汉族,河北省秦皇岛市人,北京城市学院,美术学硕士,高校教师,从事视觉传达设计、图形符号与文创设计领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