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抹茶功能成分在米粉食品中的实践应用

作者

刘后思

贵州思南净鑫茶旅有限责任公司 565111

引言

米粉作为亚洲地区传统主食,其年消费量超 1.2 亿吨,但存在储藏易老化、消化过快导致血糖波动等问题。传统改良方法多依赖化学添加剂,而消费者对天然、健康食品的需求推动行业向功能化转型。抹茶作为超微粉碎的蒸青绿茶,富含茶多酚( 35% 干重)、儿茶素( 70% 茶多酚)、茶氨酸( 2% 干重)及膳食纤维等活性成分,其抗氧化、调节肠道菌群等功效已被广泛证实。近年来,抹茶在烘焙、乳制品中的应用已取得突破,但在淀粉类主食中的功能化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通过解析抹茶成分与米粉淀粉的相互作用机制,结合工业化应用案例,探讨其在提升米粉品质、开发功能性食品中的实践路径。

1 抹茶功能成分的生理活性与作用机制

1.1 茶多酚与儿茶素的抗氧化作用网络

抹茶中茶多酚含量高达 35% ,其中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占比超 50% ,这种化合物可通过供氢来中和自由基,它的抗氧化能力大约是维生素 C 的 25 倍,维生素 E 的 100 倍,在米粉加工进程中,茶多酚可以阻止淀粉分子间的氢键形成,推迟直链淀粉重新结晶的过程,进而有效地减轻食品老化现象,实验显示,把 3% 抹茶加入到鲜湿米粉当中,然后在室温环境下存放 180 天之后,其硬度相比于对照组下降了 42% ,老化指数( ΔH )也明显降低了 31%[1]

1.2 茶氨酸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作为抹茶中特有的功能性氨基酸,茶氨酸具有促进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有益菌群增殖,抑制大肠杆菌等致病菌生长的作用,在米粉发酵过程中,茶氨酸与乳酸菌相互作用,可以使发酵后的米粉中益生菌活菌数达到 108CFU/g ,改善肠道微生态平衡。研究发现,茶氨酸可通过激活 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降低米粉摄入后血糖波动幅度约 23% 。

1.3 膳食纤维的慢消化调控

抹茶含约 12% 的不溶性膳食纤维,其特有的微孔结构可有效吸附淀粉酶,进而减缓碳水化合物的分解速率,研究表明,把 5% 抹茶加入到米粉中之后,慢消化淀粉(SDC)的比例从 18% 增长到 27% ,抗性淀粉(RS)的占比也从 5% 增长到 14% ,米粉的血糖生成指数(GI)从72 明显下降到58,符合低 GI 食品的标准(GI 值需低于55)。

2 抹茶在米粉储藏与加工中的功能实践

2.1 抗老化技术应用

米粉储存及加工期间,抹茶凭借出色的抗氧化能力,被视为传统磷酸盐类化学添加剂的可选替代物,具有明显的绿色保藏优点,抹茶的作用机理主要表现在物理 - 化学协同效应上,从物理角度来讲,粒径低于 20μm 的抹茶微粉能填充淀粉分子间的空隙,形成紧密结构,从而阻止水分迁移,使米粉的含水量标准差由 1.8% 缩减到 0.9% ,水分分布的均匀程度提升大约 50% ;从化学角度来讲,抹茶所含的茶多酚占干物质质量的 35% ,可同淀粉羟基形成氢键,扰乱直链淀粉重结晶时所需的有序排列,在 4qC 冷藏状况下,添加抹茶的米粉硬度增长速率仅为 0.02N/d,相较于对照组下降了 75% 。 东莞理工学院研发的“抹茶预分散 - 超声处理 - 双螺杆挤出”创新工艺,利用超声波空化效应实现抹茶高效分散,双螺杆剪切作用强化相界面结合力,抹茶分散系数由 0.65 显著提高到 0.92,抗老化性能提升 37% ,为工业化生产高性能抹茶粉提供可靠技术支撑[2]。

2.2 消化性能改良

抹茶改善米粉消化性能的效果非常明显,可以精确满足特定人群的营养需求,在糖尿病患者群体里,抹茶凭借抑制淀粉酶活性和延缓葡萄糖吸收的双重机制,让添加抹茶的米粉餐后两小时血糖峰值从 8.2mmol/ L 降到 6.5mmol/L ,胰岛素分泌量减少大约 31% ,从而有效地控制餐后血糖波动;对于运动人群来说,抹茶含有的咖啡碱( 2%-4% )和茶氨酸一起起作用,刺激交感神经系统,促使脂肪氧化分解,米粉吃下去三十分钟内能量代谢率上升百分之十八,给运动之后快速恢复能量供应给予了科学支撑。 从工业技术的角度来看,“抹茶 - 酶解复合改性技术”是由日本宇治抹茶株式会社开发的,具有很强的技术创新性,该工艺通过精准控制茶多酚和淀粉酶的比例(比例为 1:50),既可以防止淀粉过度降解,又能使抗性淀粉(RS)含量保持在 15% 以上,再加上抹茶本身具有的抗氧化性,使得产品的保质期达到了 12 个月,从而实现了功能性与稳定性的良好平衡[3]。

2.3 质构特性优化

抹茶对于米粉质构特性有着多方面的改善效果,明显提升了产品的感官品质和加工适应性,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出发,抹茶微粉由于其纳米级别的粒径(小于 20μm ),并且与淀粉分子之间存在协同效应,在米粉的断裂伸长率被提升到 18.7% 的同时,其拉伸强度相比于对照组增加了大约 22% ,从而很好地解决了传统米粉容易碎裂的问题;从热力学机理上讲,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进行测试后得知,当加入 3% 抹茶之后,米粉糊化温度区间由 72-85qC 缩小成了 78-82% ,峰值黏度上升了 15% ,流变行为变得更为稳定,这使得其更符合现代食品工业对于物料性能一致性的技术标准要求。 韩国食品研究院用响应面分析法研究发现,把抹茶和魔芋葡甘聚糖按照 2 比 1 的比例混搭起来之后,米粉的弹性模量G' 可以达到 4.2×104Pa ,咀嚼性指数从 320mJ 大幅上升到 510mJ ,符合日本拉面的质量标准,抹茶里面含有叶绿素( 0.8%-1.2% ),它和类胡萝卜素发生反应,让米粉的 L* 值(亮度)下降大约 8% ,但是a* 值(红绿度)却上升将近 15% ,展现出非常明显的抹茶绿色特征,根据市场调研得知,消费者对于抹茶米粉色泽的接受程度达到了 91% ,比传统的米粉高出了34 个百分点[4]。

3 结论

抹茶功能成分通过抗氧化、肠道菌群调节及慢消化调控等机制,显著提升了米粉的储藏稳定性与营养价值。工业化应用案例表明,抹茶可开发出即食型、功能型及跨界融合型等多类产品,满足健康消费升级需求。未来需突破成本、风味及标准等瓶颈,推动抹茶米粉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预计到 2030 年,全球抹茶米粉市场规模将突破 50 亿美元,成为健康主食领域的重要增长极。

参考文献:

[1] 陈顺心 , 刘海波 , 陈亚蓝 , 等 . 抹茶板栗松糕的研制 [J]. 农产品加工 , 2023(6):21-26.

[2] 陈教民 , 林继娜 , 方丽纯 , 等 . 一种具有天然风味的抹茶香精及其制备方法 :CN201811439580.9[P].

[3] 李娜 , 胡帅 , 牛丽亚 , 等 . 亲水胶体对冷冻熟抹茶粉圆品质的改善 [J]. 粮食与油脂 , 2025(4).

[4] 朱尧 , 李瑜珺 , 李高敏 , 等 . 抹茶代餐粉的工艺探究 [J]. 现代食品 , 2023, 29(1):64-66.

作者简介:刘后思 19730316 男 贵州 汉族 大专 总经理 研究方向:净鑫抹茶面条加工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