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的人力资源规划与电子信息化支持体系构建研究
乌日娜
鄂尔多斯市人事考试中心
引言
在数字化政务改革背景下,事业单位作为承担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主体,其人力资源规划与管理的科学性直接影响政务服务效能。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多依赖经验判断和人工统计,难以适应事业单位职能转型对专业化人才的需求,存在编制资源配置僵化、人才梯队建设滞后等问题。大数据技术凭借其海量数据处理与智能分析能力,为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带来新机遇,而电子信息化支持体系可实现人事管理流程的数字化升级。将大数据与电子信息化体系结合,构建适用于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有助于精准匹配公共服务对人才的需求,优化编制资源动态配置,提升人事管理效率,推动事业单位治理能力现代化。
要性
一、构建基于大数据的人力资源规划与电子信息化支持体系的重
(一)适应事业单位职能转型需求
随着政务服务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事业单位在公共服务供给、社会治理创新等领域的职能不断拓展,对人才的专业结构、技能素养提出更高要求。基于大数据的人力资源规划体系,可通过分析区域公共服务需求数据、政策实施效果数据、行业发展趋势数据等,精准预测不同岗位的人才缺口,结合编制总量控制要求制定动态调整方案。例如,在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通过分析人口结构变化数据预测医护人员、教师的编制需求,为事业单位职能转型提供精准的人力支撑。
(二)提升政务服务管理效率
事业单位传统人事管理中,编制审批、职称评审、考核奖惩等流程繁琐且周期长,存在人工审核效率低、信息传递滞后等问题。构建电子信息化支持体系,可将人事管理业务流程数字化: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自动匹配职称评审条件与申报人员数据,缩短评审周期;通过信息化系统实现编制审批流程的线上流转,减少纸质材料传递损耗;借助电子平台实时采集考核数据并生成分析报告,提升考核公正性。这些数字化手段能大幅提升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效率,释放人力资源部门服务政务的潜力。
(三)优化编制资源动态配置
编制资源的刚性管理与事业单位灵活用人需求间的矛盾长期存在。基于大数据的人力资源规划体系,可对事业单位各岗位的工作量饱和度、人才技能闲置率、服务覆盖缺口等数据进行动态监测,结合公共服务需求变化趋势,实现编制资源的跨部门、跨领域动态调配。例如,在基层公共服务中心,通过分析业务办理量数据,将闲置编制向服务窗口岗位倾斜,避免编制资源浪费,同时缓解一线服务人员不足的问题,提升编制资源使用效益。
中的现状
二、大数据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规划与电子信息化支持体系应用
(一)数据基础薄弱
当前多数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数据管理中存在明显短板:数据采集局限于人员基本信息、编制类型等静态数据,缺乏对专业技术资格变动、培训进修记录、服务项目参与度等动态数据的系统收集;不同业务系统如财务系统、业务管理系统的人事数据相互割裂,未形成统一的数据标准,导致数据碎片化严重。以某事业单位为例,其人事系统仅记录员工学历信息,而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的取得与更新数据分散在各业务部门,无法形成完整的人才技能图谱,制约了大数据分析的准确性。
(二)技术融合不足
大数据技术与事业单位电子政务系统的融合存在明显滞后性。现有电子信息化系统多以流程管理为核心,缺乏对人事数据的深度挖掘功能,如仅能完成考勤统计而无法分析人员出勤与服务质量的关联性;大数据分析技术未能嵌入编制规划、人才选拔等核心业务场景,如在年度编制申报中仍依赖人工经验估算需求。同时,事业单位普遍缺乏既懂政务服务又掌握大数据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技术应用停留在基础数据统计层面,难以发挥大数据预测、预警等高级功能。
(三)应用场景局限
大数据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多停留在行政事务层面,如人员工资核算、考勤管理等,在服务战略决策的深度应用严重不足。在人才梯队建设方面,未能通过分析员工职业发展数据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在编制规划领域,缺乏基于区域人口结构、公共服务需求预测的动态调整模型;在绩效考核环节,未实现服务对象满意度数据与员工绩效的关联分析,导致大数据技术对政务服务质量提升的支撑作用未能充分释放。
三、基于大数据的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规划与电子信息化支持体系构建策略
(一)夯实政务数据基础
事业单位应建立覆盖全业务链条的人力资源数据采集机制,除常规人事信息外,重点采集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政务服务项目参与记录、培训考核结果等动态数据,形成“一人一档”的全生命周期数据档案。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规范,打通人事系统与财务、业务管理等系统的数据接口,通过数据中台技术实现跨系统数据的清洗、整合与标准化管理。例如,在教育系统事业单位中,将教师的授课评价数据、科研成果数据、继续教育数据等统一接入数据平台,构建多维人才数据库,为精准化人力资源规划提供数据支撑。
(二)深化技术与政务融合
在事业单位电子政务系统升级中融入大数据分析模块,实现人事数据的实时监测与智能分析:在编制管理模块中嵌入人口结构预测模型,自动生成年度编制需求建议;在人才选拔模块中运用机器学习算法,根据岗位要求匹配候选人的技能数据与服务经验。引入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政务服务文件中的政策要点进行智能提取,关联分析人才技能缺口,为培训规划提供数据支持。同时,通过“引进 + 培养”模式建设复合型人才队伍,既招聘大数据技术人才,又对现有管理人员开展技术赋能培训,提升技术与政务融合的实操能力。
(三)拓展政务服务应用场景
围绕事业单位核心职能拓展大数据应用场景:在公共服务领域,通过分析区域人口老龄化数据与医疗服务需求,动态调整基层医疗机构的编制配置与人才招聘计划;在教育事业单位中,基于学生数量变化趋势与学科建设需求,运用大数据模型预测各学科教师的需求缺口,辅助制定人才引进规划。利用电子信息化支持体系构建“人才- 岗位- 服务”三维匹配平台,例如在政务服务中心,根据窗口业务量数据与人员技能数据,自动调配服务人员岗位,实现人力资源与服务需求的精准对接,提升公共服务的响应速度与质量。
结束语
构建基于大数据的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规划与电子信息化支持体系,是推动政务服务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尽管当前面临数据整合难度大、技术应用深度不足等挑战,但通过夯实政务数据基础、深化技术与业务融合、拓展服务应用场景,能够有效提升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精准性与高效性。未来,随着数字政务建设的深入推进,该体系将在优化编制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效能、助力事业单位职能转型等方面发挥更关键的作用,为构建服务型政府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 乔斌 . 大数据时代国有企业人力资源规划问题及对策 [J]. 投资与创业 ,2025,36(09):128-130.
[2] 佟蕾 . 大数据时代国有企业人力资源规划问题及对策 [J]. 河北企业 ,2024,(05):114-116.
[3] 薄丽娟 . 人力资源规划在变革时代的作用和实践 [J]. 商讯 ,2024,(08):175-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