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民工返乡及乡村接纳能力再造

作者

李思思

湖北民族大学 445000

一、导言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情况下,国家经济战略和产业发展转型升级驱使整个就业供需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其中农民工返乡留乡择业就业逐渐成为一种新趋势。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接纳政策以及优惠措施,以此营造有效接纳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创业环境 [1]。乡村接纳政策对解决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创业就学就医等需求有着关键作用,因此如何再造乡村接纳能力成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实现中国人口流动的现代转型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二、相关理论基础及农民工返乡现状

国外学者大都从劳动力迁移角度来研究流动人口。推拉理论是E.S.Lee于 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的一种西方移民的经典观点: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划分为推力和拉力两类,并认为农民工返乡是“城市推力作用加强,乡村拉力作用重建”的一个动态平衡过程。1 同时,人类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的核心观点,也为农民工返乡提供了解释视角。例如,马斯洛将人类的需求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五类2:在满足生理需要方面,为返乡农民工提供住处、工作场所和基本生活用品;在满足安全需要方面,保证治安、医疗服务和社会福利;在满足社交的需要中,通过构建各种活动、沟通平台增加他们与乡村居民的互动;在满足尊重的需要中,承认他们的贡献而给予他们在乡村事务中的参与感;在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中,提供教育、培训和创业的机会[2]。可见,从整体需求出发构建返乡农民工的乡村接纳政策体系,能够增加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有利于乡村的进一步发展。

国内学者在20 世纪90 年代开展了对返乡流动人口的研究。前期研究重点为返乡农民工的规模及其社会经济特征、宏观环境因素对它的客体性影响;近年强调返乡的主动性和选择性。与本课题直接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两方面,一是农民工返乡基础研究,其中唐德祥将返乡农民工的类型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类,即二元说,孟子琳将返乡农民工的类型划分为兼业、结构性、生命周期及生活事件四类,即四分说;二是农民工返乡与乡村社会发展的关联研究,沈东与李海波分别从“动力论”与“负担论”角度分析农民工返乡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影响,张卫洪探讨同时“治返”和“引返”为乡村治理的重点、难点。这些研究都是从农民工返回家乡的角度进行的,未有从乡村对返乡农民工的接纳方式展开,因而也就难以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形成系统清晰的政策回应。因此,有必要就乡村对返乡农民工的接纳方式及能力展开深入研究。

从乡村接纳角度出发,探析乡村对返乡人员的接纳方式和吸纳能力以及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融合问题,多角度揭示农民工返乡后,各方的互动与作用,有效推动新时代国家乡村发展战略,解决乡村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推动新型城镇化、乡村全面振兴和乡村社会现代化。

三、农民工返乡影响及乡村接纳现状

返乡农民工构建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另一种人口流动模式”。返乡的农民工作为“流动性因素”,带回资金、技术和新思维和带动农业、服务业升级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一方面,返乡农民工累积的技术和经验促进了特色农业和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发展,携带的现代市场和管理方式推动了传统农业实现规模化和专业化;另一方面,返乡农民工规模庞大,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3],传统的亲缘性和地缘性管理方式无法提供完善的接纳服务。尤其是,部分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方面技能单一、缺乏启动资金和返乡创业难度大;子女就学,由于城乡教育水平差距大难以适应乡村学习与生活节奏;就医方面,农村医疗资源相对短缺,村卫生室医疗设施不健全。

在农民工大规模返乡背景下,乡村对农民工的接纳方式呈现出“强”“弱”并存的现象,影响着乡村的整体发展。“强”的接纳方式方面,一是流入地(乡村)为提升返乡农民工在农村地区的就业能力,进行了有关现代农业、家政、电商等培训,邀请相关专家进行现场指导;二是通过与企业、合作社合作,扩大生产规模和增加就业岗位;三是对返乡农民工创业实行多种优惠政策,如补贴、税务免除、贴息贷款;四是改善基础设施,修路、通电、通网络,新建或翻修学校、卫生院,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弱”方面不能忽视: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较弱,如一些偏远山区依旧面临道路狭窄、水利设施陈旧等问题,养老设施、图书馆等公共设施配置不足;二是就业创业扶持政策落实中较弱 [5],部分就业补贴审核手续繁琐、创业贷款资格要求过高、就业培训重形式轻实效和政策信息缺乏公开度;三是接纳能动性(观念、思维)较弱,部分村民对返乡农民工存有偏见,消解了返乡农民工参与家乡公共事务的积极性。

四、再造返乡农民工接纳能力的策略

(一)产业发展能力:促进产业发展丰富创业就业渠道

返乡农民工在就业创业过程中面临着岗位数量不足、技能适配度不高和对政策知晓度低等问题。对此,在产业发展方面,要科学规划乡村产业,构建符合当地资源禀赋的产业体系,传承和开发当地传统手工技艺,挖掘乡村生态文化和民俗文化价值,打造特色旅游项目和差异化、高品位的乡村旅游产品,为返乡农民工提供更多样的就业机会和更广阔的创业空间 [7];另外,优化就业创业培训指导,根据返乡农民工群体的独特性,强化培训内容的匹配性与精准性,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8];其次,培训内容要与数字服务、乡村文化旅游、特色农业等新型创业方式有效对接,增强学员对市场的跟踪能力[ ];再次,要形成上下协调营造返乡农民工积极就业创业 [10] 的良好氛围 [11],政府做好“引导者 ”和“服务者 ”,延伸服务链条,引导返乡农民工更多地了解、掌握有关政策和程序。

(二)乡村治理能力:提升治理效能助力政策落实落地

一些乡村地区自身“造血”功能较弱,统筹协调能力、资源开发能力不强,致使部分政策的落实出现“最后一公里”难以打通问题 [12]。对此,要从制度供给侧和能力建设侧同步发力,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承接能力。具体来说,一是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合理设置农民工服务站点,按照多样化服务需求,构建系统性服务保障体系。二是优化乡村干部队伍。建立村干部培训机制,提升村干部政治理论水平和履职能力,选拔内部优秀人才和多渠道引入专业性外部人才。三是强化与社会组织的合作。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合作,以招商引资、特色产业培育等形式系统扩大就业渠道。四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数字化、智能化的信息平台和服务系统,提供便利性和高效性结合的信息交流和公共服务;五是健全监督和评估机制。健全有效监督机制和多维度动态监测体系,切实保证意见表达渠道畅通,使各项政策有效落地。

(三)素质提升能力:注重能力培养提高返乡农民素质

返乡农民工从城市的现代生产生活场域回到乡村传统场域,其城市习得的技能、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发生改变,进而改变乡村社会结构、重塑代际关系和公共事务参与变动。因此,要提高返乡农民工素质和主人翁意识。具体而言,就是要强化教育培训提升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的人力资本和综合能力,通过挖掘典型性的返乡就业创业事迹,打造一批示范样本,举办成果展、创业赛等活动,激活返乡农民工的内生动力。同时,针对返乡农民工开展“四送”专项行动(送岗位、送培训、送信息、送信心),构建起多维度就业服务生态 [15],通过信息平台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培育本土就业创业新生态,形成政府引导与社会协同的良好接纳局面,促进乡村振兴与劳动力回流相互赋能。

(四)基础发展能力:强化设施建设夯实乡村发展基础

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乡村与其他地区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发展不均衡,尤其是偏远少数民族聚居村落基础设施条件落后严重制约了乡村产业振兴和经济发展。一方面,要从规划统筹层面集聚资源要素。政府需综合考虑区域产业基础、公共服务水平、集体经济实力等多方面因素,建立经常性调研机制沉到基层去发现需求,增加财政投入,构建新型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从整体上改善村容村貌。另一方面,要重点推进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13],完善服务供给,缩小与城市的差距;同时,可以实施新能源利用、信息化等项目,提升乡村生活水平和发展潜力,提高对乡村回流人口的吸力[14]。

参考文献

1. 佟伟铭 , 蒋语欣 , 郑金辉 . 乡村转型发展对人口迁移吸引力的影响——基于浙江省调查研究 [J]. 建筑与文化 ,2024,(10):69-72.

2. 张健华 . 乡村振兴背景下返乡农民工创新创业教育培训研究——以四川省广元市为例 [J]. 黑龙江粮食 ,2024,(01):132-134.

3. 宋梦飞 . 乡村人才振兴视角下新疆返乡农民工创业及影响因素研究[D]. 塔里木大学 , 2023.

4. 刘天琦 . 财政政策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助推共同富裕 [J]. 经济研究参考 ,2022,(07):41-49.

5. 赵晶晶 .Y 市残疾人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执行研究 [D]. 扬州大学 ,2022.

6. 沈费伟 , 蔡欣濛 , 林欣 , 陈恺 , 王安之 . 城归青年的乡土社会适应性问题研究:进路与反思 [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1,20(01):46-55.

7. 谢勇才 . 城市低保制度的“福利捆绑”问题及其治理路径 [J]. 中国行政管理 ,2020,(07):64-69.

8. 胡爱华 . 论山东省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 [J]. 中国集体经济 ,2020,(05):5-6.

9. 杨慷慨 .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与培训 : 意愿、供给及优化——基于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内部二元格局的背景 [J]. 高等职业教育探索 ,2019,18(02):25-30.

10. 人社部就实施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培训五年行动计划答记者问[J]. 农民科技培训 ,2016,(09):5.

11. 薛磊 . 努力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以喀什地区“访惠聚”住村工作为例 [J]. 新疆社科论坛 ,2014,(06):13-15.

12. 徐欣欣 . 安徽省返乡农民工再就业问题研究 [D]. 安徽大学 ,2013.

13. 周璐 . 贫困山区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思路及对策——以贵州省正安县为例 [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2,14(04):16-18.

14. 突出重点 狠抓落实 努力把农民工援助行动抓出成效 [J]. 中国工运 ,2009,(12):31-32.

15. 马红梅 , 金彦平 . 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农民工回流问题研究 [J].农业经济 ,2009,(03):39-41.

项目名称: 2024 年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农民工返乡与乡村接纳方式研究”(编号:S202410517046)(作者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