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巧用批注策略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实践研究

作者

张风杰

重庆市巴南巴蜀实验小学 重庆巴南 401320

一、 引言

阅读素养作为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取信息、理解世界、发展思维、参与社会并实现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批注式阅读是我国源远流长且极具实践价值的阅读方法,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运用符号标记和文字注解等方式,对文本的内容、结构、语言、情感、思想以及阅读过程中的疑惑、感悟、联想等进行即时记录和思考。将批注策略科学地融入阅读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主动性,促进其深度思考,是实现从“教阅读”向“学阅读”转变的重要途径。

二、 批注策略的理论基础

批注式阅读的有效性有其深厚的理论支撑,主要体现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对话理论两个方面。

( 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并非通过教师传授被动获得,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主动获得的。学习者并非带着“空白的头脑”进入学习情境,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信念构成了其理解新信息的基础框架。而批注式阅读完美契合了建构主义的核心理念。它要求学生不是被动接受文本信息或教师的解读,而是带着自己独特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主动介入文本,通过书写批注不断激活、调用、重组甚至修正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文本信息进行个性化的加工处理。

( 二) 对话理论

俄国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认为,“存在就意味着进行对话的交往”,“单一的声音,什么也结束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他强调对话的普遍性和必然性,认为理解产生于对话之中。

我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这一理念正是对话理论在语文教育领域的体现。这种持续的、多维度的对话过程,极大地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拓展了阅读的深度和广度,促进了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 批注策略的方法体系与实践要领

在教学中有效运用批注策略,需要引导学生掌握具体的方法并理解其操作要领。根据批注的内容和目的,可重点培养学生运用以下几种核心方法:

( 一) 联想批注法

联想批注法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调动自身已有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情感记忆等,与当前阅读的文本内容建立联系,并将这种联系以批注形式记录下来的方法。

实践要领:

知识联结:引导学生在遇到特定意象、主题、情感时,联想相关的诗句、典故、故事或其他文本。例如,教学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时,可鼓励学生在描绘春景的诗句旁批注其他含有类似意象的经典诗句形成知识网络。

经验唤醒:引导学生将文本描述的场景、事件、情感与个人生活经历相联系。如读到《荷花》中“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碧绿的大圆盘”时,学生可能联想到西湖“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景象或自己游览荷塘的经历。

关键词句深挖:对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联想性解读。如批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时,不仅点出其“使……变绿”的动词用法,更可联想其带来的视觉冲击、季节感及可能蕴含的情感。

价值:打破文本孤立状态,激活背景知识,促进新旧知识融通,深化体验,培养发散性思维。

( 二) 鉴赏批注法

鉴赏批注法指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有意识地对文本的语言形式、表现手法、结构布局、意境营造、风格特点等进行品味、赏析和评价的批注方法。其核心在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和语言敏感度。

实践要领:

聚焦精妙语言:引导学生关注并批注文中运用精准、生动、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如《海上日出》中“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重点批注动词“冲”、“跳”的拟人化效果,分析其如何传神地刻画出太阳挣脱束缚、喷薄而出的动态感和磅礴气势。

赏析修辞与手法:引导学生识别文本中运用的比喻、拟人、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以及象征、衬托、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并分析其具体表达效果。小学教材中范例丰富,例如:《荷花》中“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有的……有的……”批注应聚焦“冒”字的拟人化效果以及三个“有的……”构成的排比句式。批注时需引导学生具体分析效果:该手法如何使描写更生动形象?如何突出事物特点?如何传达情感态度?

品味情感意境:引导学生感知并批注文本整体或局部所传达的情感基调及其所营造的意境氛围。小学课文常蕴含丰富情感与优美意境,例如:《祖父的园子》中反复出现的“愿意……就……”句式,批注应着力品味其营造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充满童真乐趣的意境,作者对自由童年生活的深切怀念与向往。

价值:落实课标对学生“感受和体验语言文字的魅力”、“提高审美品位”的要求(教育部,2022),培养语感,提升语言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

( 三) 质疑批注法

质疑批注法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基于文本内容或自身认知经验,主动发现问题、提出疑问、表达困惑的批注方法。

实践要领:

鼓励多元提问: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如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明确要求“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聚焦关键点质疑:对文中看似矛盾之处、模糊表述、结论依据、因果关系等进行批注质疑。例如,学习《夜间飞行的秘密》:针对“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可批注:“为什么需要‘反复研究’?可能遇到了哪些具体困难?经历了哪些失败?”

价值:激发探究欲望,培养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推动阅读走向深入。

四、 教学实施与教师角色

批注策略的有效运用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第一、循序渐进:从简单符号标记开始,逐步过渡到文字批注。第二、明确要求与示范:在特定学习任务前,清晰告知批注的重点和方法要求。第三、保障时间与空间:在课堂和课外阅读中预留充足的个人静思默读和批注时间。第四、组织交流与反馈:设计小组或全班分享批注的环节,促进学生相互启发、碰撞思维。第五、评价与激励:将批注质量纳入阅读学习评价体系,关注批注中体现的思考深度、独特性、联系能力等。通过展示优秀批注、设立“批注之星”等方式激励学生。

五、结论

批注式阅读绝非简单的技术操作,而是一种深植于建构主义和对话理论、强调学生主体性参与的深度阅读策略。学生得以主动建构文本意义,与文本、作者及自我展开深度对话,有效突破了传统阅读教学的局限。在深化语文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背景下,教师应充分认识批注策略的价值,引导学生真正掌握这一“授之以渔”的阅读利器,使阅读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认知工具和精神滋养之源。

参考文献

【1】[ 俄 ] 巴赫金 . 诗学与访谈 [M]. 白春仁,等译 .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 1998.

【2】[ 德 ] 沃尔夫冈·伊瑟尔 . 阅读活动 : 审美反应理论 [M].金元浦,周宁,译.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22年版)[S]. 北京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S].北京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03.

作者简介 : 张风杰(1994—)女 汉族 重庆丰都人 小学语文教师 文学学士 单位: 巴蜀实验小学 研究方向: 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