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化教学在幼儿身体协调性发展中的应用研究
姜艳香 朱丽 王楠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季家街道中心幼儿园 山东烟台 264006
身体协调性是幼儿运动发展中的关键指标,直接关系其日常活动的流畅性与动作质量。传统教学中动作训练多以重复模仿为主,缺乏任务驱动与情境支持,难以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游戏化教学通过创设目标明确、过程丰富的活动结构,为协调性发展提供了真实而动态的实践场域,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与发展潜力。
一、游戏化教学的介入身体协调性发展的逻辑
身体协调性是构成幼儿身体发展基础的关键能力,反映了感知觉统合、运动控制与行为调节等系统的协同水平。在学前阶段,幼儿神经系统尚未成熟,动作表现常呈现出节奏不稳、路径不清等探索性特征。若教学方式缺乏针对性刺激与过程引导,协调机制难以获得系统发展。游戏化教学以其结构的开放性与目标的内驱力,为协调性发展提供了更具生成性的操作路径。在具体活动中,幼儿围绕情境目标自主组织动作,教学过程由外部示范转向情境建构,促使其在任务推动中不断调动与重组既有动作经验,完成身体层面的更新与过渡[1]。
在游戏化教学中,随着活动节奏与任务复杂度的推进,幼儿需在多次尝试中调节自身动作节律与路径,协调性由此获得持续激活。不确定性的反馈机制则进一步提升其对环境变化的感知反应能力,使动作调整具备即时性与灵活性。此外,游戏中频繁出现的同伴协作、角色参与等情境,也在无形中要求幼儿对执行顺序与时间控制进行主动调节,使其身体表现逐渐适应多向交互的现实需求。
可见,游戏化教学并非动作内容的趣味包装,而是通过调动感知觉通道、激活运动经验,在结构明确而动态开放的教学任务中,促成协调系统的有机生成 [2]。其逻辑起点在于赋予幼儿足够的动作组织权与调整空间,从而在持续建构中推动身体能力朝向更高水平的整合发展,为学前教育中动作干预的实践策略提供了可落实的方向。
二、游戏化教学促进身体协调性发展的实施策略
(一)设置明确游戏目标,增强幼儿动作执行力
在幼儿园教学中,游戏目标的设定是引导幼儿身体动作有序展开的关键。对于动作协调性尚处于发展初期的幼儿而言,模糊或过于抽象的活动目标容易造成动作方向不明或注意力分散,进而影响动作的质量与连贯性。明确的游戏目标则有助于幼儿建立清晰的行为预期,使其在活动中形成想做、去做、做到的基本执行路径。
例如,在送小动物回家游戏中,教师将教室地面划分为不同区域,分别代表小动物的家,并准备小动物图片作为运输物。活动要求幼儿从起点出发,绕过水坑、垫子和山丘障碍,将小动物按颜色送回对应区域。在此过程中,幼儿需根据目标路线自主选择走跳或绕行的方式完成任务。由于游戏目标具体明确,幼儿能够迅速理解我现在要做什么,并在执行过程中集中注意力控制动作节奏与方向,从而提高整体动作的稳定性与完成效率。明确目标也有助于幼儿在反复尝试中建立反馈意识。当出现走错路或动物掉落等小失误时,教师可引导幼儿回顾目标和路线,引发其对动作过程的主动思考与调整。这样一来,幼儿不仅被动完成动作任务,更逐步学会对自身动作进行监控与修正,形成初步的执行意识与控制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也应注意,目标的设定应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做到简明易理解。游戏过程中可通过图示、语言提示或重复演示强化任务导向,帮助幼儿在规则内自由活动的同时持续保持对目标的注意。这种建立在明确预期之上的动作执行过程,使幼儿不再随意应对活动,而是在具体任务中逐步发展出方向清晰、节奏明确的动作模式,为协调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利用丰富教具材料,提高幼儿动作配合力
对于动作发展尚不成熟的幼儿来说,仅靠口头指令往往难以引发系统性的身体响应,教具材料的适当介入,能够为动作的组织与执行提供具象支撑,激活幼儿的配合意识,提升其动作完成的整体性。
在游戏化教学中,教具材料不仅是操作媒介,更是构成任务结构的重要部分。以毛毛虫运球游戏为例,教师可提供两人一组使用的小推筒或夹球圈,两名幼儿需合力将球夹住,从起点运送至终点。这一过程中,手臂的施力程度、步伐的协调节奏和身体的重心控制都需双方同步配合。教具在其中起到了引导动作同步、强化协作感知的作用,使幼儿在具体操作中感受到如果不配合就无法完成的直接反馈,从而激发其主动调整动作节奏,逐渐发展出基础的配合意识。
此外,教具的使用应考虑安全与发展并重。材料宜选用柔软、安全、操作简便的类型,且在组合设计上应富有引导性与挑战性,以促使幼儿在协作情境中自然生成匹配动作。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协作过程中的动作错位或节奏不符,及时给予语言提醒与身体示范,帮助幼儿在调整中获得正向反馈。通过这种具体可感的操作经验,个体动作逐步向协同行为过渡,配合意识与能力得以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发展,进一步推动身体协调性的综合提升。
(三)引入合作竞赛元素,强化幼儿动作控制力
幼儿时期动作控制尚处于起步阶段,常见动作幅度过大或反应迟缓等现象,亟需在具体实践中引导其建立起稳定的身体反应方式。合作竞赛类游戏通过设定目标压力与互动要求,促使幼儿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主动调节动作行为,是强化控制能力的有效路径。
与单人操作相比,合作竞赛活动更强调在时间限制和集体规则下的协同完成。在接力运球游戏中,教师可以将幼儿分为四人一组,依次使用汤勺将球送至终点并传递给下一位成员。这一过程中,不仅要保持手部稳定持球,也要把握行进时的步伐把握与转弯节奏。若动作过快,则易造成球体滚落,影响团队整体进度。游戏规则的存在,使幼儿必须不断在快与稳之间寻找平衡,从而促进其在自主体验中建立起初步的动作调控意识。
合作竞赛还具备即时反馈机制。每一次失误都可被幼儿直观察觉,并在下一轮中尝试进行自我修正。教师可借助简短的提醒与观察记录,帮助幼儿意识到某一动作模式带来的后果,并引导其进行调整。通过反复参与,幼儿逐渐学会在团队合作中掌控自己的动作表现,形成了对动作节奏与力量的敏感认知,也在过程中建立起对规则与他人节奏的尊重与适应。需注意竞赛元素的引入应以合作为前提,避免形成过度强调结果的评价压力。通过情境性强、节奏明确的合作竞赛设计,动作控制力的训练能够嵌入真实的任务过程之中,为协调能力的发展提供稳定支撑与实践平台。
结语
身体协调性的发展依赖于幼儿在具体活动中对动作的整合与调节。游戏化教学通过明确目标引导、材料情境支持与互动规则设定,激发幼儿在任务执行中的动作反应与调整能力,使协调性在实践中逐步建构。相较于指令式训练,游戏更具生成性与参与性,有助于提升幼儿动作表现的整体性与稳定性。今后的教学设计应更关注幼儿动作经验的积累路径,使协调能力的发展真正嵌入日常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 林月 , 金燕 . 基于游戏化教学的幼儿园体能活动创新路径研究[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25,39(01):117-122.
[2] 李占华 . 以信息技术助力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的策略 [J]. 亚太教育 ,2024,(20):36-38.
作者简介:姜艳香(1975-04)女,汉族,人,本科学历,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朱丽 (1983-10),女,汉族,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王楠(1991-09),女,汉族,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