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理念下的建筑结构设计模式研究
孙艳
身份证:412327198112250022
引言
随着绿色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建筑行业作为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重点领域,亟需通过设计环节的革新践行绿色理念。建筑结构设计决定了建筑的受力体系、材料消耗、施工方式及使用阶段的能耗表现,是实现建筑绿色化的核心载体。当前,部分建筑结构设计仍沿用传统模式,重安全与成本、轻低碳与生态,导致建筑全生命周期资源浪费严重,与绿色发展要求存在差距。深入研究绿色发展理念下的建筑结构设计模式,不仅能优化建筑结构的绿色性能,更能推动建筑行业从高耗能向低耗能、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绿色发展理念对建筑结构设计的核心要求
绿色发展理念下,建筑结构设计需突破传统 “安全 — 经济” 的二元框架,构建 “安全 — 低碳— 高效 — 生态” 的多元目标体系,核心要求集中体现在三方面。其一,低碳化设计,需减少结构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从设计源头优化结构体系,降低钢材、混凝土等高碳材料的用量,同时考虑施工阶段的能耗控制,避免复杂施工工艺带来的额外碳排放。其二,资源高效利用,要求设计环节充分考量材料的循环性与耐久性,选用可回收、可再生的绿色材料,减少不可再生资源消耗;通过优化结构构件尺寸与布局,提升材料利用效率,避免过度设计导致的资源浪费。其三,生态适应性,需结合建筑所在地的气候、地质等生态条件,设计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结构体系,如在多风地区优化结构抗风性能以减少能源消耗,在寒冷地区通过合理结构布局提升建筑保温效果,实现结构功能与生态环境的适配。这三大要求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协同 —— 低碳化设计可推动资源高效利用,生态适应性优化又能辅助降低全周期能耗,设计中需统筹兼顾,确保各要求落地时形成合力,而非相互制约。
二、当前建筑结构设计模式与绿色理念的适配问题
2.1 设计理念滞后,绿色目标未融入设计核心
设计理念滞后是制约结构设计绿色化的首要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设计优先级失衡,部分设计人员仍将传统安全保障与成本控制作为核心目标,将绿色设计视为 “附加要求”,未在设计初始阶段就明确低碳、资源循环等绿色指标,导致绿色设计多在结构方案基本确定后补充调整,难以从根本上优化结构的绿色性能,甚至出现为满足绿色形式要求而增加额外成本与资源消耗的情况。另一方面,绿色认知存在局限,部分设计人员对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缺乏对结构全生命周期绿色性的系统认知,仅关注材料选用等单一环节,忽视结构体系优化、施工与拆除阶段绿色性的统筹考量,导致设计方案无法实现全链条的绿色目标,与绿色发展理念的系统性要求存在差距。
2.2 材料选用脱节,绿色属性与结构需求不匹配
材料选用与绿色要求的脱节,主要表现为 “选料方向偏差” 与 “性能匹配不足” 两类问题。在选料方向上,部分设计为压缩成本或简化施工流程,优先选用生产过程高能耗、使用后难回收的传统材料,如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凝土、非防腐处理钢材等,这类材料不仅碳排放量高,且使用寿命结束后易成为建筑垃圾,与资源循环利用的绿色要求相悖;同时,对再生混凝土、低碳钢材、竹木结构等绿色材料的技术优势认知不足,未充分考虑其长期生态效益,导致绿色材料的应用范围受限。在性能匹配上,即使部分设计选用绿色材料,也未结合结构受力需求与使用环境进行科学选型,如将强度不足的再生混凝土用于承重构件,或在潮湿环境中使用未做特殊处理的竹木结构,不仅无法充分发挥绿色材料的性能优势,还可能因材料性能不达标导致结构安全隐患,反而增加后期维修更换的资源消耗,违
背绿色设计初衷。
三、绿色发展理念下建筑结构设计的优化模式
3.1 构建全生命周期绿色设计框架,贯穿设计全阶段
全生命周期绿色设计框架需以全阶段覆盖、各环节协同为原则,将绿色目标深度融入结构设计的每个环节。设计初期,需结合项目定位、地域生态条件开展绿色性能评估,不仅明确低碳、资源循环等核心指标,还需细化指标量化标准,如设定单位面积碳排放上限、材料回收率目标,同时参考同类绿色建筑案例,确保指标既符合绿色理念又具备实践可行性。设计过程中,需依托 BIM 技术搭建全生命周期模拟平台,不仅模拟资源消耗与碳排放总量,还需细化各环节参数,如材料生产阶段的碳排放系数、施工阶段的机械能耗标准、使用阶段的结构维护能耗,通过动态模拟及时调整设计参数,例如优化构件截面以降低材料用量,调整结构布局以减少施工机械进场频次。设计后期,需制定针对性的结构拆除与材料回收方案,结合构件材质与连接方式明确回收路径,如钢结构构件采用可拆卸式连接设计,便于后期拆解回收;混凝土构件预留再生利用标识,指导拆除后进行破碎、筛分,转化为再生骨料重新用于建筑工程,确保建筑报废后资源循环率达标。
3.2 创新低碳结构体系设计,适配建筑类型与地域条件
低碳结构体系设计需根据建筑功能、规模及地域环境,选择轻量化、低能耗的结构形式,实现 “性能达标与低碳降耗” 的平衡。针对大跨度建筑(如会展中心、体育馆),优先采用钢结构或空间网格结构,这类结构不仅材料强度高、截面尺寸小,可减少钢材用量,还具备施工便捷性;同时可优化节点设计,采用螺栓连接替代焊接,降低施工阶段能耗,且钢材回收率高,符合低碳与资源循环要求。针对高层建筑(如住宅、写字楼),推广剪力墙 — 框架协同结构或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前者通过剪力墙与框架的刚度协同,减少构件截面尺寸与材料用量,后者利用型钢与混凝土的性能互补,提升结构承载效率,降低高碳材料消耗;设计中还需结合地域风荷载、地震参数优化结构刚度分布,避免过度设计导致的材料浪费。此外,融入模块化设计理念,将结构构件拆分为标准化模块(如预制梁柱、叠合楼板),在工厂完成预制生产,减少现场浇筑带来的能耗与污染;同时统一模块接口设计,确保现场安装便捷性,提升装配化施工比例,进一步降低施工阶段的碳排放与资源消耗。
结语
绿色发展理念下,建筑结构设计模式的革新是建筑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前设计模式存在的理念滞后、体系适配不足等问题,需通过全生命周期设计框架、低碳结构创新、绿色材料应用与协同设计机制的优化逐一破解。优化后的设计模式不仅能提升建筑结构的绿色性能,减少全生命周期的资源消耗与碳排放,更能推动建筑设计从 “被动满足规范” 向 “主动践行绿色” 转型。未来,随着绿色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结构设计需进一步融合先进技术与绿色理念,持续完善设计模式,为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力。
参考文献
[1]徐阳.绿色发展理念下的建筑结构设计模式研究[J].佛山陶瓷,2025,35(05):155-157.
[2]张宝杰.基于绿色发展理念下的建筑结构设计[J].石材,2025,(01):52-54.DOI:10.14030/j.cnki.scaa.2025.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