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远程医疗数据传输中的可靠性保障研究
吴若曦 冉宇辰
山东英才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104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与医疗行业的深度融合,远程医疗凭借便捷、高效的优势,成为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重要手段,而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远程医疗数据(如病历、影像、实时诊疗信号)传输的核心载体。然而,远程医疗数据对实时性、完整性、安全性要求极高,现有网络传输易受环境干扰、带宽波动等因素影响,存在可靠性不足的问题。因此,研究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远程医疗数据传输中的可靠性保障路径,对推动远程医疗落地应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远程医疗数据传输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核心需求
1.1 低时延需求:保障实时诊疗交互
远程医疗中的远程会诊、手术指导等场景,需实现医生与患者、设备间的实时交互,数据传输时延直接影响诊疗决策效率。例如,远程手术中机械臂的控制信号若存在延迟,可能导致操作偏差,威胁患者安全。因此,计算机网络需具备低时延特性,确保数据从发送端到接收端的传输时间控制在毫秒级,满足实时诊疗对时间敏感性的要求。
1.2 高完整性需求:避免数据丢失与篡改
远程医疗数据(如 CT 影像、病理报告)是医生诊断的核心依据,数据的丢失或篡改会直接导致诊断失误。例如,影像数据在传输中若出现像素丢失,可能掩盖关键病灶信息;病历数据若被篡改,会影响病情判断的准确性。因此,计算机网络需保障数据传输的完整性,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出现丢失、损坏或非法篡改,完整呈现原始信息。
1.3 高安全性需求:保护患者隐私与数据安全
远程医疗数据包含大量患者个人隐私信息(如身份信息、病史、基因数据),属于敏感数据范畴。若数据在传输中被非法窃取,可能引发隐私泄露问题,违反医疗数据安全法规。因此,计算机网络需具备高安全性,通过加密、认证等技术手段,防止数据被非法访问、窃取,保障患者隐私与医疗数据安全。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远程医疗数据传输中面临的可靠性问题
2.1 网络波动导致数据传输不稳定
计算机网络易受外界环境(如电磁干扰、网络拥堵)与自身带宽波动影响,导致数据传输不稳定。例如,偏远地区网络基础设施薄弱,带宽窄且易中断,传输大型影像数据时易出现卡顿、丢包现象;高峰时段网络流量过大,带宽资源被占用,会导致实时诊疗信号延迟,影响远程医疗服务质量。
2.2 数据传输协议适配性不足
现有计算机网络常用的传输协议(如 TCP、UDP)在远程医疗场景下存在适配性问题。TCP 协议虽能保障数据完整性,但重传机制会增加时延,不适合实时诊疗数据传输;UDP 协议虽时延低,但缺乏丢包重传机制,易导致数据丢失,难以满足医疗数据对完整性的需求。协议适配性不足,导致网络难以同时兼顾远程医疗数据的时延与完整性要求。
2.3 安全防护体系不完善
部分医疗机构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措施不足,存在明显漏洞。一方面,缺乏针对性的加密技术,远程医疗数据在传输中多采用通用加密方式,易被破解;另一方面,网络入侵检测与防御能力薄弱,难以识别针对医疗数据的恶意攻击(如数据窃取、勒索病毒),导致数据传输过程中面临安全风险,威胁数据可靠性。
三、计算机网络技术保障远程医疗数据传输可靠性的策略
3.1 优化网络架构,提升传输稳定性
针对网络波动问题,优化计算机网络架构设计。一方面,采用“核心网+边缘节点”的分层架构,在医疗资源集中区域部署边缘计算节点,将远程医疗数据的处理与传输就近完成,减少数据传输距离,降低网络波动对传输的影响;另一方面,引入 5G、光纤网络等高速传输技术,提升网络带宽与抗干扰能力,确保偏远地区与高峰时段的数据传输稳定性,避免因带宽不足或环境干扰导致的传输问题。
3.2 改进传输协议,平衡时延与完整性
结合远程医疗数据特性,改进计算机网络传输协议。一是研发适配远程医疗的混合传输协议,融合 TCP 与 UDP 的优势:对实时性要求高的信号(如手术控制信号)采用 UDP 协议传输,同时增加轻量级丢包检测机制,发现丢包时快速局部重传;对完整性要求高的数据(如影像、病历)采用 TCP 协议传输,并优化重传算法,减少时延损耗。二是引入优先级调度机制,为远程医疗数据分配最高传输优先级,确保其在网络拥堵时仍能优先传输,保障核心诊疗数据的可靠性。
3.3 构建专属安全防护体系,强化数据安全
针对远程医疗数据的敏感性,构建专属安全防护体系。首先,采用端到端加密技术,对远程医疗数据从产生到接收的全流程进行加密处理,使用医疗专用加密算法(如基于国密标准的 SM4 算法),提升加密强度,防止数据被非法破解;其次,部署医疗专用入侵检测系统(IDS)与防火墙,实时监控网络流量,识别针对医疗数据的异常访问与攻击行为,及时拦截恶意请求;最后,建立数据传输身份认证机制,对参与数据传输的设备、人员进行双向认证,仅允许授权主体接入网络,从源头保障数据传输安全。
结论: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远程医疗数据传输的关键支撑,其可靠性直接决定远程医疗服务的质量与安全性。当前,网络波动、协议适配不足、安全防护薄弱等问题,制约了远程医疗数据传输的可靠性。通过优化网络架构、改进传输协议、构建专属安全防护体系等策略,可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实现远程医疗数据的低时延、高完整性、高安全性传输。未来,随着 6G、量子通信等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远程医疗数据传输中的可靠性将进一步提升,为远程医疗向更复杂场景(如远程精准手术、跨国界会诊)拓展奠定基础,推动医疗服务向更便捷、更安全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丁锐.计算机在医疗系统中的应用[J].中外企业家,2022(25):243,245.
[2]刘国栋.计算机技术在医疗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22(1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