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高校薪酬管理的现状、困境与优化路径

作者

杨菲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市 100070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阶段,薪酬管理是高校连接战略与人才发展的关键纽带,能保障教职工生活、激发积极性、稳定师资,而当前高校传统薪酬管理存结构不合理、激励不足、与市场脱节等问题,面临“双一流”建设深化、人才竞争加剧等挑战。

北京作为高教核心区,2024 年有82 所普通高校,其中 34 所市属本科承担区域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特色科研职能,却面临高生活成本(2024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 万元,青年教师核心城区租房成本占月收入 60% 以上)与激烈人才竞争(顶尖高校“虹吸效应”下,普通高校薪酬吸引力弱)的双重挑战。2023 年调研显示,北京普通高校教师年均流失率 8.2% ,35 岁以下青年教师达 12.5% 。

剖析高校薪酬管理现状与问题、探索优化路径,对稳定师资、提升办学质量、推动高教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一、高校薪酬管理相关理论基础

(一)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高校薪酬管理有重要指导意义。基础层面,需以基本工资、法定福利等满足教职工生理与安全需求,筑牢工作稳定根基;高层次需求上,应按岗位差异化设计:教学岗设教学奖励,科研岗配科研绩效与转化分红,行政岗有考核奖金与关键岗位津贴,以此认可价值、激励成长,实现从“保障型”到“激励型”薪酬体系转变。

(二)公平理论

亚当斯公平理论认为,员工积极性不只受薪酬绝对水平影响,更取决于公平感,其源于三维度:内部公平是校内岗位、职级薪酬差距匹配价值与贡献;外部公平是薪酬与同地区同类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同类岗位有竞争力;个人公平是同岗位薪酬与绩效、付出正相关。该理论启示高校,需建清晰岗位价值评估与绩效评价标准,避免“不公平感”削弱薪酬激励效果。

(三)绩效激励理论

绩效激励理论主张薪酬与绩效挂钩,以“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促个人与组织目标对齐。但高校教学科研有周期长、成果难量化的特殊性,不同于企业生产,无法简单套用量化考核。因此,高校绩效薪酬需建“短期与长期激励结合、量化与质性评价互补”体系:短期奖励年度优秀成果,长期通过学科带头人津贴、科研团队奖励等,鼓励深耕长期基础性研究,避免短视化行为。

二、高校薪酬管理的现状与突出问题

(一)薪酬结构不合理,“保障性”有余而“激励性”不足

当前多数高校的薪酬结构仍以“固定薪酬”为主,“绩效薪酬”占比偏低。以某地方省属高校为例,其教职工薪酬由“基本工资(国家统一标准)+岗位津贴(固定发放,按职级划分)+绩效薪酬”构成,其中固定薪酬(基本工资+岗位津贴)占比约 70%80% ,绩效薪酬仅占 20%-30% ,且绩效薪酬发放中“平均主义”倾向明显。

北京普通高校这一问题同样突出。以工科副教授为例,北京某普通高校教师年薪约16 万元,其中基本工资6.8 万元,绩效工资7.2 万元,津贴补贴2 万元,绩效工资占比仅 45% ,且部分高校存在绩效工资分配固化现象。某高校教学名师因科研论文数量未达标,年度绩效仅7.2 万元,而普通科研岗教师因发表3 篇论文,绩效达9.5万元,这种结构导致“优绩优酬”难以落实,削弱了教职工的竞争意识与工作积极性。

(二)岗位价值评估缺失,薪酬与岗位责任、学科差异不匹配

岗位价值评估是确定不同岗位薪酬差距的核心依据,但多数高校尚未建立科学、系统的岗位价值评估体系,薪酬分配仍以“职级”“职称”为主要依据,忽视了岗位的“责任复杂度”“工作难度”“风险程度”及学科差异等关键因素。

北京普通高校学科差异补偿缺失,多采用“统一薪酬基准”,未考虑不同学科工作成本差异。文科教学岗与工科科研岗教师基本工资按职称设定且一致,但工科教师需承担额外工作,科研投入成本也远高于文科。2023年某高校问卷显示,68%工科教师认为薪酬未体现学科差异,文科仅 23% ,“一刀切”模式挫伤高责任、高成本学科教职工积极性。

(三)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制约绩效薪酬的激励效果

高校绩效评价存三大问题,影响绩效薪酬实施:一是“重科研、轻教学”,科研成果指标权重 60%-70% ,教学质量指标模糊、权重低,致教师轻授课;二是评价周期与学术规律脱节,年度短期考核让教师追“短平快”成果;三是评价主体单一、过程不透明,多由行政部门或少数领导主导,缺多元参与,结果易受主观影响。

北京普通高校绩效评价“重数量轻质量”问题尤为突出。考核指标过度侧重科研成果数量,如“年度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 篇可获全额绩效”,忽视教学质量与社会服务。2023 年某高校课程质量评估显示,“教师投入教学时间”较2020 年下降 25% ,教师纷纷减少教学投入,转向“短平快”的科研产出,违背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使命。

(四)薪酬水平与市场脱节,核心人才流失风险加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程度的提升,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研发部门、海外高校的人才竞争日益激烈,但部分高校的薪酬水平未能与市场接轨。

北京普通高校薪酬陷“高成本+低供给”的“夹心层”困境,市场脱节严重:同区域内,同职称教师薪酬比顶尖高校低 40%-60% ,如工科副教授年薪约16 万,“双一流”高校同岗超30 万;热门学科教师薪酬仅为企业同资历者 1/3,入职 3 年青年教师月均到手 5250 元,扣开支后月负债 3550 元。某高校 2022-2024 年流失的 42名教师中,71%是35-45 岁骨干教师,流向中央直属高校。

(五)薪酬管理缺乏灵活性与保障机制,难以适配多元需求与区域发展

高校教职工群体具有明显的异质性,不同岗位类型、职业发展阶段、工作重点的教职工薪酬需求差异显著,但当前多数高校采用“一刀切”的薪酬管理模式,无法满足个性化需求。同时,部分高校薪酬资金来源单一、动态调整机制缺失,进一步加剧了薪酬管理的困境。

北京普通高校薪酬管理问题突出:一是“新老失衡”,引进人才享50-80 万元安家费等,校内资深教师补贴低,同职称新引进者首年薪酬比工作15 年的文科教授高8 万,引发不公感;二是资金依赖财政(占比超 85% ),2024 年部分校绩效工资因财政调整缩减 10% ,年终奖励延迟;三是无动态调整机制,教师基本工资仍按 2018年标准,青年教师住房补贴取消、公租房等待超2 年,加剧人才流失风险。

三、高校薪酬管理的优化路径(一)优化薪酬结构,提升绩效薪酬占比与激励性

调整薪酬结构比例:将固定薪酬(基本工资+岗位津贴)占比降至 50%-60% ,绩效薪酬占比提升至 40%50% 增强薪酬的“弹性”,使绩效薪酬真正成为反映工作贡献的核心指标。北京普通高校可结合区域特点,对医学、人工智能、金融等紧缺学科适当提高绩效薪酬上限,缩小与社会行业差距。

细化绩效薪酬分类:将绩效薪酬分为“教学绩效薪酬”“科研绩效薪酬”“社会服务绩效薪酬”三类,按学科特点调整权重。文科教师可侧重“教学绩效+社会服务”,如承担地方文化建设项目可兑换社会服务绩效;工科教师侧重“科研绩效+社会服务”,技术成果转化收益可提取15%作为绩效奖励。同时,优化考核指标,从“数量导向”转向“质量导向”,科研绩效结合“期刊影响因子”“成果引用率”综合评分,教学绩效引入“学生长期反馈”与“教学改革成果”。

破除“平均主义”:建立“绩效排名与薪酬挂钩”机制,将绩效评价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档,优秀者绩效薪酬上浮 20%-30% ,不合格者扣除部分绩效薪酬,通过差异化分配激发竞争意识。

(二)建立科学的岗位价值评估体系,兼顾公平与学科差异

明确岗位价值评估维度:结合高校岗位特点,从“岗位责任”“工作复杂度”“专业要求”“工作强度”“风险程度”五个维度构建评估指标体系。针对北京普通高校学科差异显著的特点,工科科研岗因“技术难度高、科研风险大”,岗位价值评分可比文科教学岗高 15% ,对应基准薪酬差异化 15% ,同时为工科教师增设“科研经费配套补贴”(按科研项目经费的5%提取),弥补科研投入成本。

分层分类开展岗位评估:针对教学科研岗、行政岗、工勤技能岗的不同特点,制定差异化评估标准。教学科研岗侧重“专业要求”“科研教学责任”,行政岗侧重“工作复杂度”“协调能力要求”,工勤技能岗侧重“技能水平”“操作规范性要求”。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如高校管理专家、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参与评估,确保结果客观性,根据评估结果将岗位划分为不同价值等级,实现“岗级越高、薪酬越高”的“以岗定薪”机制。

平衡新老教师待遇:设立“校内人才普惠基金”,对校内服务满 10 年、20 年的教师,分别发放一次性 5万元、12 万元“贡献奖励”;教龄津贴按“满5 年 800 元/月、满10 年1500 元/月、满15 年2200 元/月”标准调整,与引进人才的过渡期津贴形成互补,避免“厚此薄彼”。

(三)对标市场薪酬水平,构建“区域适配型”竞争力体系

建立市场薪酬监测机制:定期(每年 1 次)收集同地区、同类型高校及科研院所、企业研发部门的薪酬数据,北京地区可由教委牵头,整合34 所市属普通高校薪酬数据,建立“北京普通高校薪酬数据库”,明确各学科、各职称薪酬基准,确保校际差距控制在15%以内,避免“恶性挖人”。

差异化提升薪酬水平:针对核心人才(如学科带头人、国家级人才、优秀青年教师),将其薪酬水平提升至市场75 分位以上,与顶尖高校、企业研发部门接轨;针对普通教职工,将薪酬水平维持在市场50 分位以上。北京普通高校可设立“行业补差津贴”,针对与社会行业差距大的学科,由财政专项拨款,发放每月2000-3000 元津贴,同时对扎根普通高校满5 年的教师,一次性发放10 万元“区域服务奖励”。

激活非现金福利价值:联动政府部门,将高校周边政策性住房(如共有产权房、公租房)定向分配给普通高校教师,优先保障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租金按市场价的 50%收取;与区域内优质中小学签订合作协议,为教师子女提供入学优先资格,解决教师“子女教育焦虑”,提升职业吸引力。

(四)完善保障机制,实现薪酬动态调整与资金多元供给

拓宽资金渠道:对接地方“产学研融合政策”,企业与高校合作开展科研项目的,可按项目经费的 10%申请税收减免,同时允许高校从合作项目经费中提取 10% 用于参与教师薪酬补充;设立“地方高校人才发展专项基金”,北京可每年从市属财政中划拨 5 亿元,重点支持普通高校青年教师成长,用于“科研启动经费”“培训补贴”与“租房补贴”。

落实动态调整机制:参照地方工资指导线与社平工资涨幅,建立“基本工资每 2 年调增一次、绩效总量与地方 GDP 挂钩”的机制。例如,北京普通高校可规定当 GDP 增速超 6%时,绩效总量同步增长 5% ;社平工资涨幅超 7%时,基本工资调增 6% ,确保教师薪酬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升,并将教龄津贴等政策细化为具体标准,纳入财政预算,确保政策落地。

(五)实施差异化薪酬政策,满足不同群体需求

针对青年教师:制定“青年教师薪酬扶持计划”,入职前 3 年给予“住房补贴”“科研启动资金”,适当降低绩效评价标准,帮助缓解经济压力、积累科研教学经验;北京普通高校可结合区域高生活成本特点,提高青年教师租房补贴标准,优先分配公租房。

针对教学型教师:设立“教学名师津贴”“优秀教学团队奖励”,对长期专注教学、教学成果突出的教师,给予额外薪酬补贴,避免“教学型教师薪酬低于科研型教师”的现象。

针对行政岗教职工:建立“行政岗位晋升通道与薪酬挂钩”机制,行政人员可通过“职级晋升”(如科员→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提升薪酬,避免“行政岗薪酬无晋升空间”的问题。

针对老年资深教师:推出“弹性工作+荣誉薪酬”政策,允许老年教师减少教学科研工作量,同时保留其部分绩效薪酬,并授予“终身教授”“荣誉教授”等称号,满足其尊重需求。

四、结论与展望

高校薪酬管理是系统工程,关乎教职工利益,更影响高校人才建设与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高校薪酬管理存在结构不合理、岗位价值评估缺失等问题,在北京普通高校中尤为突出,本质是与学术规律、人才需求脱节。

优化需以需求层次、公平、绩效激励理论为指导,从优化薪酬结构、完善岗位评估、对标市场薪酬、健全保障机制、实施差异化政策五维度发力,构建公平高效、灵活有竞争力的体系。未来,随“双一流”建设与教育评价改革推进,还需依托数字化工具精准监测薪酬差距,探索“预聘-长聘制”本土适配,在“稳基础”上强化“强激励”,构建符合区域特征、适配高校定位的薪酬体系,为引才、育才、留才提供保障,推动高教高质量发展。

作者简介:杨菲,出生年月日:1986 年8 月21 日,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北京,学历:研究生,职称:初级,毕业院校:,毕业专业:会计学,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工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