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多彩西岸

作者

张宗玉

天津市河西区文化馆

广场舞作为群众文化与全民健身深度融合的典型载体,既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生动体现,也是区域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直观折射。天津市河西区作为天津市“首善之区”,依托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国文明城区的创建优势,推动广场舞从社区自发活动逐步升级为兼具规模效应、品牌价值与文化影响力的“流动文化名片”。其发展不仅覆盖全年龄段人群、构建起完善的活动体系,更培育出西岸舞蹈团等能登上国家级舞台的骨干团队,在天津市各大舞蹈比赛摘金夺银,其发展脉络、现状特征与实践经验,对新时代城市群众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一、发展脉络:从自发无序到体系化品牌构建

河西区广场舞的演进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区域公共文化服务升级,历经三个关键阶段的迭代,实现了从“满足基础需求”到“引领文化风尚”的跨越:

(一)自发萌芽期(2010 年以前):零散活动,需求驱动

2010 年以前,河西区广场舞尚处于“无组织、无指导、无规范”的自发状态。彼时,参与群体以退休中老年为主,活动场地多为小区空地、街角广场或公园角落,缺乏固定空间;舞蹈内容以传统健身操、经典老歌伴舞为主,动作简单重复,无专业编排;团队形式松散,多由居民自发召集,无固定名称与活动时间,仅以“锻炼身体、打发时间”为核心目的。这一阶段,广场舞更像是“群众性健身行为”,尚未融入区域文化建设体系,也未形成规模效应。

(二)集群成长期(2010-2015 年):社区介入,初步整合

随着河西区社区文化建设的推进,街道与社区文化站开始关注广场舞这一群众基础深厚的活动,逐步介入引导,推动其从“零散”走向“集群”。一方面,社区通过协调物业、开放居委会活动室等方式,为团队提供固定活动场地,解决“无地可跳”的难题;另一方面,街道定期组织小型展演,如“社区邻里节广场舞展示”“庆国庆健身舞比赛”等,吸引更多居民参与,推动团队从“临时聚集”转向“固定组织”。团队数量快速增长,150 多个社区基本实现“社区有队伍”,部分街道还涌现出如“梅江社区舞蹈队”“大营门街快乐舞团”等小有名气的团队,为后续品牌化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

(三)品牌成熟期(2015 年至今):专业赋能,体系化发展

2015 年起,河西区文化馆以“免费开放政策”为抓手,将广场舞纳入公共文化服务重点项目,开启“政府引导+专业赋能+品牌打造”的系统化发展阶段。区文化馆整合专业舞蹈干部资源,通过“社会报名+专业考核”的方式,组建以西岸舞蹈团为核心的 14 支骨干团队,涵盖杰克牛仔舞蹈团、中环舞蹈团、佳丽舞蹈队等特色队伍,形成“骨干引领、多元发展”的团队矩阵。

同时,构建“培训-创作-赛事-展演”全链条体系:定期开展专业培训、结合时代主题创作精品舞蹈、组织参与各级赛事、推送团队登上重大舞台。这一阶段,河西区广场舞彻底突破“社区活动”的局限,成为“西岸”文化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天津市第七届全民广场舞大赛中夺得金奖,更在第八届、第九届新广场舞大赛中连续斩获一等奖,核心团队西岸舞蹈团还先后亮相全国第十三届全运会开闭幕式、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暖场、国家大剧院“我们的中国梦”主题演出等国家级场合,实现从“区域特色”到“全国标杆”的跨越。

二、发展现状:规模、硬件与实力的三维突破

如今的河西区广场舞,已形成“参与广泛、硬件完善、实力突出”的发展格局,成为区域群众文化的“亮眼名片”。

(一)参与基础深厚,全域覆盖成体系

河西区 100 万常住人口中,广场舞参与群体已实现“社区有队伍、街道有集群、全区有骨干”的全域覆盖,呈现出“规模大、覆盖广、结构多元”的特征:

·数量规模领先:14 个街道、150 多个社区中,每个社区均有 1-2 支登记在册的广场舞团队,部分大型社区如梅江社区、天塔街道,团队数量达 5 支以上;仅天津市文化中心广场这一核心阵地,就有100 多支注册队伍,日均参与人数超 2000 人,周末高峰时可达 5000 人。

·团队层级清晰:形成“骨干团队-街道重点团队-社区基础团队”三级体系。区文化馆直接管理的 14支骨干团队,是全区广场舞的“领头雁”,也是市级赛事获奖的核心力量;各街道培育 2-3 支重点团队,承接街道级展演任务;社区基础团队则满足居民日常健身需求,三者协同联动,覆盖不同需求群体。

(二)硬件优势突出,活动阵地破局限

依托天津市直辖市定位与京津冀协同发展优势,河西区为广场舞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硬件支撑,彻底打破“广场舞仅限广场”的空间限制:

·核心阵地引领:天津市十大院团(如天津歌舞剧院、天津交响乐团)全部坐落于河西区,为广场舞发展提供了浓厚的艺术氛围;市级最大户外活动阵地——天津市文化中心,占地面积达 90 万平方米,其中露天广场、下沉式舞台等区域,专门划分给广场舞团队使用,配备基础音响电源、休息座椅等设施,成为全区广场舞爱好者的“核心聚集地”。

·基层阵地完善:按照公共文化服务“总分馆制度”要求,河西区在 14 个街道均建成“街道综合文化站”,每个文化站配备 1-2 个标准舞蹈排练厅(面积约 80-120 平方米),配备专业镜子、把杆、音响设备;150 多个社区均设有“社区文化活动室”,其中 80% 以上配备简易舞蹈场地,实现“街道有专业排练厅、社区有基础活动场”的全覆盖。

·特色阵地补充:除传统场地外,河西区还利用城市公共空间,打造“特色广场舞阵地”。如海河沿岸的“西岸文化广场”,依托海河景观,设置露天舞台,定期举办“海河之夜广场舞展演”;梅江公园的“生态舞蹈区”,在绿植环绕中开辟活动空间,满足居民“亲近自然、快乐舞蹈”的需求。这些阵地的建设,让广场舞活动“室内外结合、观赏性与实用性兼具”,极大提升了参与体验。

(三)专业实力强劲,赛事展演创佳绩

河西区广场舞团队不仅满足日常健身需求,更在各级赛事中彰显专业水准,形成“以赛促练、以演提质”的良性循环,成为天津市群众舞蹈领域的“常胜军”:

·市级赛事持续领跑:作为天津市广场舞赛事的“核心赢家”,河西区团队在重要赛事中屡创佳绩。在天津市第七届全民广场舞大赛中,区属“金石舞蹈队”凭借《旗帜》的生动编排,从全市 50 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夺得金奖;第八届新广场舞大赛中,“西岸舞蹈团”表演的《一起向未来》,斩获一等奖;

第九届新广场舞大赛中,“东方舞蹈团”的《丝路花雨》,将一等奖收入囊中,持续巩固全市领先地位。

·国家级舞台崭露头角:核心骨干团队西岸舞蹈团,多次登上国家级重大舞台。2017 年,参与全国第十三届全运会开闭幕式暖场演出,表演的《津门鼓舞》将天津快板元素与广场舞结合,展现地域特色;2022 年,入选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暖场团队,在“一起向未来”环节表演原创舞蹈《冰雪活力》,以欢快的节奏、整齐的动作,传递中国群众的热情;2023 年,受邀参加国家大剧院“全国群众文化精品展演”,表演的《我们都是追梦人》,获现场观众一致好评。

三、发展动因:政策、培训与技术的三重赋能

河西区广场舞的蓬勃发展,并非偶然,而是“政策引导为基、专业培训为魂、技术赋能为翼”共同作用的结果,三者形成合力,推动其持续升级。

(一)政策引导为基,公共服务作保障

河西区政府将广场舞发展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民健身计划”“文明城区创建”三大核心工作,通过“制度保障+资源投入”,为广场舞发展筑牢根基:

·出台《河西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明确将“广场舞品牌打造”列为重点任务,提出“培育 10 支市级以上知名团队、打造 20 个特色广场舞阵地、每年开展 100 场以上培训活动”的目标;制定《河西区群众文艺团队管理办法》,对广场舞团队实行“登记备案制”,规范团队活动时间、场地使用、音量控制等,既保障群众健身权,又维护居民生活安宁。

(二)专业培训驱动,精品创作引热潮

区文化馆作为群众文化“火车头”,以“精准辅导+精品创作”为核心,推动广场舞从“大众化”向“专业化”升级,激发群众参与热情,也为赛事获奖奠定基础:

·分层培训体系覆盖全:构建“骨干集训+社区辅导+线上学习”三层培训体系,满足不同群体需求。“骨干集训”针对区、街道两级团队骨干,由区文化馆专业舞蹈干部授课,每月开展 2 次集中培训,内容涵盖舞蹈编排、队形设计、音乐选择等专业知识,2023 年累计培训骨干 300 余人次,其中不少学员成为市级赛事获奖团队的核心成员;“社区辅导”由文化馆干部下沉社区,每周走进 2-3 个社区,为基础团队提供动作纠正、团队管理指导;“线上学习”依托“河西区数字文化馆”平台,录制广场舞教学视频,如推出《一起向未来》《中国喜事》等 10 个热门作品的分解教学,点击量超 10 万次,方便居民随时随地学习。

·主题创作贴近群众心:结合时代热点与群众需求,创作一批“接地气、有温度、传得开”的精品广场舞作品,这些作品也成为赛事获奖的“核心利器”。2021 年,围绕“建党 100 周年”主题,创作《唱支山歌给党听》;2022 年,结合北京冬奥会,创作《一起向未来》,动作简单易学、节奏欢快,成为“西岸舞蹈团”斩获第八届新广场舞大赛一等奖的代表作;《旗帜》则凭借对百姓幸福生活的生动诠释,成为“金石舞蹈队”摘得第七届全民广场舞大赛金奖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既贴合大众审美,又传递正能量,让群众“爱跳、会跳、想跳”,更让团队在赛事中具备独特优势。

·人才培育强基础:注重从群众中培育舞蹈人才,建立“群众舞蹈人才库”,将团队骨干、舞蹈爱好者纳入库中,定期组织专业培训、外出交流;邀请天津歌舞剧院,开展“西岸文化讲堂”,培训 200 余人次;鼓励群众骨干带动团队发展,带动社区基础团队发展,成为“群众舞蹈带头人”。

(三)技术赋能升级,学习渠道破时空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河西区积极利用自媒体、线上平台,为广场舞学习提供新路径,打破传统培训的时空限制,让参与更便捷、更高效:

·短视频平台助力普及:鼓励团队、文化馆干部在抖音等平台发布广场舞作品、教学视频。“河西区文化馆”官方抖音号,定期推送《一起向未来》《我愿全速奔向你》等作品的分解教学,每条视频点赞量超 1000 次,吸引大量市民学习;“西岸舞蹈团”视频号,发布团队市级赛事获奖片段与国家级演出片段,累计播放量超 10 万次,既扩大团队影响力,又激发群众参与热情。

·数字文化馆提供支撑:升级“河西区数字文化馆”平台,开设“广场舞专区”,整合教学视频、音乐素材、赛事信息等资源,居民可通过电脑、手机随时访问;推出“西岸艺讲堂”,吸引全区 80 支团队参赛。

四、现存挑战:均衡性、特色化与长效性的待解课题

尽管河西区广场舞发展成效显著,多次在市级重大赛事中获奖,但在“高质量发展”目标下,仍面临三大核心挑战,制约其向更高水平迈进:

(一)资源分配不均衡,团队发展有差距

优质资源(培训、赛事、创作)多向区属骨干团队倾斜,街道、社区基础团队尤其是新兴社区、偏远片区团队,面临“指导缺位、信息滞后、机会不足”的问题,团队发展水平差距明显。一方面,区文化馆专业干部精力有限,难以覆盖所有社区。另一方面,高级别赛事(如市级广场舞大赛)名额多分配给骨干团队,基础团队仅能参与街道、社区级展演,缺乏“锻炼成长”的机会。

(二)文化特色不鲜明,原创 IP 待培育

现有广场舞作品虽风格多元,且部分作品(如《津门鼓舞》)融入地域元素,但对河西区本土文化元素的挖掘与融合仍显不足,缺乏具有“西岸辨识度”的原创 IP,与“西岸”文化品牌的关联性仍需要加强。

五、发展展望:从“健身名片”到“文化地标”的跨越

未来,河西区广场舞需以“均衡化、特色化、长效化”为核心方向,推动其从全民健身载体升级为展现区域文化底蕴的“流动文化地标”。建立“文化馆干部包联社区”制度,组建骨干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巡回教学;搭建线上资源共享平台,免费开放培训视频、赛事信息,缩小团队发展差距;文化赋能塑特色:联合专业编导开展“地域文化+广场舞”创作项目,将河西大鼓、非遗技艺等元素融入作品,打造《天津姐姐》等具有本土标识的原创精品,形成“一团队一特色”格局;

综上,河西区广场舞的发展历程,是城市群众文化从“满足需求”到“引领风尚”的缩影。未来,随着各项举措的落地,其必将持续为“首善之区”注入文化活力,成为全国群众文化建设的标杆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