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双减政策下初中数学作业减量提质的实施策略

作者

曾春燕

云阳县第三初级中学

引言:

“双减”政策明确要求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初中数学作为基础学科,传统作业模式(海量刷题、重复练习)不仅加重学生负担,还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如何在减少作业总量的前提下,保证甚至提升作业育人效果,成为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核心课题。因此,探索科学的作业实施策略,对落实“双减”要求、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的现存问题

1.1 作业数量冗余,机械重复占比高

当前初中数学作业普遍存在“量多质低”现象:课后作业多为教材习题的简单重复或教辅资料的批量摘抄,如代数运算类作业要求学生完成数十道同类题目,几何证明题局限于单一模型套用,缺乏思维深度与创新性。这种机械重复的作业不仅占用学生大量课余时间,还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违背“双减”减量提质的核心目标。

1.2 作业形式单一,适配性不足

作业形式以书面计算题、证明题为主,缺乏实践类、探究类、合作类作业设计。一方面,忽视学生个体差异,统一布置相同难度的作业,导致基础薄弱学生“吃不消”、学有余力学生“吃不饱”;另一方面,作业与生活实际脱节,如函数教学中未设计结合生活场景(如购物优惠计算)的应用类作业,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无法实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衔接。

1.3 批改反馈滞后,育人价值弱化

教师批改作业多采用“打勾画叉+分数”的传统模式,反馈内容仅关注对错,缺乏对学生解题思路、思维过程的针对性点评;同时,批改周期长(常滞后 1-2 天),学生难以及时纠正错误,易形成知识漏洞。此外,作业反馈缺乏互动性,未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总结解题方法,导致作业的“诊断-改进”功能失效,育人价值难以充分发挥。

二、初中数学作业减量提质的核心实施策略

2.1 优化作业设计:聚焦“精准+多元”

以“减量不减效”为原则,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优化设计:内容上,推行“分层+整合”作业,根据学生数学水平(基础层、提升层、拓展层)设计差异化作业,如基础层布置基础公式应用题目,提升层设计中档综合题,拓展层安排探究性题目(如函数实际应用建模),确保每位学生“跳一跳能摸到”;同时,整合碎片化知识点,将同类习题合并,减少重复练习,如将代数方程的不同解法整合为 1-2 道综合题,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形式上,丰富作业类型,增加实践类作业(如测量校园建筑尺寸计算面积)、探究类作业(如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家庭用电量变化)、合作类作业(如小组共同完成数学建模项目),提升作业趣味性与实践性。

2.2 革新批改反馈:实现“及时+精准”

构建高效批改反馈体系:一是采用“分层批改+重点点评”模式,基础题批量快速批改,重点关注典型错误;综合题与探究题逐题精批,针对学生解题思路批注改进建议(如“可尝试用数形结合方法简化计算”);二是利用数字化工具提升反馈效率,如通过作业批改软件自动识别基础题对错,生成错误统计报告,教师聚焦共性问题课堂集中讲解,个性问题一对一辅导,将批改周期缩短至当天;三是建立“学生互评+自我反思”机制,组织学生分组互评作业,分析同伴解题思路,同时要求学生撰写作业反思日志,记录错误原因与改进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3 完善评价机制:突出“过程+发展”

打破“分数唯一”的评价标准,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一方面,重视作业过程评价,将学生作业的完成态度(如是否独立思考)、解题思路创新性、反思深度纳入评价范围,而非仅关注结果对错;另一方面,实施动态评价,记录学生作业质量的阶段性变化(如从频繁出错到逐步减少错误),通过对比分析肯定进步,增强学生自信心;此外,将作业评价与课堂教学联动,根据作业反馈的知识漏洞调整教学内容,如针对作业中高频错误的几何辅助线添加问题,设计专项教学模块,实现“作业-教学-评价”闭环改进。

三、作业减量提质实施的保障条件

3.1 强化教师专业能力

教师是作业减量提质的核心执行者,需提升两方面能力:一是作业设计能力,学校定期组织专题培训(如分层作业设计方法、实践类作业开发技巧),开展教师作业设计竞赛,交流优秀经验;二是数字化工具应用能力,培训教师使用作业批改软件、数据分析平台,提升批改与反馈效率。同时,鼓励教师跨年级、跨学科研讨,借鉴不同学段数学作业设计经验,拓宽设计思路。

3.2 加强家校协同

通过家长会、家校群等渠道,向家长解读“双减”政策下作业减量提质的意义,消除家长“作业少 ⋅= 学习效果差”的顾虑;同时,引导家长参与作业过程,如督促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协助记录家庭实践类作业成果(如拍摄测量活动视频),但避免家长代批作业或过度辅导,确保作业反映学生真实学习水平。此外,定期收集家长对作业的反馈建议,及时调整作业设计与布置方式。

3.3 完善资源支持

学校需提供资源保障:一是建设数学作业资源库,整合优质分层作业、实践类作业案例,供教师参考选用,减少教师重复备课负担;二是配备数字化教学设备,如作业批改系统、多媒体教学工具,为作业设计与反馈提供技术支持;三是优化教学时间安排,保障教师有充足时间进行作业设计、批改与反馈,避免因教学任务过重导致作业质量下降。

结论:

“双减”政策下初中数学作业减量提质,需从作业设计、批改反馈、评价机制三方面协同发力,通过精准化设计减少冗余作业,通过高效化反馈提升育人价值,通过多元化评价关注学生发展。同时,需强化教师能力、加强家校协同、完善资源支持,为策略落地提供保障。这一实践路径不仅能有效减轻学生作业负担,还能提升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符合“双减”政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未来,还需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动态优化策略,推动初中数学作业改革持续深化。

参考文献:

[1] 陈基云.“双减政策”下初中数学作业“减量不减质”的设计策略[J]. 读与写,2022(16):130-132.

[2] 迟燕侠."减负"政策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研究[J]. 善天下,2019(20):247-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