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机构环境创设对幼儿社交能力发展的影响
傅缨雯 王琪琦
山东英才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104
引言:
幼儿阶段是社交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学前教育机构作为幼儿除家庭外主要的生活与学习场所,其环境创设直接影响幼儿社交行为的发生与发展。当前部分学前教育机构在环境创设中存在重美观轻功能、重装饰轻互动等问题,未能充分发挥环境对幼儿社交能力的促进作用。因此,深入分析环境创设对幼儿社交能力的影响机制,探索适宜的环境创设路径,对助力幼儿形成良好社交品质、实现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学前教育机构环境创设的核心要素
1.1 空间布局设计
空间布局是环境创设的基础,直接决定幼儿社交活动的开展范围与形式。合理的空间布局需兼顾“开放”与“分区”,既设置开阔的集体活动区域,满足幼儿群体游戏、集体互动的需求,为大规模社交活动提供场地支持;又划分小型半封闭区域,如阅读角、建构区等,方便幼儿进行小组交流或一对一互动,适应不同社交需求的幼儿,避免因空间拥挤或功能单一限制社交行为发生。
1.2 教育材料投放
教育材料是幼儿社交互动的重要媒介,其类型、数量与投放方式影响社交活动的内容与深度。多样化的材料能激发幼儿的合作意愿,如积木、角色扮演道具等开放性材料,需多名幼儿共同参与才能完成搭建或剧情演绎,促使幼儿主动沟通、分工合作;同时,材料投放应注重层次性,兼顾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求,避免因材料难度不适导致部分幼儿被排除在社交活动之外,保障每个幼儿都能在材料互动中参与社交。
1.3 互动氛围营造
互动氛围是环境创设的“软要素”,包括教师与幼儿的互动方式、幼儿间的交往规则及机构整体的人文氛围。教师通过积极回应幼儿的社交需求、鼓励幼儿分享与互助,能营造安全、包容的社交氛围,让幼儿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更愿意主动发起社交;明确且宽松的交往规则,如“轮流使用玩具”“尊重他人想法”等,能引导幼儿规范社交行为,减少社交冲突,促进友好互动。
二、环境创设对幼儿社交能力发展的具体影响
2.1 激发幼儿社交主动性
科学的环境创设能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社交“契机”,激发社交主动性。开放的集体活动空间搭配趣味十足的集体游戏材料,如大型拼图、户外合作游戏道具等,会吸引幼儿主动参与群体活动,尝试与同伴交流想法;而主题式区域环境,如“小超市”“医院”等角色扮演区,能模拟真实社交场景,让幼儿产生参与社交的兴趣,主动发起合作、沟通等社交行为,改变被动等待的社交状态。
2.2 提升幼儿合作与沟通能力
环境中的材料投放与空间设计,能为幼儿合作与沟通能力的发展提供实践平台。在需要共同完成任务的环境中,如小组建构区,幼儿需通过沟通明确分工,协商解决搭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表达自身想法;同时,材料的共享性要求幼儿学会轮流、分享,在与同伴的互动中理解合作的意义,逐渐掌握“请求帮助”“主动协作”等沟通技巧,提升合作与沟通的有效性。
2.3 培养幼儿情绪管理与社交规则意识
环境创设中的“冲突解决引导”与“规则渗透”,能帮助幼儿培养情绪管理能力与社交规则意识。当幼儿在互动中因玩具分配、角色选择等产生冲突时,教师可利用环境中的“情绪角”“冷静区”等空间,引导幼儿梳理情绪,学习用“好好说话”“商量解决”等方式处理矛盾,提升情绪调节能力;同时,环境中可视化的社交规则提示,如墙面张贴的“分享小提示”“交往礼仪图”等,能让幼儿在日常活动中直观感受社交规则,逐渐形成“尊重他人”“遵守约定”的规则意识,减少社交冲突。
三、优化学前教育机构环境创设的策略
3.1 以幼儿需求为核心,优化空间与材料设计
环境创设需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与社交需求,在空间设计上,平衡集体活动区与小组互动区的比例,确保每个区域有明确的社交功能定位;材料投放上,增加开放性、合作性材料的比例,如拼图、积木、手工材料等,同时根据幼儿社交能力发展水平动态调整材料难度,让材料既能激发社交兴趣,又能为幼儿提供适度挑战,促进社交能力逐步提升。
3.2 强化教师引导作用,营造积极互动氛围
教师需转变“环境装饰者”的角色,成为“环境互动的引导者”。在日常活动中,教师应主动参与幼儿的环境互动,通过提问、示范等方式引导幼儿开展社交活动,如在角色扮演区引导幼儿思考“如何与同伴分配角色”;同时,关注幼儿的社交动态,及时鼓励积极的社交行为,对社交冲突进行合理干预,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社交认知,营造包容、友好的互动氛围。
3.3 鼓励幼儿参与环境创设,增强社交主人翁意识
让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过程,如邀请幼儿共同设计区域主题、制作墙面装饰、制定区域规则等,能让幼儿在参与中感受到自身的“存在感”与“价值感”,增强社交主人翁意识。幼儿在共同创设环境的过程中,需频繁与同伴、教师沟通协作,进一步巩固社交技巧;同时,自己参与创设的环境更易让幼儿产生归属感,从而更愿意在其中开展社交活动,主动维护良好的社交秩序。
结论:
学前教育机构环境创设是影响幼儿社交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其空间布局、材料投放、互动氛围等核心要素,分别从“激发社交意愿”“提升社交能力”“培养社交素养”三个层面,对幼儿社交能力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优化学前教育机构环境创设,需以幼儿需求为核心,强化教师引导作用,鼓励幼儿参与环境创设,通过科学、适宜的环境设计,为幼儿社交能力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未来,学前教育机构应进一步重视环境创设的“社交育人”功能,不断探索更具针对性的环境创设模式,助力幼儿在优质环境中实现社交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袁爱英.幼儿园环境创设对幼儿教育的影响[J].学周刊,2022,392(08):166.
[2]李小燕.浅谈幼儿教育环境的创设[J].读写算,2021,1144(33):43-44.
[3]李淑琴.环境创设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解析[J].新课程(综合版),2022(0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