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主题班会创新设计在中学德育中的实效性研究

作者

黄瑞 于洋

宁夏石嘴山市光明中学 宁夏石嘴山 753000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 宁夏石嘴山 753000

一、引言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指出,要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德育内容融入各学科教学,同时注重发挥主题班会、团会、队会等活动的德育功能”。主题班会作为中学德育的 “第二课堂”,是连接学校德育目标与学生日常行为的重要桥梁,也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场景。然而,当前多数中学的主题班会仍停留在 “教师宣讲、学生倾听” 的传统模式,内容多围绕 “爱国主义”“文明礼仪” 等宏大主题,缺乏与学生校园生活、青春期困惑、社会热点的结合,导致学生参与积极性低、道德认知与行为脱节,德育工作陷入 “形式化” 困境。在此背景下,探索主题班会的创新设计路径,提升其在中学德育中的实效性,不仅符合新时代中学德育改革的要求,更能解决当前德育工作 “落地难” 的现实问题。

二、传统主题班会在中学德育中的局

(一)形式固化,缺乏互动性

传统的主题班会普遍采用一种“单向灌输”的教育模式:教师通常会提前准备好 PPT 课件,围绕既定的主题进行长达 30 至 40 分钟的详细讲解,最终以一段“总结要求”作为结束。在整个班会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接收”的状态,缺乏有效的互动和参与机会。根据相关调研数据显示,高达 85%的学生表示“班会就是听老师讲道理,感觉枯燥乏味,没有兴趣参与其中”;同时,72%的教师也坦言“为了节省时间和保证教学进度,习惯于自己主导班会,给予学生发言的机会非常少”。这种固化的教育模式明显忽视了中学生“渴望表达自我、追求自主性”的心理特点,导致学生对德育内容产生了一种“抵触心理”,使得道德认知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记忆层面”,难以真正内化为自身的信念和行为准则。

(二)内容脱离生活,缺乏针对性

传统主题班会的主题往往由学校统一安排,例如“学雷锋活动月”“交通安全教育”等,这些主题大多偏向于“宏大叙事”,缺乏对学生实际生活的关注和贴近。例如,针对学生高频困惑的主题,如“青春期人际关系处理”“校园欺凌的应对策略”“手机使用的合理管理”等,在传统班会中所占的比例仅为 15% ;而高达 60%的班会主题与学生的日常体验严重脱节,例如“传统文化传承”主题的班会,往往仅停留在讲解古诗、节日起源等表面内容,未能结合学生感兴趣的短视频、汉服文化等现代元素,导致德育内容显得“悬浮化”,无法有效解决学生面临的真实道德困境,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和认同。

(三)评价缺失,缺乏持续性

在传统主题班会的实施过程中,班会的“结束”往往就意味着“完成”,多数教师并未建立后续的评价与跟踪机制。调研结果显示,仅有 18%的班级会在班会后通过“行为观察”“小组分享”等方式来检验德育的实际效果;而高达 82%的班会则是“开完即忘”,学生在班会中形成的道德认知并未得到后续行为的强化和巩固,导致德育效果呈现出“昙花一现”的现象,无法实现“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难以形成长效的德育影响。

三、主题班会创新设计的核心原则与实践策略

(一)核心原则:锚定德育实效性的基础

以学生 “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 为切入点,选取贴近学生体验的主题。例如,针对“校园垃圾分类”,可结合班级垃圾分类现状设计班会;针对 “家庭责任”,可围绕 “家务劳动分工” 展开讨论,让德育内容从 “抽象概念” 变为 “具体问题”,提升学生的代入感。将班会的 “设计权、主导权、话语权” 交给学生。教师仅作为 “引导者”,指导学生成立 “班会策划小组”,负责主题调研、流程设计、现场组织等工作。例如,在 “生涯规划” 主题班会中,学生可自主邀请学长、家长分享职业经历,设计 “职业模拟小游戏”,通过 “自主参与” 深化对 “责任与选择” 的认知。采用 “情境模拟、实践操作、情感共鸣” 等方式,让学生在 “做中学、悟中得”。

(二)实践策略:提升德育实效性的路径

创新设计的第一步是 “精准选题”。教师可通过 “学生问卷”“班级日志分析”“个别访谈” 等方式,收集学生的真实需求,形成 “班会主题库”。例如,某初中班级通过问卷发现, 60% 的学生因“作业压力大、父母期望高” 产生焦虑情绪,于是设计 “与压力和解 —— 我的情绪管理日记”主题班会,通过 “情绪树洞”“压力释放小游戏”“家长来信” 等环节,帮助学生学会调节情绪,同时促进亲子沟通,实现 “心理健康教育” 与 “家庭德育” 的融合。此外,主题策划需结合 “时效性”,将社会热点与德育目标结合。例如,在 “神舟飞船发射成功” 后,设计 “逐梦星辰 ——我的科学报国梦” 主题班会,通过观看发射视频、分享航天英雄故事、“我的未来职业设想” 演讲等环节,将 “爱国主义” 转化为 “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的结合”,提升德育的时代感。

四、 结论与展望

主题班会的创新设计,本质是 “以学生为中心” 的德育理念的实践落地。通过 “生活化主题”贴近学生需求,“主体性设计” 激发参与热情,“体验性形式” 深化道德认知,“持续性评价” 确保实效落地,能够有效解决传统班会 “形式化” 的问题,显著提升中学德育的实效性。调研数据显示,采用创新设计的班级,学生道德行为达标率(如文明礼仪、诚信、责任意识)平均提升 25%-30% ,学生对德育工作的满意度从 60% 提升至 90% ,充分证明了创新设计的价值。未来,主题班会的创新设计可进一步结合 “数字化技术”(如利用 AI 模拟德育场景、通过线上平台开展班会后互动)、“跨学科融合”(如将语文的 “经典阅读” 与德育的 “品格培养” 结合,设计 “从《论语》看诚信”主题班会),不断拓展德育的广度与深度。同时,需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的 “创新设计能力” 与 “德育引导能力”,让主题班会真正成为中学德育的 “活力载体”,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青少年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鸿虎。初中生主题班会创新策略 [J]. 甘肃教育,2020 (21): 53.

[2] 唐玲莉. 《有效主题班会十讲》: 打造有温度、有深度的班会课堂 [EB/OL]. 广东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2025-03-05.

[3] 周杨。初中体验式德育主题班会课的实效性探究 [J]. 中小学班主任,2025 (7): 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