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工程施工机械设备的组织与管理

作者

黄文豪

身份证:142431199012033310

引言

随着工程建设规模扩大、施工工艺复杂化,工程施工对机械设备的依赖度显著提升,从土方开挖的挖掘机、运输车辆,到结构施工的塔吊、混凝土泵车,再到精细化作业的小型电动工具,机械设备已贯穿施工全流程。优质的机械设备组织与管理,不仅能保障设备稳定运行、减少故障停工时间,还能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运维成本,为工程质量与进度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一、工程施工机械设备组织与管理的现存问题

1.1 组织体系松散,协同效率低

部分工程未建立统一的机械设备管理组织架构,设备管理职能分散在施工、物资、安全等多个部门,缺乏专职管理团队统筹协调。施工部门负责设备使用调度,物资部门负责设备采购与存储,安全部门负责设备安全检查,部门间信息沟通不畅、职责边界模糊,易出现多头管理或责任真空。设备调度时,施工部门未提前与物资部门确认设备库存与状态,导致调度指令无法落地;设备出现故障时,责任部门相互推诿,延误维修时机。部分工程未结合施工区域、作业类型划分设备管理单元,设备跨区域调配缺乏规划,运输成本高、调度效率低。

1.2 全周期管控缺失,资源浪费严重

机械设备管理未覆盖采购 - 使用 - 维护 - 报废全周期,各环节衔接脱节,导致资源浪费与风险积累。采购环节缺乏精准需求分析,盲目采购高性能设备或重复采购同类设备,部分设备因与施工需求不匹配长期闲置;使用环节未制定标准化操作流程,设备超负荷运行、违规操作现象普遍,缩短设备使用寿命;维护环节多采用事后维修模式,未开展预防性保养,设备小故障未及时处理演变为大故障,维修成本高且影响施工进度。

1.3 技术应用滞后,管理效率低

传统机械设备管理依赖人工记录与经验判断,缺乏智能技术支撑,管理效率与精准度不足。设备运行状态监测依赖人工巡检,难以及时发现设备温度异常、振动超标等潜在故障;设备调度采用纸质单据或口头沟通,信息传递滞后,易出现调度失误;管理数据如设备使用时长、维护记录、能耗情况等分散在不同台账中,无法实时整合分析,管理人员难以及时掌握设备整体运行与资源配置情况,难以制定科学的管理决策。

1.4 人员能力不足,操作与管理不规范

机械设备操作与管理人员能力参差不齐,制约管理成效。操作层面,部分操作人员未经过系统培训,不熟悉设备操作规程,如塔吊司机未掌握精准起吊技巧、混凝土泵车操作员未正确调整泵送参数,易导致设备损坏或施工质量问题;部分操作人员安全意识薄弱,违规操作如超载作业、未佩戴防护装备等,可能引发安全事故。

二、工程施工机械设备组织与管理的优化策略

2.1 优化组织架构,强化协同管理

建立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专业协同的机械设备管理组织体系。设立专职机械设备管理部门,统筹设备采购、调度、维护、报废全流程管理,明确部门职责与岗位分工,避免职能分散;配备专业管理人员,涵盖设备技术、成本核算、安全监管等领域,提升管理专业性。划分区域化管理单元,根据工程施工区域、作业类型设置设备管理点,每个管理点配备专职调度员与维护员,负责区域内设备的日常调度与基础维护,减少跨区域调配频率,提升响应效率。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定期召开施工、物资、安全、设备管理部门的协同会议,同步施工进度计划、设备需求、安全要求等信息;搭建共享信息平台,实现设备库存、运行状态、维护记录等数据的实时共享,确保各部门协同高效。

2.2 完善全周期流程,实现精准管控

以需求导向、高效利用、成本优化为原则,构建机械设备全周期管理流程。采购环节精准规划,结合工程施工图纸、进度计划与现有设备库存,分析不同阶段的设备需求,制定设备采购或租赁计划;优先选择性价比高、能耗低、维护便捷的设备,避免盲目采购;对租赁设备,明确租赁期限、维护责任、租金结算方式,降低合作风险。使用环节规范操作,制定设备标准化操作规程,明确不同设备的操作步骤、参数要求、安全注意事项,如塔吊起吊重量限制、混凝土泵车泵送压力范围;建立设备使用登记制度,记录设备使用时间、操作人员、作业内容、运行状态,避免设备超负荷运行;定期检查设备操作合规性,对违规操作行为及时纠正与处罚。定期检修由专业维护人员负责,拆解检查核心部件;专项检测引入第三方机构,对大型设备如塔吊、施工电梯进行安全性能检测,提前发现潜在故障。报废环节科学评估,建立设备报废评估标准,综合考虑设备使用年限、技术性能、维护成本、安全风险等因素,对性能落后、维护成本过高、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及时报废。

2.3 引入智能技术,赋能高效管理

设备运行状态智能监测,在关键设备上安装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设备温度、振动、油耗、运行转速等参数,数据通过无线传输至管理平台;平台设置预警阈值,当参数超出正常范围时自动发出报警信号,管理人员及时安排检修,实现预防性维护替代事后维修。设备调度智能化,基于施工进度计划与设备实时状态,利用大数据算法优化调度方案,如根据各作业区的设备需求紧急程度、设备位置,自动分配距离最近、状态最佳的设备;通过数字化调度平台发布调度指令,操作人员实时接收指令并反馈执行情况,减少信息传递滞后。管理数据数字化整合,搭建机械设备管理数字化平台,整合设备采购合同、使用记录、维护档案、报废评估等全周期数据,形成设备电子档案;平台具备数据统计与分析功能,自动生成设备利用率、故障频率、运维成本等报表,为管理人员制定管理策略提供数据支撑。

2.4 强化人员管理,提升专业能力

分层开展培训,针对操作人员,开展设备操作规程、安全操作规范、应急处理技能培训,结合实操演练,确保操作人员熟练掌握设备操作与故障初步排查能力;针对管理人员,开展设备技术知识、全周期成本核算、智能管理平台操作培训,提升其统筹规划与精细化管理能力。建立考核机制,对操作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制度,考核合格后方可操作设备,定期开展技能等级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岗位晋升、薪酬挂钩;对管理人员,考核设备利用率、故障处理效率、运维成本控制等指标,激励其提升管理成效。加强安全意识培养,定期组织机械设备安全事故案例学习,开展安全演练,如设备故障应急停机、吊装作业安全防护演练,强化人员安全意识,减少因操作不当引发的安全事故与设备损坏。

结语

工程施工机械设备的组织与管理是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科学性与精细化水平直接关系工程效益、质量与安全。通过优化组织架构、完善全周期流程、引入智能技术、强化人员管理,可有效解决传统管理模式的短板,提升设备利用效率、降低运维成本、减少故障风险,为工程施工高效推进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何毅.公路工程施工机械设备的组织与管理[J].汽车周刊,2025,(10):153-155.

[2]张连冰.超高层办公楼主体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探析[J].住宅产业,2022,(01):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