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自动化中人工智能的运用分析
田钰
身份证:152631198312294510
引言
电气工程自动化是保障电力生产、传输、分配稳定运行的关键体系,涵盖供配电、设备控制、能耗管理等多个环节。传统自动化技术依赖预设程序与人工干预,面对复杂工况时,易出现响应滞后、调控精度不足、故障处置被动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电力系统高效、安全的运行需求。
一、电气工程自动化中人工智能运用的现存问题
1.1 技术适配性不足,与自动化系统协同不畅
当前部分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沿用传统硬件与控制逻辑,人工智能算法与现有设备、程序兼容性差。老旧供配电自动化设备缺乏数据接口,无法向 AI 系统传输实时负荷数据;AI 故障诊断模型未结合设备实际运行参数校准,导致诊断结果与现场情况偏差大;部分 AI 调控算法响应速度与自动化系统执行节奏不匹配,如负荷调控指令下发滞后于实际负荷变化,引发系统运行波动。此外,不同厂商的 AI 模块通信协议不统一,多系统协同时易出现数据传输中断,降低整体调控效率。
1.2 数据利用效率低,支撑 AI 分析的基础薄弱
人工智能运行依赖海量、高质量数据,但当前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数据管理存在明显短板。数据采集不全面,部分关键环节(如设备温度、线路损耗)未安装传感器,导致 AI 分析缺乏关键参数;数据孤岛现象突出,供配电、设备管理、能耗监测等系统的数据独立存储,未形成统一数据库,AI无法获取完整数据链进行深度分析。同时,数据预处理机制缺失,采集的数据中存在噪声、冗余信息,直接影响 AI 模型的分析精度,如负荷预测误差增大、故障诊断误判率上升。
1.3 人员操作能力薄弱,AI 技术落地受阻
电气工程自动化领域人员对人工智能的认知与操作能力不足,制约技术落地。部分运维人员仅能完成 AI 系统的基础启停操作,无法对算法参数进行优化调整,如 AI 能耗优化模型未根据季节负荷变化更新参数,导致节能效果下降;部分技术人员对 AI 故障诊断结果的解读能力不足,无法结合现场实际排查问题,仍依赖传统经验判断;企业缺乏系统的 AI 技术培训体系,人员能力难以跟上技术更新速度,导致 AI 系统沦为 “数据展示工具”,未发挥调控与决策支撑作用。
二、电气工程自动化中人工智能的核心运用场景
2.1 供配电智能调控场景中
人工智能实现负荷动态平衡,依托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供配电调控模型,通过实时采集配电线路的电流、电压、功率因数等数据,模型可快速分析负荷变化趋势,自主制定调控策略。例如,用电高峰时段,AI 通过分析历史负荷数据与实时用电需求,预测负荷峰值出现时间,提前切除非必要负荷,或调用储能设备补充供电,避免线路过载;用电低谷时段,AI 自动调整变压器运行台数,降低空载损耗,同时引导充电桩、储能设备错峰充电,平衡电网负荷。此外,AI 可结合天气、节假日等因素优化调控逻辑,如极端天气前提前储备电力,保障关键用户供电稳定。
1.2 设备故障诊断场景中
人工智能实现精准预判与快速处置,利用深度学习与神经网络技术构建设备故障诊断模型,通过传感器采集电机、变压器、开关柜等设备的运行数据,模型对比正常运行数据与异常数据特征,可实现故障提前预警与类型识别。例如,变压器运行中,AI 通过分析振动数据识别铁芯松动、绕组短路等潜在故障,提前 3-7 天发出预警;电机运行时,AI 根据电流波动与温度变化判断轴承磨损程度,推送维修建议。故障发生后,AI 可自动匹配故障处置方案,如开关柜短路时,快速下发跳闸指令,同时联动备用设备投入运行,缩短故障处置时间,减少停电损失。
1.3 能耗优化场景中
人工智能实现高效节能,基于大数据分析与强化学习算法构建能耗优化模型,整合工业、建筑等领域电气工程的能耗数据,模型可识别能耗浪费环节,制定个性化节能策略。例如,工业企业中,AI分析生产设备的用电规律,优化设备启停顺序,避免同时启动高耗能设备导致能耗峰值;建筑电气工程中,AI 结合室内外温度、光照强度,自动调整空调、照明系统运行参数,如自然光充足时降低照明功率,室内温度接近设定值时减小空调负荷;公共设施中,AI 通过分析人流变化优化电梯、水泵等设备的运行频率,无人时段降低运行功率,实现能耗精准管控。
三、推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人工智能高效运用的优化策略
3.1 加强技术整合
提升 AI 与自动化系统协同性,优先对老旧电气工程自动化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增设标准化数据接口,确保 AI 系统可实时采集设备运行数据;统一 AI 模块通信协议,选用支持多协议转换的网关设备,实现不同厂商 AI 系统的数据互通;联合 AI 技术提供商与电气设备厂商开展协同研发,根据电气工程自动化的运行特性优化 AI 算法,如提升负荷调控算法的响应速度、校准故障诊断模型的参数阈值,确保 AI 技术与自动化系统深度适配。同时,构建一体化控制平台,整合 AI 分析模块与自动化执行模块,实现 “数据采集 —AI 分析 — 指令下发 — 执行反馈” 的闭环管控。
3.2 完善数据管理体系
夯实 AI 分析基础,构建电气工程自动化统一数据平台,整合供配电、设备管理、能耗监测等系统的数据,制定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如采集频率、数据格式),打破数据孤岛;在关键设备与线路上增设传感器,覆盖负荷、温度、振动等核心参数,确保数据采集全面性;建立数据预处理机制,通过滤波、去重、补全技术处理原始数据,提升数据质量;构建数据安全防护体系,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设置分级访问权限,避免数据泄露或篡改,为 AI 分析提供可靠数据支撑。
3.3 构建人员培养体系
提升 AI 操作与应用能力,制定分层分类的培训计划:对运维人员开展 AI 系统基础操作培训,重点讲解故障预警解读、参数调整方法,确保其能快速响应 AI 提示;对技术人员开展 AI 算法原理与优化培训,如负荷预测模型、故障诊断模型的参数校准,提升技术深度应用能力;对管理人员开展AI 技术价值与管理培训,明确 AI 在成本控制、效率提升中的作用,推动资源投入。培训方式采用“理论授课 + 实操演练 + 案例教学” 模式,结合实际电气工程案例讲解 AI 运用流程,如通过故障诊断案例演示 AI 预警与处置全流程;建立考核机制,将 AI 应用能力纳入人员绩效,激励主动学习,确保 AI 技术真正落地生效。
结语
人工智能为电气工程自动化突破传统技术瓶颈、实现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关键路径,其在供配电调控、故障诊断、能耗优化中的运用,可有效提升系统运行效率、可靠性与节能水平。当前人工智能运用中存在的技术适配不足、数据利用低效、人员能力薄弱等问题,可通过技术整合、数据管理、人员培养逐步解决。
参考文献
[1]毕爽,叶天迟.电气工程自动化中人工智能的运用分析[J].数字技术与应用,2025,43(08):226-228.
[2]徐文婧.人工智能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运用[J].能源新观察,2025,(07):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