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审美文化异化现象的对策研究
夏钰菁
扬州大学 江苏扬州 225009
摘要:在数字技术发展重构审美生态的背景下,青少年审美文化呈现对象、方式与观念的异化特征。本文试分析以《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为代表的文化综艺类节目,通过视觉符号重构、多模态叙事与情感共振三个维度实现文化教育内容的创新表达,为数字时代的文化传播提供创新范式。
关键词:青少年审美;文化综艺类节目;经典咏流传
一、引言
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与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均强调美育在青少年价值观塑造中的核心作用。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新时代美育作出总体要求和部署,要求“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2025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继续强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和公民道德建设。”可见,对公民尤其是青少年的教育问题,一直是国家关注的对象。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推进,青少年的青春审美文化呈现出复杂而显著的异化现象,传统的学校审美教育虽在一定程度上为青少年提供了美学启蒙与审美塑造的基础,但其局限性在于可能无法全面覆盖现实生活中的多元审美现象,且在引导青少年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及形成个性化审美取向方面存在不足。
文化综艺类节目作为一种新型媒介手段,能够深度挖掘和展现丰富的文化遗产内涵,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学理念,既能补充学校审美教育的内容,又能满足青少年对新颖、多元审美的追求,从而有效缓解乃至逐步纠正其可能出现的审美异化倾向。此类节目不仅丰富了审美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也为培养青少年正确的审美观、提升全社会审美素质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青少年的青春审美文化的异化现象
首先,网络消费文化催生审美对象的异化。随着网络空间的普及和社交媒体平台的崛起,商业逻辑与流行趋势在网络环境中占据主导地位,青少年的审美对象不再仅限于传统艺术作品或自然美,而是更多地受到快速消费品、网络红人、虚拟偶像等符号化、商品化的元素影响。例如,2022 年 2 月 16 日,B 站在直播分区中推出“虚拟主播”新版块,并增设了“虚拟主播”子标签,并带来了巨大的收益。这些新兴的审美对象往往经过高度包装与商业化运作,导致青少年的审美选择和价值判断在很大程度上被消费主义所驱动。《中国虚拟偶像产业发展报告》显示B站虚拟主播区2022年营收超2.8亿元。
其次,网络技术迭代催生审美方式的异化。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应用,青少年获取、体验和分享审美的途径发生了深刻变化。短视频、直播、VR/AR等新媒体形式的出现使得审美过程变得即时、交互和沉浸式。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从实体空间转至虚拟空间,这种技术革新带来的审美方式异化,使青少年在享受便捷高效的审美体验的同时,也可能面临浅尝辄止、注意力分散等问题,挑战了深层次审美体验和审美修养的培养。
再者,互联网信息开发环境催生审美观念的异化。网络空间的信息爆炸性和多样性极大地拓展了青少年的审美视野,但也引发了信息过载和价值观多元混杂的局面以及非主流审美惯性现象。网络社区、论坛、弹幕文化等赋予个体前所未有的表达自由,然而这种自由也可能导致审美标准的混乱和统一美感的消解,致使青少年在审美观念上呈现出个性化与碎片化的特征,有时甚至表现为对低俗趣味的追逐或对经典审美范式的忽视。
综上所述,青少年青春审美文化异化是一个多维交织的现象,它既是网络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必然产物,也是亟待社会各界关注和引导的重要议题,旨在维护和促进青少年健康审美心理的成长与发展。
三、文化综艺类节目的价值引导
文化类综艺节目是以文化为核心内容,运用综艺节目形态和艺术表现形式所制作的媒介产品。文化类综艺节目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其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将汉字、书信、诗词、戏曲、民乐等多元化的文化元素作为其具体呈现内容,选取古建筑物、博物馆等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地点作为节目取景地,借助多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激发观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其自主自愿地去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自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2023年4月30日,《经典咏流传》全新季首播。首期节目播出后,便引发网友热议,#经典咏流传#的话题总阅读量累计超98.8亿,全网视频播放量累计达6.4亿。不难看出,文化综艺类节目拥有巨大的市场,《经典咏流传·正青春》成功达成了传统文化与新时代青年的“双向奔赴”。
《经典咏流传》的成功为传统文化综艺的创新转向与表达提供了很好的范式作用。
《经典咏流传》创造性地将文本符号转化为音乐符号:古筝泛音对应山水意象的听觉符号(如《墨梅》前奏),流行编曲构建情感共鸣的节奏符号(如《苔》的民谣改编),舞台灯光构成时空穿越的视觉符号(如《三字经》的宇宙穹顶)。这种多模态符号重组,使传统文学作品中的文字符号升华为可感知的情感情境。
另外,当代文化综艺节目通过多模态叙事实现了传统文化与青少年群体的深度对话。以央视《经典咏流传》为例,其叙事模式融合了音乐演绎、技术赋能与文化解读三重模态。通过流行音乐重构古典文本,将"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豁达精神转化为具象声场,实现审美共鸣;技术模态依托AR虚拟场景与动态题词系统,使《行香子·述怀》等抽象词境可视化,通过粒子特效构建星河漫游的沉浸空间;文化模态则通过学者康震的深度解读,以苏轼”三起三落”的人生轨迹勾连现代人生挫折。这三类模态并非简单叠加,在保持诗词韵律美的同时,借助数字技术消解经典文本的时空壁垒,最终实现文化记忆的青春化转译。
文化类综艺的破圈关键,还在于平衡大众审美与精神内核,用“低门槛”吸引关注,用“高共鸣”留存价值。《经典咏流传》合理吸收综艺的娱乐成分,在潜移默化中灌输中华文化基因,既突破“曲高和寡”的圈层壁垒,也有效避免娱乐化对文化深度的消解。节目将《将进酒》《定风波》等经典文本转化为流行旋律,同时紧扣家国情怀、人生际遇等普世主题,以谭咏麟等明星与素人共情演绎,在视听盛宴中激活观众对文化根脉的深层认同。这种“娱乐为壳、文化铸魂”的创作逻辑,既消解了传统说教的距离感,又以情感共振实现了价值内化,让诗词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成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四、结语
近年来,文化综艺类节目逐渐呈现出同质化的创作倾向,其热度也逐渐下滑。对于综艺类节目,我们应该以开放心态接纳它的多元价值,同时以批判性眼光督促质量提升。文化综艺类节目只有不断打磨内容,带给观众惊喜,经得起市场检验,才能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潜移默化地提升青少年的审美水平,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传播。
五、参考文献
[1]孟宫子芊.浅析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现状与创新发展[J].文化产业,2023,(08):37-39.
[2]贺舒媛.基于数据分析的虚拟偶像粉丝文本生产和身份认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23.DOI:10.27157/d.cnki.ghzku.2023.000629.
[3]马花朵.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热播原因及发展分析[J].国际公关,2024,(12):130-132.DOI:10.16645/j.cnki.cn11-5281/c.2024.12.006.
[4]赵红勋.《经典咏流传》的空间叙事解读[J].电视研究,2019,(02):52-54.
[5]张潇艺.文化遗产类电视节目的“青春化”表达[J].传媒,2022,(03):48-50.1
本文系2024年扬州大学大学生学术科技基金资助项目“当代青少年审美文化异化现象的对策研究——以文化遗产类节目的青春化表达为出发点”(编号:C202411117003Y)的相关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