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策略探究
汤镇瑞
贵州省榕江县朗洞镇初级中学 557206
一、引言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带领学生 “透过文字见世界、品情感、练思维” 的关键环节 —— 从《春》的生机盎然到《孔乙己》的悲凉无奈,从古诗词的意境悠远到说明文的逻辑严谨,每一篇文本都藏着独特的语文魅力。然而,传统阅读课堂常陷入 “教师逐句解析、学生被动记笔记” 的困境:教师反复讲解 “这篇文章的主题是……”“这个段落用了…… 手法”,学生却难以真正走进文本,感受不到文字背后的温度与力量,课堂气氛沉闷,学习积极性低迷。
二、情境创设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2.1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点燃阅读热情的 “火种”,而情境创设能让这团 “火种” 越烧越旺。初中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追求体验感的阶段,生动的情境能瞬间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教古诗词时,播放悠扬的古筝曲,配上与诗词意境相符的画面 ——《山居秋暝》的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配上青山绿水、明月清泉的图片,学生仿佛置身山林,指尖似能触到湿润的空气,对诗词的兴趣自然油然而生;教《安塞腰鼓》时,播放一段激昂的腰鼓表演视频,震天的鼓声、矫健的舞姿,能让学生瞬间被文本中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 的热烈氛围感染,主动想要走进文本,探寻文字如何描绘这般震撼的场景。
2.2 加深理解感悟
初中语文文本中,不乏抽象的哲理、复杂的情感、陌生的场景,情境创设能为学生搭建 “理解的桥梁”。教说明文《中国石拱桥》时,学生对 “拱券结构”“对称美学” 的理解容易停留在文字表面,此时用 3D 动画演示赵州桥的结构,标注 “大拱”“小拱” 的位置,展示洪水如何从拱洞排出,抽象的原理瞬间变得直观,学生能清晰理解 “赵州桥为何历经千年仍坚固”;教《岳阳楼记》时,通过动态画面展现 “淫雨霏霏” 与 “春和景明” 的不同景象,配上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 的朗诵,学生能更深刻地体会作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豁达胸襟,理解文本主题不再是 “死记硬背”,而是 “有感而发”。
三、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3.1 情境创设形式化
部分教师的情境创设陷入 “为热闹而热闹” 的误区,看似丰富,实则与教学目标脱节。比如教《紫藤萝瀑布》时,教师播放了 10 分钟的花卉纪录片,展示各种名贵花草,却未围绕 “紫藤萝的特点”“作者的情感变化” 展开,学生只顾着惊叹 “花真漂亮”,却没读懂文本中 “花的兴衰与人生感悟” 的关联;还有的公开课,教师让学生穿着古装朗诵现代文,服饰与文本风格完全不符,情境成了 “噱头”,分散了学生对文本的关注,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2 情境创设缺乏针对性
不同文本有不同的特点与教学需求,但有些教师忽视差异,用 “统一模板” 创设情境。教古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仅展示月亮的图片,未结合 “苏轼对弟弟的思念”“对人生的豁达” 等情感;教现代文《济南的冬天》时,同样只用图片展示雪景,未突出 “济南冬天温晴” 的独特之处 ——两种体裁、两种情感的文本,用完全相同的情境创设方式,无法体现文本个性,也难以帮助学生精准理解文本内涵。
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具体策略
4.1 利用多媒体资源创设情境
多媒体能让情境 “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精准贴合文本特点。教《背影》时,教师可先播放一段剪辑的 “父子温情” 短视频:雨中父亲送孩子上学,帮孩子背书包、撑雨伞,熟悉的场景能唤醒学生的情感记忆;再聚焦文本,展示父亲 “爬月台买橘子” 的插画,配上教师深情的朗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父亲的艰辛与父爱,读懂作者的愧疚与思念。
4.2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将文本与学生生活联结,能让阅读 “接地气、有共鸣”。教《春》时,教师可让学生拿出手机(提前征得同意),分享自己春天拍的照片 —— 有的拍了校园的樱花,有的拍了老家的麦田,有的拍了自己放风筝的场景;再引导学生对比文本中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说说 “自己眼中的春天与朱自清笔下的春天有哪些相同与不同”,学生能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读文本,更易理解作者对春天的热爱。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组织 “我的童年乐园” 分享会,学生讲述 “老家的院子”“小区的滑梯”“学校的操场” 等乐园趣事,再与百草园的 “桑葚、覆盆子、蟋蟀” 对比,能更深刻地体会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怀念。
4.3 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创设情境
角色扮演能让学生 “走进文本角色”,深度理解人物与主题。教《皇帝的新装》时,让学生分组扮演 “皇帝、大臣、骗子、小孩、百姓”,每组自主设计台词与动作:扮演皇帝的学生要演出 “虚伪、自负” 的神态,比如对着空镜子夸赞 “衣服真漂亮”;扮演小孩的学生要勇敢地喊出 “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 在表演中,学生能直观感受到人物的性格特点,读懂 “讽刺虚伪、歌颂真诚” 的主题。教《孔乙己》时,设置 “咸亨酒店” 场景,学生扮演孔乙己、掌柜、酒客,用文本中的对话(“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进行互动,能更真切地体会孔乙己的迂腐与悲惨,以及社会的冷漠。
结语
情境创设不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 “附加项”,而是 “核心助力”—— 它能让枯燥的文字变得鲜活,让被动的学习变得主动,让浅层的理解变得深刻。在教学中,教师需避开 “形式化、无差异、低参与”的误区,根据文本特点与学生需求,灵活运用多媒体、生活联结、角色扮演等策略,让情境真正服务于文本理解、思维培养与情感提升。相信通过精心创设的情境,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会成为学生 “爱读、会读、读懂” 的乐园,助力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收获知识、锤炼能力、涵养情怀。
参考文献
[1] 深度学习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初探[J]. 李艳菊.中学语文,2024(24)
[2] 聚焦深度学习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 闫重鹤.学周刊,2024(27)
[3] 深度学习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融合路径探析[J]. 苏娅.试题与研究,202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