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迪庆州德钦县互嵌式社区建设中的实现困境与突破路径

作者

次里农布

中共德钦县委党校

一、引言

互嵌式社区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对于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创新具有特殊意义。迪庆州德钦县作为云南省的藏族聚居县,境内藏族、傈僳族、纳西族等多民族共生,同时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来大量流动人口,形成“本地人+外来务工者+游客”的多元社会结构。近年来,德钦县以“三江腹地石榴红”工程为抓手,推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但受地理环境、文化差异、经济结构等因素制约,建设过程中仍面临深层次矛盾。本文通过分析德钦县典型案例与数据,探讨其互嵌式社区建设的困境与突破路径,为边疆民族地区提供参考。

二、德钦县互嵌式社区建设的实践基础

德钦县地处滇川藏交界处,2024 年户籍人口 6.1 万人,少数民族占比 94.7% ,其中藏族占 76.2% ,傈僳族占 12.8% ,纳西族占 3.6% 。全县 GDP 中第三产业占比 54.7% ,旅游业贡献显著,2023 年旅游收入达 44.7 亿元,梅里雪山景区春节游客量同比增长 49.65% ,达 5.79 万人次。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德钦县构建了“五社联动”治理机制,全县 8 个乡镇均设立社工站,2021 年投入 16 万元开展社会工作服务,覆盖老年、儿童、流动人口等群体。例如,升平镇敦和社区通过“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机制,组织20 个单位党组织和 200 名在职党员为老年“幸福食堂”捐款 4300 元、物资价值超2 万元,解决了社区养老服务可持续难题。

三、实现困境分析

(一)地理环境制约下的空间分割

德钦县平均海拔 3400 米,7596 平方公里县域中 98% 为山地,仅 2% 为河谷盆地。这种地理格局导致社区分布分散,如燕门乡茨中村与县城车程需 3 小时,基础设施覆盖成本高昂。2023 年涉农整合资金中,4078 万元用于农村道路安保工程,仅能覆盖 53 公里隐患路段,偏远社区仍存在“出行难”问题。空间隔离加剧了本地居民与外来人口的社会分割,如升平镇阿墩子社区流动人口占比达 45% ,但因居住分散,与本地居民互动频率低,形成“物理互嵌、心理隔阂”的局面。

(二)文化差异引发的治理挑战

德钦县少数民族占比 94.7% ,藏传佛教文化、傈僳族传统习俗与汉族现代文化交织。2023 年德钦县民族宗教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案件中, 32% 涉及宗教活动场所管理争议,18%因语言不通引发矛盾。例如,佛山乡某藏族聚居社区与汉族商户因节庆活动安排产生冲突,最终通过调解委员会协调才达成共识。此外,流动人口文化背景复杂,如奔子栏镇某社区新居民来自 12 个省份,方言、饮食习惯差异导致社区活动参与率不足 30‰

(三)经济结构单一与资源错配

德钦县经济过度依赖旅游业,2023 年旅游收入占 GDP 比重达 42% ,但季节性波动显著,冬季游客量仅为夏季的 1/3。这种结构导致就业岗位不稳定,如梅里雪山景区周边民宿从业人员中, 60% 为临时务工人员,流动性大,难以形成稳定的社区归属感。同时,资源分配存在“重景区、轻社区”现象,2023 年涉农资金中,63.1%投向农业产业,仅有 15% 用于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老旧小区如升平镇敦和社区老年活动场地不足 80 平方米,无法满足 300 余名老年人需求。

(四)居民参与机制的结构性缺陷

传统治理模式以政府主导为主,社会组织发育不足。截至 2023 年,德钦县登记在册社会组织仅 37 家,且多为文体类组织,专业服务能力薄弱。社区事务协商中,普通居民参与率长期低于 20% ,如阿墩子社区“文明超市”积分评定主要依赖党员志愿者,居民自主参与度有限。此外,流动人口参与渠道缺失,如升平镇流动人口中仅 12%知晓社区议事规则,导致其诉求难以有效表达。

四、突破路径探索

(一)空间重构:破解地理约束的治理创新

1. 跨区域协作机制

德钦县与大理、丽江等 8 个州市签订《滇西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圈合作框架协议》,建立跨区域纠纷调解、资源共享机制。例如,与玉溪市澄江市成立“促进交融互嵌创建联盟”,双方互派干部挂职,联合开发“梅里雪山—抚仙湖”跨区域旅游线路,带动沿线社区经济融合。

2. 数字化治理赋能

依托“迪庆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系统”,德钦县建立覆盖全县的矛盾纠纷预警平台,2023 年通过“迪安办”App 处理社区问题 126 件,平均响应时间缩短至 3 小时。升平镇试点“智慧社区”项目,开发藏汉双语版社区服务小程序,提供就业信息、政策咨询等服务,流动人口使用率达 65% 。

(二)文化融合:构建共生共荣的精神家园

1. 文化符号的创造性转化

德钦县将非遗文化融入社区治理,如燕门乡茨中村成立“非遗传承合作社”,组织藏族黑陶制作、傈僳族歌舞表演等活动,吸引游客参与体验,带动村民年均增收 8000 元。2023 年举办的第九届梅里雪山祭祀活动,邀请多民族代表共同参与,通过“文化搭台”促进“民心相通”。

2. 宗教领域的法治化管理

建立宗教活动场所“四联四创”机制,63 家单位挂联 61 名宗教教职人员,实现“一僧一册”动态管理。2023 年化解宗教领域矛盾纠纷 126 起,如协调解决某寺院与周边社区的土地争议,通过法律宣讲和协商达成协议,避免冲突升级。

(三)经济联动:激活多元主体的发展动能

1. 特色产业互嵌模式

奔子栏镇探索“合作社+农户+企业”模式,成立葡萄种植合作社,与香格里拉酒业公司合作建设标准化示范园 50 亩,带动 120 户农户年均增收 1.2 万元。同时,发展“民宿联盟”,整合本地藏式民居与外来经营人才,如雾浓顶村 15 家民宿联合推出“多民族文化体验套餐”,入住率提升 30‰

2. 劳务协作长效机制

深化东西部协作,与上海嘉定区建立劳务输出对接平台,2023 年组织技能培训 500 人次,输送务工人员 2000 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比 75%o 雷龙镇成立“新居民宝妈来料加工坊”,与 5 家乡贤企业合作,成员月均创收 1500 元,实现“照顾家庭”与“经济增收”双赢。

(四)治理创新:激发基层自治的内生动力

1. 多元共治体系构建

升平镇金龙社区成立“家园共治委员会”,吸纳商户代表、流动人口、宗教人士等 12 人,实行“月度会长轮值”制度。2023 年通过委员会协商解决环境卫生、停车难等问题 30 余件,居民参与率从 20%提升至 60% 。

2. 志愿服务激励机制

阿墩子社区推行“文明积分”制度,居民参与社区活动可兑换生活用品。2023 年累计发放积分 12万分,兑换物资价值 5 万元,带动 175 户家庭主动参与环境整治,社区卫生达标率从 65% 提升至 92% 。

五、政策建议

1. 强化顶层设计:将互嵌式社区建设纳入德钦县“十五五”规划,设立专项基金,2024 年计划投入2000 万元用于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和数字化治理平台升级。

2. 优化资源配置:建立“社区资源共享库”,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组织资源,如将闲置的梅里雪山小镇商铺改造为“多民族创业孵化基地”,提供租金减免和技术支持。

3. 培育社会组织:通过公益创投、能力培训等方式,2024 年计划培育 10 家专业社工机构,重点服务流动人口、老年人等群体,提升社区服务专业化水平。

4. 深化数字治理:推广“智慧社区”经验,2024 年实现全县 8 个乡镇数字化平台全覆盖,开发藏汉双语版社区事务协商模块,提升居民参与便利性。

六、结论

德钦县互嵌式社区建设在文化融合、经济联动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但地理约束、文化差异、参与不足等问题仍需系统性破解。未来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通过空间重构、文化共生、经济协作、治理创新的四维路径,构建“共居、共学、共建、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为边疆民族地区提供可复制的“德钦经验”。

注:云南省迪庆州党校系统课题“ 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背景下的德钦县构建互嵌式社区路径研究”,课题编号: 20251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