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议题式教学的实施困境与优化策略研究

作者

陈玉娇

泰安市泰山区凤台学校 1000

引言: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新课程标准不仅要求知识的传授,更强调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特别是价值观、思维力与实践力的培养。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初中阶段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道德判断力、法治观念和公民责任感的重要使命。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虽然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知识灌输,但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深度,也难以适应新课标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议题式教学应运而生,它强调教师围绕社会现实问题、生活热点话题和学生成长困惑设置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讨,进而在交流、辩论和反思中形成价值认同和行为自觉。然而,从实际应用来看,这种教学方式在学校教育中推进并不顺利。

一、新课标下道德与法治课议题式教学的价值定位

新课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提出了“知识、能力、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这为议题式教学的价值定位提供了明确方向。议题式教学通过引入社会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引导学生从自身经验出发展开探究,不仅能够使枯燥的知识内容转化为具体情境,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批判思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到法律条文和道德规范的知识,还在实践性讨论中形成对社会责任和公民义务的理解。议题式教学所强调的探究与互动,能够有效突破传统课堂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限,使学生在表达与倾听中提升语言能力与思维深度,并逐渐形成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能力。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议题式教学的实施困境

尽管议题式教学理念受到教师与教育研究者的普遍认同,但在实施层面仍然存在诸多困境。首先,教师专业素养不足。部分教师仍停留在传统知识传授的思维模式中,对议题的设计与引导缺乏经验,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其次,教学资源不足,课程内容与社会现实脱节,导致议题缺乏现实感和吸引力。此外,课堂氛围较为封闭,学生在表达观点时容易受到约束,难以形成真正的思想碰撞。学生主体性不足也是一大困境,部分学生对课程兴趣不高,缺乏积极参与的动力,课堂上更多是被动应付。

三、教师在议题式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与能力提升路径

教师是议题式教学的主导者与引导者,其角色转变和能力提升是优化教学效果的关键。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教育理论素养、议题设计能力与课堂掌控力。具体来看,教师需要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和“价值引领者”,能够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与社会现实问题,设计具有启发性和讨论价值的议题。同时,教师要提升组织与引导讨论的能力,在保证课堂秩序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尊重不同意见,避免课堂流于形式。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培训应更加注重案例教学与实战演练,帮助教师积累真实教学经验。此外,还需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与资源共享。通过不断学习与实践,教师才能真正掌握议题式教学的核心方法,从而推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四、优化议题式教学的资源供给与课堂组织

议题式教学的有效开展离不开丰富的资源支持和科学的课堂组织。首先,应加强教材与社会实践的衔接,将社会热点问题、校园生活议题和青少年成长困惑纳入课程内容,使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开展学习。学校可以与社区、法律机构等合作,邀请专业人士参与课堂,增强教学的实践性与权威性。其次,课堂组织应更加灵活,采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辩论赛等多种形式,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感。教师应通过合理分工和引导,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发言与展示,避免少数学生主导课堂。信息技术也应被广泛应用,借助多媒体、网络平台和虚拟仿真技术,提供更加直观、生动的教学资源,提升议题的吸引力与教学效果。通过优化资源供给与课堂组织,议题式教学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推动学生在真实问题中建构知识与价值观。

五、议题式教学的评价机制与发展路径

科学的评价机制是保障议题式教学长远发展的关键。传统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方式已不适应议题式教学的需要,应当转向过程性与多元化评价。具体而言,教师应在课堂中关注学生的思维深度、表达能力、合作精神和价值取向,而不仅仅是知识掌握情况。可以采用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反思中认识自身不足,并在他人反馈中获得提升。同时,学校应建立长效的考核机制,将学生在议题式教学中的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为教学提供制度保障。未来的发展路径还包括信息化评价系统的建设,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思维方式进行追踪与反馈,实现精准化与个性化评价。通过完善评价机制,议题式教学不仅能够获得公平客观的评价体系支持,还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与学习主动性。

结论:

在新课标背景下,议题式教学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与新路径。通过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探究和反思,议题式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法治意识和公民责任感。然而,由于教师能力不足、资源匮乏、课堂氛围欠佳、学生主体性缺失和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其实施效果仍不理想。优化策略应从提升教师能力、丰富教学资源、改进课堂组织、加强学生参与和完善评价机制等多方面入手,形成系统化改进路径。未来,随着教育信息化与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议题式教学将在更多学校中得到推广与完善,并逐步形成制度化与常态化,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柏春丽.跨学科融合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新思路[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2025 素质教育创新发展交流会论文集(上册).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第六中学;,2025:216-217.DOI:10.26914/c.cnkihy.2025.024221.

[2]边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挫折教育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25.

[3]石琳.体验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