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幼儿教师手工素养需求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基础课程的改革与设计

作者

高杰

武汉东湖学院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一、引言

手工教学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质的手工活动能促进幼儿动手能力、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而幼儿教师的手工素养直接决定手工教学的质量。当前,幼儿园对教师手工素养的需求已从“会做手工”转向“会教手工、能创手工”,但部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基础课程仍以传统绘画、简单手工技能传授为主,与幼儿园实际需求存在脱节,导致毕业生进入岗位后需额外适应手工教学工作。

美术基础精选基础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并采取有效且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造型能力、实践能力。通过对多种材料的认识与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造型能力、审美能力,运用不同材料到幼儿园美术教育中,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行业发展需要,具有较为扎实的基本理论、较强动手能力的人才。

本项课程设计与改革,可以丰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基础课程与岗位需求对接的理论研究,为课程改革提供需求导向的理论支撑;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优化美术基础课程提供可操作的设计方案,帮助毕业生快速适配幼儿园手工教学岗位,提升幼儿教育质量。

本项课程设计采用文献研究法梳理幼儿教师手工素养相关研究与课程改革理论;通过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调研不同地区幼儿园管理者、一线教师对教师手工素养的具体需求;结合案例分析法,参考国内高校课程改革实践经验,提出课程设计方案。

二、幼儿教师手工素养的核心需求调研与分析

本人经过对 20 名优秀幼儿教师进行深度访谈,将访谈记录整理后形成需求分析素材,将幼儿教师手工素养的核心需求分为“技能维度、数学转化维度、创新应用维度”三个维度及问题显现。

(一)技能维度

“技能维度”需掌握适配幼儿年龄特点的手工技能,如剪纸、折纸、泥塑、布艺、综合材料手工(利用自然材料、废旧材料)等,且技能需兼具“简易性”(适合幼儿操作)与“趣味性”(吸引幼儿兴趣)。

(二)数学转化维度

“教学转化维度”能将手工技能转化为幼儿教学活动,包括设计手工教学目标、拆解教学步骤、准备适配材料、引导幼儿创作(而非“示范+模仿”)、评价幼儿手工作品等能力。

(三)创新应用维度

“创新应用维度”能结合幼儿园主题活动(如节日、季节、绘本)设计原创手工内容,能利用身边材料开发低成本手工教具,能将手工与其他领域(语言、科学、艺术)教学融合。

(四)需求与现有课程脱节问题

调研发现,现有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基础课程存在三方面脱节:一是技能传授与幼儿适配性脱节,教授的手工技能复杂度过高或过于简单,不适合幼儿教学;二是课程内容与教学能力培养脱节,仅教“做手工”,不教“教手工”;三是课程目标与创新需求脱节,缺乏对幼儿教师手工创新思维与材料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基础课程的现存问题

(一)课程目标模糊,缺乏岗位需求导向

现有课程目标多聚焦“掌握美术基础技能”,未明确将“培养幼儿教师手工教学能力”“匹配幼儿园手工素养需求”纳入目标体系,导致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错位。

(二)课程内容单一,脱离幼儿园教学实际

“技能模块失衡”体现为侧重绘画、素描等传统美术技能,手工模块占比低,且内容以独立手工制作为主(如制作单个手工作品),未涉及“手工教学活动设计”“手工教具开发”等实用内容;“材料与场景脱节”体现为课程中使用的手工材料多为专业美术材料(如专业黏土、卡纸),未涉及幼儿园常用的自然材料(石头、树叶)、废旧材料(纸箱、瓶盖),也未模拟幼儿园手工教学场景。

(三)教学方法传统,忽视能力转化

教学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为主,缺乏案例教学(如分析优秀幼儿园手工课例)、情境教学(如模拟幼儿园手工课堂)、实践教学(如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观摩手工课),导致学生仅掌握“做”的技能,无法转化为“教”的能力。

(四)评价体系单一,未覆盖核心素养

课程评价以“最终手工作品”“绘画作业”为主,忽视对学生“手工教学设计能力”“创新思维”“材料应用能力”的评价,无法全面衡量学生是否具备岗位所需的手工素养。

四、基于幼儿教师手工素养需求的美术基础课程改革与设计方案

(一)重构课程目标:锚定岗位核心素养

以幼儿教师手工素养的“技能-教学-创新”三维需求为核心,将课程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基础目标”,体现为以掌握 5 类以上幼儿园常用手工技能(剪纸、折纸、泥塑、布艺、综合材料手工),能独立完成适配 3-6 岁幼儿的手工作品;“能力目标”表现出能设计完整的幼儿园手工教学活动(含目标、步骤、材料、评价),能根据幼儿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具备手工教学反思能力;“创新目标”表现为能结合幼儿园主题活动开发原创手工内容,能利用低成本材料设计手工教具,能实现手工与其他领域教学的融合。

(二)优化课程内容:构建“实用化+模块化”体系

将课程内容分为 4 个核心模块,总课时 64 课时(理论 16 课时+实践 48 课时),具体分几大模块设计。

模块 1:幼儿园手工技能基础(16 课时),内容以聚焦幼儿园常用技能,如“适合小班的简单折纸(青蛙、小船)”“适合中班的黏土造型(动物、水果)”“适合大班的综合材料手工(纸箱城堡、树叶贴画)”,并讲解不同年龄段幼儿手工技能的适配原则,实践任务以为小、中、大班各设计 1 个简易手工作品,并说明设计依据。

模块 2:手工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20 课时)内容包括手工教学目标撰写(结合《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学步骤拆解(避免“一刀切”)、材料准备策略(低成本、易获取)、幼儿创作引导方法(提问式、情境式)、手工作品评价(过程性评价为主),并结合 10 个优秀幼儿园手工课例进行分析。实践任务,分组设计 1 个完整的幼儿园手工教学方案,并在课堂模拟教学(小组内角色扮演“教师”与“幼儿”)。

模块 3:手工教具开发与创新应用(18 课时),内容分为讲解手工教具的开发原则(安全性、趣味性、教育性),教授利用自然材料(石头、树枝)、废旧材料(塑料瓶、旧布料)开发教具的方法,以及手工与绘本(如手工再现绘本场景)、科学(如手工探索浮力)、语言(如手工辅助故事创编)的融合策略。实践任务以开发 1 件低成本手工教具,并设计 1 个“手工+其他领域”的融合教学活动。

模块 4:幼儿园手工教学实践与反思(10 课时),内容为组织学生到合作幼儿园观摩手工课,课后与一线教师交流;学生分组在幼儿园开展 1 次手工教学实践(由指导教师与幼儿园教师共同指导),并撰写教学反思报告。实践任务是完成 1 次幼儿园手工教学实践,提交教学视频片段与反思报告。

(三)创新教学方法,实现“能力转化”导向

案例教学法:每节课引入 1-2 个幼儿园手工教学案例(含成功案例与问题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教师的优势与不足”“如何改进”,培养学生的教学思维。

情境模拟法:在“手工教学活动设计”模块中,设置“幼儿不愿参与手工活动”“幼儿作品与示范差异大”等真实情境,让学生扮演教师解决问题,提升教学应对能力。

校企合作教学:邀请幼儿园优秀手工教师担任兼职教师,定期开展讲座或共同授课(如幼儿园教师演示实际手工教学过程),让学生接触一线教学经验。

项目式学习法:以“为合作幼儿园设计 1 个学期的手工教学计划”为项目,贯穿整个课程,学生分组完成项目,在过程中整合各模块知识与技能。

(四)完善评价体系覆盖“三维素养”

构建“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具体分为“过程性评价”(占比 60% ),实践任务完成情况( 40% ):包括模块 1 的手工作品设计、模块 2 的教学方案与模拟教学、模块 3 的教具开发、模块 4 的教学实践,由教师、小组同伴、幼儿园指导教师共同评分。“课堂参与情况”( 20% )包括案例分析发言、小组讨论贡献、实践活动积极性等,由教师记录评分。“终结性评价”(占比 40% )提交“幼儿园手工教学作品集”,包含 3 个不同年龄段的手工作品、1 个完整的手工教学方案、1 件手工教具、1 份教学反思报告,由校内教师与幼儿园教师组成评审组评分。“口头答辩”,学生简述作品集中的设计思路、与岗位需求的对接点,评审组提问并评分。

(五)美术基础课程设计

《美术基础 2》课程共分为八大章节,涵盖课程内容与材料介绍、纸工、图案、国画、彩墨画、版画、泥工及综合运用等内容。每一板块下设多个项目体验,旨在系统提升学生在不同美术活动中的认知与实操能力。首章“课程内容板块与材料介绍”围绕纸工、图案、国画、版画、泥工五项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幼儿美术材料的多样性及其所带来的丰富表现形式,重点在于材料认知与基本技巧掌握,难点在于理解不同画种及其表现方式。后续章节依次展开:“纸工”部分训练学生掌握硬纸工、折纸等技巧,体会形式美;“图案”章节帮助学生理解形式美法则与纹样规律;“国画”部分强调白描、工笔等传统技法与情感表达;“版画”与“泥工”则注重造型规律与技巧运用;最终在“综合材料”章节,学生需整合所学知识与技能,围绕主题完成一件完整作品,重点在于技法与材料的融合运用,难点则在于通过形式语言传达个人情感。整个课程结构清晰,层层递进,兼顾基础训练与综合创造力的培养。

结语

本文基于幼儿教师手工素养的“技能-教学-创新”三维需求,重构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基础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与评价体系,解决了现有课程与岗位需求脱节的问题。通过课程改革,可培养出更符合幼儿园需求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提升幼儿手工教学质量。

未来,可进一步扩大调研范围,结合不同地区幼儿园的手工教学特色优化课程内容;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利用线上平台提供幼儿园手工教学案例库、手工技能视频教程,延伸课程学习空间;同时,跟踪毕业生在幼儿园的手工教学表现,持续完善课程改革方案,实现课程与岗位需求的动态适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