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初中 “红色经典 + 传统文化” 双轨诵读课程的构建与实施路径研究

作者

唐国明

佳木斯市第五中学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0

文化是民族精神命脉,红色文化凝练革命历史精神,传统文化是民族文明根基。初中生处于三观形成关键期,推动二者融合诵读,是回应 “培根铸魂” 目标、解决诵读 “双脉割裂、形神脱节” 问题的有效路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倡导 “学习任务群”,群文阅读的 “主题引领、资源整合、情境创设” 策略为双轨诵读提供范式支撑。本研究基于省级课题实践,梳理课程构建与实施路径,为初中经典诵读教学提供方案。

一、初中 “红色经典 + 传统文化” 双轨诵读课程的育人价值(一)落实立德树人,塑造健全人格

红色经典 “文质兼美”,凝聚红色精神与奋斗历程,是立德树人宝贵资源。《纪念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指引三观塑造,《老山界》的乐观主义精神培育积极心态。传统文化文本蕴含道德养分,《论语》“仁爱”、《孟子》“担当” 理念与红色精神跨时空呼应。双轨诵读让学生从革命人物与传统先贤汲取养分,形成正确价值观与品德,实现培根铸魂。

(二)传承双脉文化,培育家国情怀

红色经典聚焦革命历史与英雄人物,蕴含家国情怀,让学生感受先辈赤诚。传统文化中,《岳阳楼记》“先忧后乐”、《示儿》“北定中原” 承载文人家国担当。双轨诵读以主题关联实现文化互补,如 “土地情怀” 主题下,《土地的誓言》《我爱这土地》的红色赤诚与《归园田居》的乡土眷恋相互映衬,助学生理解家国情怀的历史延续性,激发民族自豪感。

(三)凝聚文化智慧,提升综合素养

红色经典的红色智慧滋养青少年成长,读《邓稼先》《太空一日》可感悟 “两弹精神”“航天精神”,激发文化自信。传统文化积淀民族智慧,《天工开物》的工匠精神、唐诗宋词的审美意蕴拓宽认知视野。双轨诵读借鉴群文阅读 “斟字酌句”“以读促写” 策略,红色经典的质朴与传统文化的典雅提供语言范本,助力语文核心素养提升。

二、初中 “红色经典 + 传统文化” 双轨诵读课程的构建原则

(一)立德树人导向原则

课程内容与活动以 “培养时代新人”为目标,以 “文质兼美”筛选文本,重内涵轻形式,契合新课标 “传承三类文化”要求。如 “品格修养”主题选《纪念白求恩》与《论语・里仁》,通过对比诵读凸显 “责任担当”内核,让诵读成为精神滋养过程。

(二)双脉融合共生原则

以 “主题关联” 整合双轨文本,红色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革命创新,传统文化是红色文化的精神渊源,二者内在关联支撑融合。课程构建中,避免红色内容 “历史割裂” 与传统文化 “脱离现实”。如 “家国情怀”主题整合《土地的誓言》《我爱这土地》(红色)与《岳阳楼记》《示儿》(传统),构建 “土地 — 家国 — 传承” 认知链。

(三)学段梯度适配原则

依据初中生认知规律分学段设计:七年级侧重 “感知形象”,选《老山界》《木兰诗》等短篇,建立文化感知;八年级侧重 “理解内涵”,增《邓稼先》《孟子・生于忧患》等议论性文本,探究精神内核;九年级侧重 “迁移运用”,选《红岩》选段《赤壁赋》等,培养文化关联与表达能力。梯度设计契合群文阅读 “循序渐进”理念。三、初中 “红色经典 + 传统文化” 双轨诵读课程的实践实施路径

(一)议题引领,构建思维支架

议题是双轨文本的联结核心,借鉴群文阅读策略,引导学生从 “单篇诵读” 到 “关联探究”。设计两类议题:一是 “对比式议题”,如 “奉献精神” 主题以 “白求恩‘无私’与杜甫‘忧民’的异同” 为议题,结合《纪念白求恩》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诵读,理解奉献精神本质;二是 “传承式议题”,如 “工匠精神”主题以 “从《天工开物》到‘大国工匠’” 为议题,链接文本与红色延伸内容,感悟精神传承。通过 “初读感知 — 再读探究 — 诵读表达” 融合读写思。

(二)情境浸润,强化情感体验

情境创设打破时代壁垒,助学生感受文本情感。采用两类设计:一是 “生活情境”,如诵读《可爱的中国》与《少年行》时,展示当代中国成就影像,激发爱国共鸣;二是 “历史情境”,如诵读《七律・长征》与《使至塞上》时,播放长征纪录片、展示边塞地图,把握诵读基调。引入红色影视与传统文化纪录片,增强情感代入。

(三)多元活动,推动成果转化

结合初中生特点设计 “诵读 — 表达 — 实践” 活动:一是 “深度诵读”,如 “青春担当” 主题组织 “青春之声” 诵读会,小组为《青春之歌》选段与《少年行》配乐诵读;二是 “读写结合”,如诵读后以 “我心中的土地情怀” 练笔;三是 “实践体验”,组织 “红色足迹寻访”“传统礼仪实践”,形成 “内化 — 外化”闭环。

结语

初中 “红色经典 + 传统文化” 双轨诵读课程是文化传承的创新尝试,以双脉文化关联为根基、群文阅读为支撑,通过 “议题引领、情境浸润、多元活动” 打破诵读碎片化,实现 “文化传承” 与 “素养提升” 统。实践中,其筑牢学生文化根基,实现红色血脉与传统基因双重浸润。未来需深化课程与生活联结、完善资源与评价体系,助力培育兼具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张守华.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语文红色经典教学研究 [J].中华活页文选 (教师版),2021 (3):75-7

[2]爱宜.红色经典阅读融入初中语文参与式课堂的策略 [J].中学课程辅导,2022 (26):57-59.

[3]张丽峰.提炼・衔接・输出:红色经典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J].初中生世

[4]张洁.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J].语文世界,2025 (3):54-55.

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基础教育教研专项重点课题《初中 “红色经典 + 传统文化” 双轨诵读课程实践路径研究》(课题编号:JYB1425074)、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基础教育教研专项重点课题《“创新教育” 视域下初中跨学科主题学习路径优化实践》 JYB1425077)、黑龙江省教育学会一般课题《课改深化阶段初中跨学科 “破题法” 教学策略应用的 究与 实践探索》(课题编号:kt2025030714522889557)、佳木斯市教育科学规划教师小课题《核心素养视域 中 科 主题学习实施策略研究》(课题编号:JJGBGH1452502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