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提质培优”背景下高职院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

马婉玉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河南郑州451450

1、引言

随着“提质培优”行动计划深入实施,高职院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已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教育部数据显示,2024 年全国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毕业生超50 万人,但企业调研显示,仅32%的毕业生能直接胜任岗位工作,存在“理论脱节实践”“技能滞后需求”等问题。如何通过模式创新破解供需矛盾,成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本文基于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等院校的实践探索,系统分析问题并提出改革路径。

2.、现状与问题分析

2.1 课程体系滞后:理论主导与行业需求脱节

当前高职院校财会专业课程体系仍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管理”三段式为主,课程内容更新周期长达3-5 年,而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平均每1.2 年修订一次,导致学生所学与实务操作存在“时间差”。例如,大数据分析、财务机器人等新技术在课程中覆盖率不足 15% ,而企业需求中68%的岗位要求掌握智能财务工具。

2.2 实践环节薄弱:校内仿真与真实场景割裂

当前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实践环节存在显著短板,校内实践与真实职场场景脱节问题突出。多数院校仍依赖传统模拟软件开展教学,如用友U8、金蝶KIS 等,但软件版本更新周期长,普遍滞后于企业实际应用的财务系统2-3 年,导致学生所学技能与企业需求存在代差。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调研数据显示,73%的学生在校期间未接触过财务共享中心、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等新型工作场景,对智能财税、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缺乏实操经验。

校外实习环节同样问题重重。受企业财务数据保密要求限制,学生仅能参与基础性工作,如凭证整理、数据录入等,核心业务参与率不足 20% ,难以积累关键岗位能力。这种“校内模拟失真、校外实践浅层”的双重困境,直接导致毕业生岗位适应期延长,企业满意度偏低,亟需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实训资源升级等举措破解实践环节瓶颈。

2.3 校企合作表面化:资源整合与利益共享不足

校企合作多停留于“企业参观+讲座”层面,深度合作项目占比不足 30% 。例如,某高职院校与 10 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但仅2 家参与课程开发,1 家提供真实业务数据。企业参与动力不足的原因包括:学生实习成本高(人均成本约5000 元/学期)、短期效益不明显、教学与生产节奏冲突等。

2.4 师资能力短板:双师素质与行业经验失衡

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教师中,具有 3 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比例不足 40% ,且多数教师未参与过财务共享中心、IPO 审计等核心业务。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调查显示,65%的教师表示“难以指导学生解决企业真实问题”,导致实践教学停留在“模拟案例”层面。

3.改革路径与实践探索

在“提质培优”行动计划推动下,高职院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关键转型。面对企业调研中仅 32%毕业生能直接胜任岗位的现实矛盾,以及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修订频率与课程内容更新周期的错位,改革需聚焦课程体系动态优化、实践能力梯度培养、产教深度融合三大核心路径。

课程体系动态优化方面,传统“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管理”三段式课程结构正被打破。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率先构建“基础模块+核心模块+拓展模块”三级体系,其中基础模块强化会计基础与经济法通识课程,对接初级会计职称考试;核心模块按岗位群设置课程群, 如“出纳岗位群 包含票据处理、网银操作等实操课程;拓展模块则与用友网络、金蝶国际合作开发活页式教材,引入财务机器人应用、大数据财务分析等前沿课程。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通过“企业需求调研-课程标准修订-教材开发”闭环机制,确保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同步,其《智能财税实务》教材每年根据税务政策调整更新率达 40% 。

实践能力梯度培养层面,三阶实习模式成为主流。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实施“1+1+1”分段实习:第1 年通过 VR 技术模拟企业财务部环境,完成原始凭证识别等基础任务;第 2 年采用“3 天在校+3 天在企业”工学交替模式,参与企业月度结账核心业务;第 3 年独立承担成本会计等岗位工作,企业按正式员工标准考核,留用率提升至 35%。同时,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标准被深度融入课程考核,如《增值税申报虚拟实训》课程通过企业级平台操作,学生申报正确率达 92% 。

产教深度融合机制创新上,资源互换与利益共享模式取得突破。雅戈尔集团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共建服装行业成本核算课程,企业提供真实业务数据,院校为企业定制员工培训,年培训量超 500 人次。政策层面,省级财政设立“提质培优”专项资金,对校企合作项目按 1:1 比例配套经费,企业接收 10 名实习生可减免增值税5 万元,院校投入设备企业按30%比例抵扣所得税。这种“双赢”机制使深度合作项目占比从30%提升至 65% ,学生校外实习参与核心业务率突破 20% 。

4.、保障机制与效果评估

4.1 政策支持与资源投入

财政保障:省级财政设立“提质培优”专项资金,为校企合作项目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撑。对校企合作共建的实训基地、课程开发、师资培训等项目,按1:1 比例配套经费,确保改革举措落地实施。例如,某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建设智能财税实训中心,省级财政与企业各投入200 万元,显著提升了实践教学条件。

制度保障:出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从法律层面明确企业参与教学的权利与义务。企业参与课程开发、提供实习岗位、派遣技术骨干授课等,可享受税收减免、政府补贴等优惠政策。如企业接收10 名实习生,可减免增值税 5 万元;院校投入设备,企业按 30%比例抵扣所得税。这一制度设计激发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深度合作企业数量年均增长 25% 。

4.2 动态评估与持续改进

三维评估体系:构建学生评价、企业反馈、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立体化评价体系。学生评价通过“教学信息员”制度实时收集课程满意度,低于80 分的课程需限期整改,确保教学质量持续提升。企业反馈方面,每学期召开校企合作联席会,企业提出的改进建议占比达 60% ,直接推动课程体系与行业需求对接。第三方评估委托麦可思数据公司开展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2024 年数据显示,改革后毕业生岗位适应期缩短至3 个月,较改革前减少1.2 个月,就业竞争力显著增强。

持续改进机制:建立“评估-反馈-整改”闭环管理流程,每年发布《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公开课程更新率、企业满意度、毕业生就业率等关键指标,接受社会监督。针对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制定整改台账,明确责任部门与整改期限,确保改革举措动态优化、持续改进。

结束语:

提质培优”背景下,高职院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需以“产教深度融合”为核心,通过课程体系动态优化、实践能力梯度培养、校企合作利益共享等路径,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转型。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对财会专业的影响,构建“智能财务”时代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万 超 , 张 勇 , 王 庆 国 . 打 造 山 区 特 色 公 共 法 律 服 务 品 牌 的 探 索 与 思 考 [J].2021.DOI:10.3969/j.issn.1009-329X.2021.02.019.

[2]袁隽."提质培优"背景下高职院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营销界, 2024(13).

[3]李苏.提质培优背景下基于"项目+教学"的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202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