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混声合唱《长城谣》的指挥设计

作者

谢趁

信阳师范大学 河南省信阳市 464000

关键字:《长城谣》;指挥设计

一、指挥基本技术处理

(一)起拍与收拍的选择

本作品旋律较为流畅连贯、起伏不大,主要运用了慢吸慢呼的呼吸方法,而起拍与呼吸之间相互关联对应,所以本首作品起声状态大多为柔和的开始,起拍方式就是舒起。指挥的手势表面上要做到“轻、小”,而内在是具有张力的状态。本首作品大多运用的是强拍的起拍,指挥设计者应在起拍前的一拍做好预备拍。

在本首作品中,有两种收拍情况,一种是在音乐进行过程中,乐句和乐段的收拍,一种是作品结束时的收拍。从力度上来说,可分为强收拍和弱收拍。一般强收拍伴随的是音乐力度的渐强的情况,因此要提前给出力度预示,此时收拍幅度大,力臂长,点线明确,反弹迅速。弱收拍往往经常在音乐力度渐弱的情况,通常用手掌带动手腕,进行力度的预示和收束,此时力臂较短。

(二)强后即弱力度的预示

在A乐段第 13-14 小节,四个声部同时出现明显的力度变化,此时合唱团需特别注意高音区的演唱技巧与声音控制。演唱者应保持稳定的气息支撑,同时注意口腔充分打开,软腭上提,喉位下沉,确保高音区的声音集中而有穿透力,避免因力度增强而导致音准偏高或音色挤压。指挥在处理这一段落时,应从第 13 小节开始提前预示力度变化,挥拍幅度逐渐扩大,通过拉长反射线的轨迹,同时延长力臂,为第 14 小节的强拍做充分铺垫;第 14 小节的强拍需以自然下垂的放松动作打出,利用手臂重力而非肌肉紧绷来强调拍点,避免生硬的敲击感,强拍后迅速减短力臂,通过手势的收缩暗示声部力度递减,引导合唱团在音乐中自然收束,保持乐句的连贯性。

二、指挥情绪变化处理

(一)预示不同节奏型的指挥处理

附点节奏型的预示:在歌曲的第 7 小节中,女高音声部演唱“大豆香”,其中“大豆”为附点音符,是一拍以上的时值,指挥应该按照主动拍和被动拍的相互关系进行挥拍。“大”字为正拍,第一拍落深,第二拍落浅给出后半拍“豆”字。在第 17 小节中,女高声部演唱“骨肉离散父母丧”,其中“父”为附点音符,是一拍以内的时值,这时候合唱指挥就需要直接起拍给出正拍,按照主动拍进行挥拍。

四分节奏型的预示:第 11 小节为男生声部合唱,作曲家选用男生的音色,是因为男生声音较为低沉,能更好地表现出悲痛低沉的感情基调。这是一个 4/4 拍子的乐段,“自”字为正拍,“从”字的节奏为二八节奏型。在指挥“自”字的同时要为后面二八节奏型的变化做预备。在指挥时,“自”字即为正拍,又是起拍,正拍打深后迅速弹起到第二拍的落点位并落浅给从。正拍为实点,被动拍为虚点。

(二)预示不同力度的指挥处理

明确的音乐形象要通过充分的预备拍给出。如曲目中第 14 小节,歌词用“当”,力度用强后即弱作为转折点,把情绪点从愤恨转到悲痛。用“奸淫掳掠苦难当”做渐强处理,音乐连贯直到最强。在这里的“当”字十分重要,因为要预示后面做弱的处理,在挥拍时,在正拍给出“当”字强部分之后,眼神看向所有声部,尽量用手掌带动小臂的动作指挥出后半拍。

最后两小节全体声部一同演唱并做渐强处理,最后一小节指挥长音可以不用指挥清楚的图式,手从下逐渐往上做托起的动作并用眼神和肢体语言带动整个合唱团的情绪。从刚开始的手腕动作,逐渐到小臂动作,最后到大臂动作,直至“长”字四拍长音结束。

三、整曲指挥设计方案

基于前文对指挥的基本技术和情绪变化处理的阐述,本人从宏观角度提出了混声合唱《长城谣》的整体设计方案。

指挥该作品的前奏时(1-2 小节),需要用准确的速度提前给钢琴伴奏预示。此时指挥看向伴奏者,可以只用左手给一个小节的预备拍,准备动作需提前设计好。在伴奏进入之后,眼神回到合唱团,示意合唱团员提前做好准备,此时由单手转为双手,在第 2 小节第 4 拍给合唱团员吸气的提示,要注意前奏描绘出的是一幅绵延不绝的场景。指挥需要和团员及伴奏之间默契的配合。

a乐句需要注意和声的纵向性,把握好速度,手势高度设定在中部。音乐以四分速率进入,此时双手分开指挥,右手用中强的力度,运用主动拍挥拍,指挥女高的旋律声部。左手以中弱的力度,指挥伴唱声部。这一乐句描绘了战争发生之前和平安逸,物产丰富的场景,加上长城绵延万里不绝的形象。因此,此处需要采用流畅连贯的曲线式的挥拍方式,动作幅度不用太大,主要用手掌带动手腕,以腕关节为主,在高点音和强拍处需要给予提示,但是当音乐重音与语言的逻辑重音出现矛盾时,要以语言逻辑为主。第 4 小节需要在第二拍的后半拍以八分的速率给予男低声部的提示时,同时眼睛看向男低声部。此时可以右手保持不动,左手给男低声部指挥。然后最后一拍以四分的速率提前给第 7 小节预示。在第 9 小节第四小节,看向男低声部,第 10 小节第一拍右手保持不动,左手给男低声部预备拍。第四拍时,右手收拍,左手收拍与起拍,此时不需要收的过于刻意,而是要收在音乐里,随音乐一起流动,同时需要注意即将进入的乐句力度与情绪。

a1 乐句以较低的音区,强的力度开始,因此指挥手位应放到低位置,提示队员不能提气,要比第一乐句挥拍幅度大,用手掌带动手腕、小臂以及大臂的力量指挥。在这一乐句,更多使用的是控制性挥拍,以及直线的挥拍方式,在指挥时每一拍都要有负重感,反弹速度要慢。在第 12 小节,要在第三拍前半拍给女生声部预示,女生声部进入时,提示男生声部长音处让位。在第 13-14 小节渐强处,双手的动作力度、面部表情的夸张程度都需要逐渐加强,挥拍的幅度和力臂的长度也要随之扩大。第14 小节的“当”字前半部分自由延长的力度是很强的,但是到“当”字时就要做好强后弱下来的准备,直接用轻轻的“摸” 的手势指挥出“当〞这个字自由延长的渐弱直到收拍,然后直接起拍。第 15 小节动作的幅度比前半句较小,但是其内在张力很大,要配合面部表情传达给团员们。第 17 小节第三拍的附点节奏处,拍点要明显,在做出短暂的停顿后回弹,此时要保证附点的时值。在第 18 小节的第三拍用右手预示合唱团收声,左手第四拍给伴奏者收拍,同时给合唱团员下一乐句的起拍。

b乐句与a1 乐句旋律完全相同,但是由于情绪不同,指挥处理也略有不同。这一乐句表达描绘的是面对日寇的残害,劳苦大众的愤恨之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与敌人顽强斗争的拼搏精神。动作幅度与a乐句相比变化不大,但是指挥在面部表情,以及体态上要传达给团员充满奋斗的感觉。在指挥时,要在a1 乐句的基础上,增加手臂的紧张感。

a2 乐句是这首乐曲的终句,此处挥拍方式为直线式挥拍。指挥的手势、幅度要变大,力臂要变长,与b乐句相比,此处指挥的面部表情要从前半句的悲痛转为后半句的充满希望,带动团员的情绪转变。“万”和“里”两个字的自由延长处做渐慢拉宽,这是指挥可以一个手保持不动,另一个手“里”字预示,最后一小节长音处双手保持打开,力臂慢慢加长,在第四拍时给予收拍预示,此时动作和力臂幅度要大,强收结尾,收拍要果断、干脆。收拍后停一下,再将手放下来,全曲结束。

参考文献:

[1]杨颖.合唱作品《长城谣》浅析[J]黄河之声,2020,(9):33.

[2]曹通一.合唱指挥[M].第 2 版.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62-64

[3]周柏琳.刘雪庵电影音乐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22.

[4]康博.合唱指挥技巧对音乐表现手段的表达[D].山西:中北大学,201

[5]张晶璇.女声合唱《雪花》的音乐分析与指挥设计[D].河南:河南大学,2020.

作者简介:谢趁,女,2001.01,汉族,河南省驻马店市,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音乐(合唱指挥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