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资源管理与经济利用策略研究
王艳之 雷静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巩乃斯国有林管理局 新疆库尔勒 841000
引言
林业资源是国家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如何统筹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已成为关键议题。本研究旨在探索林业资源管理与现代经济利用的协同策略,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路径。
1 林业资源管理与经济利用策略研究意义
林业资源作为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本与生态屏障,其科学管理与高效利用对维护生态安全、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开展林业资源管理与经济利用策略研究,有助于系统梳理资源现状与利用矛盾,为破解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平衡难题提供理论依据。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传统粗放式经营模式已难以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亟需构建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新型林业管理体系。该研究能够促进林业产业结构优化,推动资源利用方式从单一木材生产向多元复合经营转变,增强林产品附加值及市场竞争力。通过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可为林区经济转型和民生改善提供路径支持,进一步激发林业在碳中和目标实现中的重要作用。研究成果不仅有利于提升林业治理现代化水平,也为制定兼具科学性与操作性的政策法规提供参考,从而在国家生态安全与经济协调发展框架下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2 林业资源管理与经济利用存在的问题
2.1 生态保护与经济开发的协同机制缺失
当前林业资源管理面临的核心困境在于未能系统性地建立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深度融合的协同机制。在实践层面,保护与开发常常被置于相互对立的位置,表现为一种非此即彼的决策逻辑。侧重于严格保护的策略往往倾向于限制甚至禁止资源的经济利用,这虽然短期内有利于生态系统休养生息,但长期看可能抑制林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影响当地社区从保护中获益的积极性,导致保护政策缺乏可持续的经济社会支撑。片面追求经济产出的模式则容易过度依赖木材采伐等传统利用方式,忽视森林的生态承载力和长期服务功能,造成生态系统退化与资源价值衰减。这种协同机制的缺失深层次源于价值评估体系的不完善,未能将森林的水源涵养、碳汇储备、生物多样性维护等隐性生态价值纳入经济核算体系,使得决策者难以在统一的维度上权衡不同策略的综合效益,最终导致管理政策的摇摆与执行效果的偏离。
2.2 产业结构单一与价值链延伸不足
林业经济利用的突出问题表现为产业结构单一化,对初级林产品的路径依赖较强,而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与服务业发展滞后。传统的经营模式长期聚焦于原木、锯材等初级产品的生产与销售,这种模式不仅单位资源的经济产出效率低下,而且易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抗风险能力薄弱。林下空间资源、非木质林产品以及森林生态服务等多元价值的开发程度普遍较低,相关产业培育缓慢。林下中药材、特色经济作物的种植尚未形成规模化与品牌化;森林康养、生态旅游等新兴业态则面临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服务品质不高与商业模式不清晰等发展瓶颈。价值链延伸不足的关键制约在于科技创新投入与成果转化机制的不健全,深加工技术研发能力薄弱,使得林产品难以摆脱原料供应者的角色,无法通过技术赋能提升其市场竞争力与附加值,从而限制了林业整体经济效益的提升空间和产业韧性。
2.3 可持续经营的技术支撑与管理能力薄弱
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高度依赖于科学的经营技术体系和现代化的管理能力,然而在此方面仍存在显著短板。在技术层面,适用于不同林分、立地条件和经营目标的精细化抚育、近自然经营、低影响采伐等关键技术研发、推广与应用覆盖范围有限。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病虫害防控、火灾预警等管护活动仍多依赖传统经验,智能化、信息化的现代技术手段应用深度不足,导致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受到制约。在管理能力方面,许多林区管理机构面临专业人才队伍老化、知识结构更新缓慢的挑战,难以有效掌握和运用现代林业知识与先进管理工具。
3 林业资源管理与经济利用优化提升策略
3.1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破解保护与发展矛盾的关键在于构建一套能够将森林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市场化机制。核心是建立科学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对森林提供的固碳释氧、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功能进行量化评估,并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实现路径。这包括大力发展生态标识与绿色认证,提升林产品的生态溢价空间;创新林业碳汇项目开发与交易,将碳汇能力转化为实际收益;规范发展森林康养、自然教育和生态旅游等业态,推动“绿水青山”直接向“金山银山”转化。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绿色金融信贷支持等政策工具,引导资金流向可持续经营领域,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将生态保护视为经济负担的传统观念,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内生统一与相互促进。
3.2 推动林业产业融合与价值链高端化发展
提升林业经济效能必须突破单一产业结构,转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首要任务是推动产业链的纵向延伸与横向拓展,超越初级原材料供应的角色定位。在纵向上,大力发展林产品精深加工,依托科技创新研发高附加值的木基新材料、生物质能源、林源药品和健康食品,将资源价值最大限度保留在产业体系内部。在横向上,积极促进林业与旅游、康养、文化、教育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培育森林特色小镇、自然体验基地、文创产品开发等新业态,创造复合型价值。实施品牌化战略,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林产品品牌,以品牌价值提升市场竞争力。此举不仅能够显著提高单位资源的经济产出,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更能为林区创造更多元的就业机会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形成资源增值、产业增效、林农增收的良性循环。
3.3 强化科技赋能与现代化治理能力建设
现代化林业管理高度依赖于科技创新与治理体系的协同进步。技术层面,应全面加强林业“新基建”,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的森林资源立体监测网络,广泛应用遥感、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资源动态、病虫害、火灾风险的实时感知与智能预警,为科学决策提供精准数据支撑。大力研发和推广近自然经营、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等先进适用技术,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性和综合生产力。治理层面,需推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打破部门壁垒,建立统一高效、多部门协同的林业资源管理大平台。加强基层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引进,更新知识结构,提升其运用现代科技与管理工具的能力。完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鼓励社会资本和公众参与,构建起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现代化林业治理新格局,全面提升林业资源的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
结束语
林业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必须兼顾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未来应通过科技创新与政策优化,推动林业资源多元化、高值化利用,为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参考文献
[1]刘朕恺,王梓宁,尤志辉.基于森林综合评价模型的森林管理计划[C]//国防科技大学系统工程学院.第四届体系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国防科技大学军事基础教育学院;,2022:252-258.
[2]彭万喜,岳肖晨,李依阳.特色林木资源化研究及其潜在价值分析[M].化学工业出版社:202104:257.
[3]刘维东.关于自然保护区林业的保护开发和资源利用对策[J].种子科技,2019,37(04):20.
[4]李映廷,谢志勇.试论林业多元立体生态开发与林下经济发展[J].绿色 科技,2018,(05):145-146.
[5]颜伟,谭靖,彭松,等.森林资源管理信息技术应用与实践[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