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守候驿站—小学生校外托管服务优化策略的探索研究
丁莉萍 马霞青 张美兰 吴洋洋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教育学院 陕西西安 712046
一 引言
当前,随着三胎政策落地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双职工家庭面临接送难题日益突出,校外托管需求急剧增长。然而,市场乱象频出——机构资质不全、师资薄弱、服务内容单一,加上校内托管因资金与师资不足难以普及,家庭教育焦虑与社会治理矛盾亟待解决。基于此,本文创新性提出“温馨守候驿站”半公益托管模式,为优化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提供政策参考与社会化解决方案,让放学后的等待成为守护童年的一盏明灯。
二 小学生校外托管服务优化的必要性
近几年,国内外学者针对小学生校外托管服务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国内学者强调校外托管服务应超越基础“看管”,向“发展型”转型,并坚持公益普惠的根本属性[1]。发展型托管应提供个性化服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发思维创新、培养社会参与感[2]。然而,当前普遍存在托管师资教学能力与水平不高的问题[3]。国外也积极采取支持措施,推动校外托管服务的发展与普及[4]。托管内容呈现多样化特点[5],托管人员资质有明确要求[6]。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当前小学生校外托管依然存在地域局限,接送时间错位,安全隐患突出,服务内容单一,发展延展性不足的问题。
基于此,本研究以陕西、河南等地为实证样本,聚焦双职工家庭子女托管需求,通过系统分析家长、教师及学生的多维诉求,创新构建"温馨守候驿站"半公益托管模式。该模式着力破解校外托管现存“接送时间错位、安全隐患突出、服务内容单一”的三大核心问题:一是通过弹性时间管理纾解家校接送时空错位痛点;二是构建涵盖课业辅导、素质拓展与安全监管的专业化服务体系,提升托管服务的标准化与多样性;三是突破传统营利性机构服务边界,探索"公益普惠+专业运营"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同时通过建立政府政策支持、学校资源整合、社会力量参与、家庭协同监督的“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四维联动机制,形成可复制的校外托管服务改革实践方案,构建规范化、专业化的课后托管服务体系,探索公益性与可持续性的平衡路径,满足儿童成长需求,有效缓解双职工家庭的接送困境、经济压力及教育焦虑,为破解家庭教育焦虑与社会治理难题,以及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优化提供参考性实践范本。
三 小学生校外托管服务优化策略
1 规范标准化安全管理流程
① 办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向县级民政部门提交《民办非企业单位成立申请表》,同步准备以下材料:场地产权证明或 3 年以上租赁合同、5 名理事会成员身份证明(含 2 名教育领域专家)、银行出具的验资证明;② 通过消防、食药监等部门验收:消防验收,确保场地耐火等级达二级标准,疏散通道宽度≥1.8 米,每年复检一次;食药监验,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配备专用留样冰箱,接受季度抽检; ③ 场地选址优先靠近学校,设置监控全覆盖、安全门禁系统,配备急救箱与消防设施。在活动区、餐饮区、休息区设置物理隔离,活动区放置积木、画纸、彩笔、橡胶玩具以供学生游戏娱乐,餐饮区有安装新风系统与智能烟感报警装置。
2 打造专业化师资团队
构建“三位一体”的师资梯队体系,即"核心教师(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生)+特聘专家(退休教师、心理咨询师) + 志愿者(社区居民)"的梯度结构,确保教育服务的专业性与可持续性。其中,核心教师以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优秀在校生为主,要求持有教师资格证和急救员证,普通话二甲以上,师生比严格控制在 1:8;特聘专家 60% 为高级职称退休教师,最好持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负责课程开发、教学督导和特殊个案干预;志愿者团队来自社区党员、高校志愿者协会和家长群体,需完成 20 学时儿童保护专项培训。此外,需有资质保障措施。首先,实行"三证一查"制度,教师资格证/专业证书、无犯罪记录证明、健康证明(含传染病筛查)、心理健康测评;再次,设置监督机制:建立“三方评价”体系,学生月度满意度评价、家长季度反馈评价、专家学期督导评价。
3 设计多元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分三个模块,分别是基础模块、拓展模块、特色模块,形成“作业辅导+素质拓展+安全教育”课程服务体系。 ① 基础模块(占比 40% )包括学业辅导和安全教育,需配备专业教师团队,实施"分层指导+错题分析"教学模式,针对不同学力学生提供个性化作业辅导。同时研发系统化安全教育课程体系,涵盖交通安全、防拐防骗等主题,采用情景模拟、互动问答等体验式教学方法; ② 拓展模块融合 STEAM 教育理念,开设折纸、黏土等手工课程,培养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通过绘本阅读、体育游戏等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 ③ 特色模块如亲子互动,定期开展手工坊、户外探索等实践活动,搭建亲子交流平台,创设职业体验场景。通过角色扮演帮助学生认知社会分工,培育职业意识各模块内容相互衔接,共同构建"学业 + 素质+实践"三位一体的托管服务体系。
4 构建多方协同治理机制
政府购买服务( 40% ):纳入地方政府民生工程预算,按实际托管学生数量及服务时长进行财政拨款,争取教育部门“课后服务专项资金”支持。社会捐赠( 20% ):联合公益组织设立专项基金,接受企业定向捐赠并提供激励措施。阶梯式收费+公益保障:实行低于市场价 30% 的收费标准,对困难家庭费用全免。以此形成由教育局、社区、专家及家长代表组成监督委员会的协同治理平台,实施“需求—服务—评估”闭环管理,定期发布质量报告,确保透明运营。
四 结论
本研究通过融入社交能力培养、多元兴趣活动、培养儿童创新思维能力,突破“作业辅导为主”单一的传统模式;通过半公益定位平衡服务质量与家庭支付能力,打破传统托管的单一营利属性,提出“政府补贴( 40% )+社会募资( 20% ) + 家庭付费( 40% )”的成本分摊模式,实现混合筹资的服务普惠,最终建立“高校专业团队+社区志愿者 + 家长委员会”的三方协同治理结构。虽然“温馨守候驿站”模式的理论设计具有创新性与现实意义,但其从研究到实践仍需克服政策、资源、运营等多重障碍。未来需通过小范围试点验证、争取政策支持、优化资源配置,逐步推动模式落地,最终实现“公益普惠”与“专业运营”的平衡,切实解决双职工家庭托管难题。
参考文献
[1]彭傲楠,曾家延. 幼儿园普惠性课后托管服务:必要性与影响分析—来自发达国家相关经验与研究的启示[J]. 学前教育研究, 2022(06):7-19.
[2]于赛丽. 关于大庆小学生校外托管机构的调查与思考[J]. 现代交际,2020(10): 156-157.
[3]王亚敏,放平,李文娟,佟玲玲,文鑫. 浅析托管制辅导班对小学生的影响[J]. 课程教育研究,2018(37):9-10.
[4]徐建星. 小学生课后托管课程的构建——基于一名美国小学生课后活动的启示[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8):10-11.
[5]严仲连,李文娜. 美国课后托管教育经验研究[J]. 教育评论,2018(4):156.
[6]周红霞. 发达国家小学课后托管政策的比较与借鉴[J]. 外国中小学教育,2016(6):36-39.
作者简介:丁莉萍(2004-),女,汉族,河南周口人,陕西服装工程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学生。马霞青(1991-),女,汉族,甘肃平凉人,陕西服装工程学院基础部,副教授。
基金项目:本研究系“2024 年陕西省陕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温馨守候驿站(项目编号:S202413125077)”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