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
郭娜
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秣陵镇人民政府 河南周口 466200
引言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关系公众健康、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直接且深远的影响。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我国每年因病虫害导致的农作物损失达 15%-30% ,防治工作可挽回损失约2000 亿元,但不合理的防治方式也可能引发农药残留超标、有害物质积累等质量安全问题。例如,2023 年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中,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率为 2.3% ,其中 70% 源于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的不规范用药。
随着消费升级与食品安全意识的提升,公众对 “绿色、安全、优质” 农产品的需求日益迫切,这要求病虫害防治工作从 “产量导向” 转向 “质量导向”。因此,系统分析病虫害防治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机制,探索科学合理的防治路径,对保障食品安全、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病虫害本身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威胁
病虫害直接破坏农作物的生理结构与代谢过程,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甚至产生安全风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品质劣变:害虫取食叶片、果实会造成农作物外观破损(如虫蛀、孔洞),影响商品价值;病原菌感染(如霉菌、细菌)会导致作物腐烂变质,如小麦赤霉病会使麦粒产生苦味,失去食用价值。
毒素积累:部分病虫害会诱导农作物产生有毒物质,或自身分泌毒素。例如,黄曲霉感染玉米、花生后产生的黄曲霉毒素,具有强致癌性;棉铃虫取食棉花后,其粪便会污染棉籽,影响后续加工品安全。
产量与营养损失:病虫害导致作物光合作用受阻、养分吸收不足,不仅减产,还会降低农产品中的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含量。如水稻稻瘟病会使糙米中氨基酸含量下降 10%-15% 。
二、不同防治手段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
(一)化学防治的双重影响
化学防治(农药使用)是当前控制病虫害最快速有效的手段,但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具有双面性:
积极作用: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可在短时间内控制病虫害扩散,减少作物损伤和毒素积累。例如,使用生物源农药(如苏云金杆菌)防治菜青虫,既能降低害虫危害,又不会产生有害残留。
潜在风险:滥用或不规范使用农药会导致残留超标、环境污染等问题。部分农户为追求防治效果,违规使用高毒农药(如甲胺磷)或超剂量用药,导致蔬菜、水果中农药残留超过国家标准(GB 2763-2021)。2022 年某省抽检发现,韭菜中腐霉利超标率达 8.7% ,主要源于种植户多次喷施且未遵守安全间隔期。
(二)生物防治的安全增益
生物防治通过利用天敌、生物农药(如微生物制剂、植物源提取物)等控制病虫害,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无残留风险:生物防治剂多为天然物质或活体生物,易在环境中降解,不会在农产品中积累。例如,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或使用苦参碱防治蚜虫,均不会产生化学残留。
提升品质稳定性:生物防治可避免化学农药对作物代谢的干扰,保障农产品营养成分。研究表明,采用生物防治的番茄,维生素 C 含量比化学防治组高 12% ,可溶性糖含量高 8% 。
减少抗药性问题:长期使用化学农药易使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导致用药量递增,而生物防治通过生态调控实现可持续控制,降低质量安全风险。
(三)物理与农业防治的基础保障
物理防治(如防虫网、诱虫灯、色板诱杀)和农业防治(如轮作、抗病品种选育、合理密植)通过改变病虫害生存环境或增强作物抗性发挥作用,对质量安全的影响以正面为主:
物理防治:不涉及化学物质,直接阻断病虫害传播路径。例如,大棚蔬菜使用防
虫网可有效阻隔粉虱、蚜虫,减少农药使用量 50% 以上,且避免了虫口传播的病毒病。
农业防治:通过优化种植模式提升作物抗性,从源头减少病虫害发生。如水稻与紫云英轮作可抑制纹枯病病菌繁殖,抗病品种的推广使小麦白粉病发生率下降30%40% ,间接降低防治压力。
三、当前防治过程中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突出问题
(一)农户认知不足与操作不规范
部分农户缺乏科学用药知识,存在 “用药越浓效果越好”“多种农药混合使用更保险” 等误区,导致超剂量、超范围用药。调查显示,我国小农户农药科学使用率不足 40% ,近 60% 的农户不了解农药安全间隔期(即最后一次施药到收获的间隔时间)。
(二)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滞后
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技术因成本较高(如生物农药价格是化学农药的 2-3 倍)、见效较慢,在规模化程度低的地区推广困难。2023 年全国绿色防控覆盖率约 45% ,主要集中在大型合作社,小农户仍以化学防治为主。
(三)监管与追溯体系不完善
基层农药使用监管存在 “最后一公里” 漏洞,尤其是偏远地区难以实现全流程监控;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尚未完全覆盖小农户,部分超标产品难以溯源追责。
四、优化病虫害防治、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策略
(一)推广科学用药与减量行动
加强农户培训,普及 “对症用药、适时适量、交替使用” 原则,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精准施药技术(如无人机飞防)。
严格执行农药使用记录制度,明确生产主体责任,确保按安全间隔期收获。
(二)扩大绿色防控技术应用
加大财政补贴力度,降低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技术的使用成本,对采用绿色防控的农户给予每亩 50-200 元补贴。
建立 “政府 + 企业 + 合作社” 推广模式,由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合作社组织统一防治,如某地通过 “统防统治” 使绿色防控覆盖率从 30% 提升至 65% 。
(三)完善监管与标准体系
强化农药生产、销售、使用全链条监管,严厉打击禁用农药使用;提高抽检频次,重点监测蔬菜、水果等鲜食农产品。
健全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实现 “从田间到餐桌” 全程可追溯,消费者可通过扫码查询防治记录。
(四)培育优质优价市场机制
推动 “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 认证,通过电商平台、专柜销售等渠道提升优质农产品溢价(通常比普通产品高 30%-50%) ),激励农户采用安全防治方式。
五、结语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是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科学合理的防治手段既能有效控制病虫害,又能保障农产品安全优质,而不当防治则会引发一系列质量风险。未来需通过技术创新、政策引导、市场激励多管齐下,推动防治方式从 “化学依赖” 向 “绿色防控” 转型,实现 “虫口夺粮” 与 “质量安全” 的双重目标,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公众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张伟华.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对农产品质量提升的实证研究[J]. 农业技术经济,2023(5): 45-52.
[2]李晓明, 王芳. 生物防治技术在水稻病虫害管理中的应用及对稻米安全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22(8): 112-120.
[3]陈建国, 刘洋. 化学农药减量控害对蔬菜质量安全的协同效应分析[J]. 植物保护学报,2021(4): 789-796.
[4]周敏, 黄丽. 病虫害综合防治模式对苹果品质与土壤健康的影响研究[J]. 果树学报,2020(6): 87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