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思达”视域下初中英语主题式活动促进深度学习的路径探讨
张明
甘谷县金川初级中学 甘肃天水 741200
、“读思达”与深度学习的内涵关联
“读思达”教学模式由余文森教授提出,其核心逻辑是通过“阅读”获取信息、“思考”加工信息、“表达”输出信息,形成完整的认知闭环。这一模式与深度学习的要求高度契合——深度学习强调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将新信息与已有经验整合,发展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等高阶思维素养。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读思达”为深度学习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径:阅读是深度学习的基础,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素材与主题知识;思考是深度学习的关键,推动学生对主题内容进行分析、归纳与迁移;表达是深度学习的外化,检验学生知识运用与思维发展的成效。
冀教版初中英语教材以“主题为纲、功能为目”,教材内容涵盖“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主题群,如七年级上册的“School Life”“Family and Friends”,八年级下册的“Environment”“Scienceand Technology”等。这些主题贴近学生生活,蕴含丰富的思维训练点与语言实践机会,为“读思达”视域下主题式活动的设计提供了优质素材。
二、“读思达”视域下主题式活动促进深度学习的实施路径
(一)立足教材主题,确定活动核心目标
主题式活动的设计需以冀教版教材主题为锚点,结合单元教学目标明确“读思达”各环节的具体要求。首先,深入解读教材主题的深层内涵,挖掘主题背后的价值取向与思维要素。例如,在八年级上册“Culture Heritage”单元中,教材呈现了故宫、长城等中国文化遗产的相关文本,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heritage”“protect”等词汇,更要引导学生理解文化遗产的意义,树立文化自信。基于此,可确定活动核心目标:通过阅读梳理文化遗产的特点,思考保护文化遗产的策略,表达对文化遗产传承的看法。
其次,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分层设计目标。针对初一学生,活动目标可侧重“阅读获取细节信息 + 简单思考与口头表达”;针对初二、初三学生,则可提升为“阅读分析文本结构 + 批判性思考 ⋅+ 书面或创意表达”。如七年级“School Life”单元,可设计“My Ideal School”主题活动,目标设定为:阅读教材中不同国家学校生活的描述(读),对比中外学校生活的差异(思),用思维导图呈现自己理想中的学校(达)。
(二)设计递进式活动链,落实“读思达”闭环
围绕主题目标,设计“阅读—思考—表达”层层递进的活动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主题,实现深度学习。
1.阅读环节:搭建支架,积累主题知识。
采用“预读—略读—精读”三步法,结合冀教版教材文本特点设计活动。预读阶段,通过图片、视频或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如学习“Environment”单元时,播放环境污染与治理的短视频,提问“Whatproblems does our environment face?”;略读阶段,引导学生快速把握文本主旨,完成“匹配标题与段落”“概括主要内容”等任务;精读阶段,设计细节理解与语言分析活动,如找出描写环境问题的关键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同时,提供词汇表、思维导图等支架,帮助学生突破语言障碍,为思考环节奠定基础。
2.思考环节:创设情境,发展高阶思维。
基于阅读获取的信息,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推动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思考”。例如,在“Science and Technology”单元,阅读完“Smart Phones”文本后,提出问题:“Do smart phones bringmore advantages or disadvantages to teenagers? Why?”引导学生进行辩证思考;或设计“Problem-Solving”任务:“If you were a designer, how wouldyou improve the functions of smart phones to help students study?”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此外,可通过小组讨论、辩论赛等形式,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深化对主题的理解。
3.表达环节:多元输出,检验学习成效。
表达形式应多样化,兼顾口头与书面、个体与合作。冀教版教材中“Task”板块常设置写作、演讲等任务,可在此基础上拓展表达维度。如“Family and Friends”单元,可让学生制作“Family Tree”并进行口头介绍;“Travel”单元,小组合作完成“Travel Guide”海报设计并展示;“Social Problems”单元,撰写短文“Advice on Solving JuvenileDelinquency”。表达活动不仅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语言知识,更要融入自己的思考与情感,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迁移。
(三)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保障深度学习质量
评价是促进深度学习的重要保障,需打破“单一纸笔测试”的模式,构建“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体系。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读思达”各环节的表现,如阅读笔记的完整性、讨论发言的积极性、思考问题的深度;终结性评价侧重学生的表达成果,采用“学生自评 +, 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的方式,从语言准确性、内容逻辑性、思维创新性等维度进行打分。例如,在“Culture Heritage”主题活动中,对学生撰写的“Protecting Cultural Heritage”短文,不仅评价语法与词汇运用,更关注其提出的保护策略是否具有可行性与创新性。此外,鼓励学生进行反思性评价,填写“活动反思表”,总结自己在阅读、思考、表达环节的收获与不足,促进自我提升。
三、实践案例与反思
以冀教版八年级下册“Environment”单元为例,实施“读思达”主题式活动:阅读环节,学生阅读教材中“Pollution in Our City”文本,完成“环境污染类型”思维导图;思考环节,小组讨论“造成本地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提出 3 条具体的治理建议;表达环节,制作“SaveOur Planet”手抄报并进行班级展示。活动后,学生反馈“通过讨论,我对环境污染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学会了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观察到学生的思维从“知道污染现象”转向“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实现了深度学习的目标。
在实践中也需注意:一是活动设计要贴合学生实际,避免难度过高或过低;二是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与表达时间,避免活动流于形式;三是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引导,当学生思考陷入困境时,教师需及时提供启发式问题。
四、结语
“读思达”视域下的初中英语主题式活动,以冀教版教材主题为载体,通过“阅读积累—思考深化—表达外化”的路径,将语言学习与思维发展有机融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准确把握“读思达”与深度学习的内涵关联,精心设计活动与评价体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真正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提升初中英语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余文森. 读思达: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教学模式[J]. 课程·教材·教法,2020,40(06):10-16.
[2]王蔷. 核心素养导向的英语学科育人价值实现路径[J]. 课程·教材·教法,2019,39(03):74-80.
[3]杨蕾,苏伟,刘伟.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链设计研究[J].美眉(教研与美育), 2022(7):0037-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