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明根基研究

作者

杨嘉琦

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省昆明市 650500

一、连续性为共同体提供文化根基

中国地域辽阔,其经迁徙、融合、凝聚成为自然地理单元,后经多次动荡改组,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①。”通过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得以证实,中国拥有着长达百万年的人类历史、一万年的文化历史和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解答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追问,滋养着全体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中华民族始终坚持不断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这种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历史上,隋唐重建大一统,元朝在区域性政权基础上再次统一,此后中华文明未现全局性大分裂,这种超稳定政治体制模式在世界文明史上独一无二②。它以一种“大一统”式的政治秩序和文化心理为基础,通过对社会各阶层利益关系的协调而使整个民族得以凝聚与团结。同时,中华文明历史连续性通过文化积淀,为共同体建设提供根基。

二、创新性为共同体建设提供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详细阐述了 15 个关于中华卓越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观念,其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被认为是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华的传统美德和其他建立在珍贵与独特基础上的精神文明,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也构成了文化自信的基础③。“创新性”是中华文明发展的内生动力。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关键在于不断适应时代要求和现实需要,进行自我更新。从中华文明积淀中汲取人文精神、道德价值、历史智慧等精华养分,延续中华文脉、传承中华文化基因④,为中华卓越的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意义和现代化的展现方式。

直至现代,中国传统节日已成为促进文化交流和旅游交流的重要载体,吸引了国内外游客参与庆祝活动,增强了其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打破文化壁垒,促进民族间的和谐共处,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文化交流,各民族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推动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三、统一性为共同体建设提供合力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⑤。”

中国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不断创新机制凝聚各民族,如从羁廉制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而明确了一个观点:国土必须完整、国家不可混乱、民族不能解散、文明必须持续,塑造了各民族对于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无论何时,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基础。统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促进了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现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提供了坚实基础,通过实行科学合理的政治制度,能够有效稳定国家的政治环境,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合力。

四、包容性为共同体建设提供广阔视野

历史上,中华民族是多元融合的典范。春秋时期华夏族与各族交流、汉代丝绸之路、隋唐大运河、宋元农牧文化交融,及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均推动了民族融合。敦煌莫高窟见证东西方文化交融,四大发明推动世界交流,体现中华文明开放性。

中华民族独特的包容性深刻影响了其发展的历史方向以及各宗教信仰的和谐共存环境。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因子既没有排他性的特征,也没有基于体质差异的西方种族主义观念,在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逻辑上的不同,都展现出了与西方文明截然不同的包容性⑥。在审视中华文明海外传播及其与各文明对话的历程中,便可发现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自觉以及对外来文化博大宽宏的气度⑦。而这能够促进世界各国的相互了解和合作,推动国际社会的和平稳定和繁荣发展,进一步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广阔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五、和平性为共同体建设提供崇高价值追求

和平是共同体建设的崇高追求,需通过保护传统文化、培育和平教育,为共同体建设提供思想支撑。中国推崇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看做是中华文明和平性的一个代表性创新,不仅在理念上超越了西方所谓的“文明冲突论、优越论”等文明价值,还在实践中改变了西方奉行的“霸权主义"“弱肉强食”,推动构建了合作共赢的人类文明新形态⑧。这一特质基本上确立了中国始终作为世界和平的推动者、全球进步的贡献者以及国际秩序的捍卫者的角色⑨。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都是与国家命运和中华民族的未来息息相关的重大人心工程,不仅关乎国内民族团结和发展,也与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发展息息相关,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和机遇。中华文明所蕴含的和平性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崇高的价值追求,并在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贡献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一价值追求不仅是中国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国为构建和平、稳定、繁荣的世界秩序所作的积极努力。

结语: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文明基础和精神支撑:其连续性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经验;其创新性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始终保持着革故鼎新的精神,不断进行文化创新和科技进步,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其统一性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合力,在中华民族追求统一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认同中得到了体现,加强了各民族间的联系和合作,共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其包容性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多元文化的融合,使各民族能够和平共处,共同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其和平性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崇高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该会上强调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2023-06-03(1).

[2] 杨须爱.试析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0(04).

[3] 王学斌,段妍,赵懿,等.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笔谈)[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5(01).

[4]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19 年 9 月 27 日)》,[N].人民日报,2019-09-28.

[5] 严庆,平维彬.“大一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5)

[6]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0-19.

[7] 郝亚明. 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0(04).

注释

①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该会上强调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2023-06-03(1).

② 郝亚明. 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 [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0(04).

③ 王学斌,段妍,赵懿,等.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笔谈)[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24,45(01):12-30.

④ 杨颖:牢牢把握五个突出特性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光明日报,2023-07-17(6).

⑤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19 年 9 月 27 日)》,[N].人民日报,2019-09-28.

⑥ 王浩宇,罗卓. 和合共生:中华文明统一性和包容性的价值表征[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43 (11).

⑦ 臧峰宇.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底蕴及其世界历史意义[J].哲学研究,2023(1):5-12

⑧ 郝亚明. 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 [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0 (04)

⑨ 郝亚明. 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 [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0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