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工匠精神融入中职语文写作教学的实践

作者

任明

齐齐哈尔技师学院(中国一重技师学院)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 161000

在产业结构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已从单纯的技能传授转向综合素质与职业精神的双重塑造。工匠精神作为职业教育核心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与中职语文写作教学中对学生观察力、表达力、思维力的培养目标高度契合。将工匠精神融入写作教学,不仅能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更能通过文字创作深化其对职业本质的理解,为其未来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

一、中职语文写作教学工匠精神的价值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专注细致、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强调在职业活动中对技艺的极致追求和对工作的敬业态度。中职语文写作教学中工匠精神的价值体现在“道德引领(塑造职业态度与价值观)、能力提升”三个方面:

(一)道德引领

工匠精神强调“尽最大责任对待每个细节”,在写作教学中体现为对字词、标点、格式的精准把控。例如,教师通过默写、病句修改、公文格式规范训练等任务,要求学生“零差错”完成,培养“文字即职业形象”的意识。这种训练延伸至职业场景后,学生能自觉将严谨态度带入工作。

(二)能力提升

工匠精神要求“语言得体性”,在写作教学中体现为对用词准确性、句式逻辑性、表达简洁性的极致追求。教师通过分层任务设计,针对基础薄弱学生提供“词汇库 +i 模板”,针对能力较强学生要求“细节化表达 + 职业规划”,逐步消除“大概”“可能”等模糊用语,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三)创新激发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创新灵魂”,在写作教学中体现为打破常规表达。教师通过头脑风暴、跨文体改写、反常规命题等活动,激发学生突破线性思维。例如,将“科技改变生活”主题改写为诗歌,或用新闻报道形式重构童话故事,迫使学生从多角度重构文本,培养“用新形式表达旧内容”的创造力。

二、工匠精神融入中职语文写作教学的实践路径

工匠精神融入中职语文写作教学,可从主题选择、素材收集、写作训练、评价反馈四个环节切入:

(一)主题选择:紧扣工匠精神内核,贴近学生实际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专注、坚持、精益求精、创新突破,其本质是对细节的执着与对价值的坚守。写作主题选择需紧扣这一内核,同时贴近学生实际生活,避免空泛说教: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色,选择与其未来职业紧密相关的写作主题,并结合与主题相关的典型案例,分析,提炼出案例中体现的工匠精神元素,如专注、精益求精、持续改进等:如对于机电专业的写作中,教师可以选择“数控机床操作员的匠心”为主题,要求学生描述操作员如何通过长期实践,掌握高精度的机床操作技巧;强调在操作过程中,操作员如何保持高度的专注力,确保每一个零件的精度;探讨操作员如何通过不断学习新技术、新方法,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等。

(二)素材收集:多渠道积累,强化真实体验

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是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家人的相处、朋友的聚会、雨后树叶上的水珠、夜晚的星空等,都能激发写作灵感。通过细腻的描写,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画面感。在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写作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多渠道积累素材,通过真实体验来体现写作人物的独特性:

如可以走访老城区手工作坊,记录老工匠的“绝活”,如手工榫卯的精细结构、苏绣艺人的针法细节(“她们手中的银针上下翻飞,丝线在绸缎上穿梭,仿佛在编织时光”,或关注 3D 打印工作室、智能工厂,对比传统工艺与科技融合的案例(如 3D 打印复刻文物、激光雕刻辅助木雕),体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并可以鼓励学生参加陶艺课、木工坊,亲身体验拉坯、榫卯拼接的难度,理解“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匠人哲学,或跟踪一个工匠项目(如修复古建筑),记录从检测、设计到施工的全过程,积累细节素材,强化学生的真实体验。

(三)强化训练:分层推进,强化技能应用

中职语文课堂写作训练需通过三稿修改法,初稿搭框架、二稿添细节、三稿润语言,培养学生精益意识,强化写作技能应用:

初稿阶段,教师引导可以通过范文分析,帮助学生明确议论文、记叙文等文体的框架要求(如“总分总”“起承转合”),学生需要撰写提纲并完成初稿,重点检查逻辑是否清晰、论点是否明确,教师强调“框架即蓝图”,引导学生像工匠一样规划作品,避免“差不多”心态。

二稿阶段,教师提供细节描写方法(如五感法、案例引用),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增强内容说服力。学生需补充数据、案例或场景描写,使文章更具感染力。通过细节打磨,传递“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严谨态度,例如修改一处用词不当可能导致整句表意偏差。

三稿阶段,教师分析经典文本的语言特色(如鲁迅的凝练、朱自清的细腻),组织“语言优化工作坊”,学生需替换冗余词汇、调整句式结构、运用修辞手法。教师强调“字斟句酌”,如推敲一个动词的选择如何影响情感传递,培养学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精益意识。

(四)评价反馈:多元激励,促进持续成长

多元激励的写作评价反馈,涵盖情感、词汇、细节、独特见解、付出、风格及总体进步等多方面,旨在通过正面反馈与建设性建议,激发学生潜能,培养习惯,促进持续成长:

教师可以记录学生在素材收集、写作训练中的表现,如访谈记录的深度、修改稿的进步幅度,并制定评分标准,包括主题契合度、细节描写、语言质量、结构逻辑等。并可以使用“成长型评语”,如“你在描写工匠打磨零件时,加入了‘阳光在金属面反射出彩虹’的细节,让匠心变得可感可触,非常精彩!如果能在结尾处联系自身职业规划,主题会更深刻”。此外,教师还需针对共性问题开展专项训练。如发现学生普遍存在“主题空洞”问题,可设计“一句话主题提炼练习”:给定素材,要求用 15 字以内概括匠心内涵,并定期组织“写作工作坊”,邀请企业工匠或语文教育专家参与指导,实现“职业场景”与“写作教学”的深度融合。

三、结束语

中职语文写作教学作为职业教育的基础环节,承担着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思维逻辑及职业素养的复合功能。工匠精神融入写作教学,需要聚焦职业场景与精神内核选择写作主题选择,需要整合多维度资源,培养学生素材收集能力,需要通过分层任务与过程指导来强化写作训练,最后还需要多元化标准与动态调整来强化评价的实践导向,旨在构建“写作+职业”融合模式,突破传统语文写作教学脱离职业场景的局限,形成“以写促职、以职悟写”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王亚其.秉持工匠精神、提升中目学生写作能力[J].作文成功之路(上旬),2022(8):47-49.

[2]孙文娟,曾香妮.精益求精注重细节——工匠精神与语文教学的融合[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8,7(5):34-35.

[3]黄淑芬.浅谈工匠精神引领的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新思路[J].学周刊,2019(11):29.

作者信息:任明,女(1986.6.5),汉族,黑龙江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语文、汉语言文学、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