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视角下学前儿童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策略与路径研究
朱涛
四川省中江县辑庆镇中心学校 四川中江 618100
引言
儿童的早期阶段被普遍看作是行为习惯得以形成的一个关键时期,其生活习惯的建立过程不仅会对当下的生活适应能力产生影响,更会深远地对其未来的社会性发展以及人格方面的特质加以塑造。所谓良好的生活习惯,就拿规律作息、自主进食、个人卫生的维护、还有物品整理这些方面来说吧,它们都被看作是学前儿童去实现生活自理、去增强自我效能感以及去融入到集体生活当中所必须具备的重要前提条件。
一、当前家园共育在学前儿童习惯养成中的现实困境与成因剖析
(一)家园教育理念的差异与价值冲突
尽管家园共育的这一理念已经被人们所广泛倡导,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家庭与幼儿园双方在教育价值观这个层面之上,常常会存在着显著的分歧状况。有一部分家长秉持着“学业优先”又或是“快乐成长”的这种单一取向,从而忽视了生活习惯所具备的基础性作用,他们认为“孩子还小,长大以后自然就会了”,或是把习惯的养成这件事给看作是琐碎的事务,进而缺乏一种系统性的培养意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家长会把过度的关注点放在儿童的知识学习与才艺培养这些方面,并将生活习惯的培养给当作是一个次要的目标,甚至会因为时间紧张而去进行包办代替,如此一来便剥夺掉了儿童去进行实践的机会。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幼儿园方面出于对集体管理与安全方面的考量,往往会去强调规则在统一性以及行为在规范性方面的要求,这样一来就有可能会忽视掉儿童的个体差异以及其家庭所具有的文化背景。
(二)家园沟通机制当中所呈现出的形式化与信息不对称问题
在当前的家园沟通实践当中,其大多是去依赖于像是家长会、家园联系册,又或是微信群之类的渠道来进行的,但是普遍存在着形式化、单向化以及浅层化方面的问题。就拿家长会来说吧,它往往会是以园方进行汇报作为主要形式,家长的参与度因此较低,难以就具体的教育问题去展开一场深度的对话。家园联系册大多是被拿来记录儿童在园期间的表现情况的,但是其所记录的内容又显得过于简略,缺乏对行为背后原因所做的分析,以及可以提供给家庭的指导性建议。微信群虽然让沟通的效率得以提高,但是信息碎片化方面的现象却十分严重,一些重要的教育信息很容易就被海量信息给淹没掉,与此同时,它还容易演变为一种“任务通知群”或是“晒娃群”的形态,从而出现了偏离教育主题的情况。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沟通所涉及到的内容大多是集中在儿童的健康状况、活动安排等这些事务性信息上面,而比较少地去涉及到像是习惯养成的具体策略、进展的评估以及协同调整等方面的内容。
二、在家园共育的背景下优化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策略(一)去构建一个基于共识的协同育人目标体系
要想去实现家园共育,其前提就在于要去建立起一个共同的教育目标体系。一方面,幼儿园方面应当主动去发挥出其专业的引领作用,通过借助像是专题讲座、家长工作坊等这样的形式,来向家长系统地加以阐释生活习惯对于儿童长远发展所具有的价值,帮助家长们能够去超越“生活琐事”这一认知局限,进而去理解到习惯养成与认知、情感以及社会性发展这些方面所存在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园所就可以和家长去共同制定出一部《学前儿童习惯养成目标指南》,并在其中去明确出各个年龄阶段在自理、卫生、时间管理以及物品管理等不同方面所应达到的具体行为标准与需要着重去培养的重点。这部指南应当要去体现出其灵活性与包容性方面的特质,也就是要去尊重不同家庭所具有的文化习俗与生活节奏,去避免提出绝对化的要求。就拿作息的安排来说吧,可以去设定一个所谓的“核心时段一致性”原则,它的意思就是来确保儿童能够在一些关键的活动上(像是早餐呀、午睡,又或是晚间准备之类的环节)能够去保持住一种基本的规律性,而不是去强制性地统一所有的具体时间点。通过借助共同去制定目标这样一个过程,家庭与幼儿园就能够从原先“各自为政”的状态转向“同频共振”的协作模式,如此一来便为后续需要展开的协同实践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二)去创新一种双向互动的沟通与反馈机制
在形式这个层面上,应当去建立起来一种多元化、分层化的沟通渠道体系。除了常规的家长会之外,可以去增设“习惯养成主题沙龙”,邀请家长们来围绕具体问题(就拿像是挑食、拖延,又或是物品杂乱之类的情况来说吧)去分享经验、探讨对策,如此一来便能够促进家长间的互助学习。通过借助数字化平台去开发出“习惯成长档案”小程序,拿来记录儿童在园所与家庭当中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行为,让它能够支持图文、视频这些形式的上传动作,与此同时,还要去设置一个教师与家长的互动评论区,以此来实现动态化的追踪与即时性的反馈效果。
结论
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它一方面不仅仅是对于外在行为的一种规范动作,另一方面它更是一种对于儿童所具备的自主性、责任感与社会适应能力这些内在特质的体现。通过借助深化家园合作的机制,并去创新协同的路径,把习惯的养成融入到儿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去,才能够真正地去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这种转化过程,从而为儿童的终身发展去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亚雯.家园共育背景下学前儿童品德养成教育问题和对策研究[A]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第二届全国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七)[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2023:3.
[2]王晴语,赵静卉,高媛.学前儿童卫生与生活习惯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14):48-51.
[3]彭妹.家园共育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4]高铭泽.家园共育视角下幼儿德育生活化研究[D].鞍山师范学院,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