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挖掘凉山本土资源,提高思政课育人功能的研究

作者

吕敏

西昌市俊波学校 615000

引言:

思政课要真正“入脑入心”,就必须回应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对于凉山地区广大学生而言,彝族文化、红色传统与民族团结的真实故事,不仅是成长记忆的组成部分,更是价值观养成的重要源泉。当前部分学校思政课内容普遍存在“空对空”“远离生活”等问题,导致课堂吸引力不强、教育实效欠佳。而凉山丰富多样的本土资源则为打破这一困境提供了极具潜力的突破口。通过挖掘本土资源、激活育人元素,将其系统融入思政课程设计之中,有助于构建贴近学生实际、富有文化温度的教学体系,从而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一、凉山本土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1.1 红色资源的信仰培育功能

凉山是西南地区重要的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红色历史资源。例如冕宁县的“彝海结盟”事件,展现了红军长征时期刘伯承与彝族头人小叶丹结为兄弟的感人事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推进民族团结的政治智慧和历史担当。又如甘洛县、越西县等地的红军纪念地,都在讲述着共产党人为理想信仰不畏艰难、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将这些资源引入思政课堂,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更能够通过故事化、场景化、情感化的表达方式,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与信仰认同感,使思政课真正“有声有色”“入情入理”。

1.2 民族文化的认同引导功能

凉山作为彝族文化的核心地区,其传统文化资源极具民族特色与教育潜力。彝族火把节传承着英雄崇拜和族群认同,传统服饰、语言文字、婚丧礼仪等,蕴含着尊重生命、敬老孝亲、团结互助等核心价值观。通过将这些文化资源巧妙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例如在讲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分析彝族节庆的文化内涵,在探讨“道德修养”时引入孝道故事,不仅能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还能激发他们认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意识,促进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意识的内化生成。

二、凉山本土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探索

2.1 课程内容的本土化设计

思政课程应积极构建与本土文化资源对接的知识体系和内容框架。例如,在讲授“理想信念”主题时,可设置“红军精神与信仰的力量”专题,通过冕宁红色旧址的史料、口述历史等引导学生思考新时代青年的理想追求;在“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模块中,结合彝海结盟、彝汉交往史等案例,开展小组研讨与情景剧表演。通过本土化教学资源的引入,使思政课内容贴近学生认知起点,增强课堂的现实感和情感共鸣。同时,也应鼓励师生共同参与凉山历史人物、民族故事的挖掘与整理,形成“从身边学思政、从生活悟哲理”的教学格局。

2.2 教学方式的情境化转变

传统思政课多以讲授为主,容易陷入理论灌输。应积极转向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依托凉山丰富的资源优势,构建沉浸式、探究式教学场景。例如组织“寻访红色足迹”活动,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冕宁彝海、会理会议旧址等,撰写研学日记、录制红色微视频;或引导学生通过民族传统节日如火把节开展主题班会、文化创意设计,体验民族精神的魅力。这种“动起来”的教学方式,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情感与思维参与,使其在亲身体验中感悟理想信念和民族团结的深刻内涵,实现“情理交融、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

三、提升本土资源育人功能的保障机制

3.1 教师队伍的本土化培训

教师是本土资源转化的关键环节,应通过系统化培训提升其文化识别力与课程重构能力。一方面,应建立地方教育部门、高校、文化研究机构的协作机制,定期组织教师参与彝族文化、地方史志、红色资源的田野调查与学术研修,使教师具备精准选材、讲述地方故事的能力。另一方面,要鼓励教师开展校本课程开发,将本土资源融入课题研究、教学竞赛与公开课展示中,实现从“教教材”向“用资源”转变,打造一批熟悉地方文化、具备思政素养的“双专型”教师队伍。

3.2 课程体系的协同化建构

提升本土资源的育人功能,还需构建系统化、层级化的课程体系。一是推动“国家课程 + 地方课程 + 校本课程”的三维融合,将凉山本土资源按主题系统编入地方德育教材或专题课程,如“民族精神与彝区故事”“凉山红色印记”等,实现从小学到高中阶段的递进式教学设计。二是倡导“思政 ⋅+ 语文 + 美术 + 音乐”等学科协同教学,如以彝族民歌、图腾纹样、英雄史诗为载体,在不同学科中协同传递价值观念。三是完善课程评价机制,通过学生综合展示、社会实践成果、地方文化知识测试等方式,激励学生深入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再创造,真正使本土资源转化为学生思想成长的源头活水。

总结:凉山本土资源不仅是地方文化的结晶,更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将其系统挖掘并有机融入思政课堂,既能强化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知与认同,又能以真实、鲜活、可感的形式激发其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思政课因此也从抽象说理转向具象叙事,从宏大叙事转向生活体验,真正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理想。未来,要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健全课程机制,提升教师能力,促进校地资源共建共享,推动本土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持续焕发时代光彩,使思政课真正成为铸魂育人的坚实阵地。

参考文献

[1]许丽珠,王彩琴. 短视频赋能艺术院校思政课育人功能的实践路径研究 [J].文教资料, 2025, (11): 93-95+99 .

[2]任姗.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思政课作业设计提质研究[D]. 贵州师范大学,2025.

[3]刘奇征. 高校校史的育人功能及其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实现方式研究 [J].河南工学院学报, 2024, 32 (05): 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