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融合活动对大班幼儿合作能力影响的实践研究
蔡飞燕
东阳市南市中心幼儿园大联园区 322100
一、 引言
音乐,作为一种超越语言的全人类共通艺术,在学前教育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不仅能陶冶情操、发展审美,更具有强大的社会整合功能。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这里的“人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就包含了社会性人格的塑造。音乐活动,特别是需要集体参与的音乐活动,如合唱、合奏、集体舞、音乐游戏等,本质上就是一种社会合作行为。它要求参与者们在时间、空间、节奏、音高和情感上保持高度的一致与协调,为实现共同的艺术目标而倾听、配合、妥协与支持。
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提出“音乐融合活动”的概念。它并非简单的音乐教学,而是指以培养合作能力为核心目标,将多种音乐元素(节奏、律动、歌唱、器乐演奏、欣赏)与游戏、故事、表演等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有机融合,设计出的具有明确合作任务导向的系列化活动。本研究旨在通过实践,验证此类音乐融合活动能否有效促进大班幼儿合作能力的发展,并探索其内在机制与实践策略。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一个大班幼儿为研究对象,共计 30 人,其中男孩 16 人,女孩 14 人,年龄范围在 5-6 岁之间。该班幼儿此前接触过常规的音乐教学活动,但未系统开展过以合作为导向的音乐融合活动。
(二)研究时间
研究周期为 2025 年 2 月至 2025 年 6 月,共计四个月。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遵循“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循环模式。同时,辅以观察法、作品分析法(如幼儿合作的音乐作品录像)和访谈法(与配班教师进行深度访谈)。
1. 前测:
在活动开始前,使用自编的《幼儿合作行为观察量表》对 30 名幼儿进行为期一周的自然观察。该量表从四个维度进行评估:
合作意识: 是否主动发起或接受合作邀请。
分工与配合: 在游戏中能否进行角色、任务分工,并相互配合
共享资源: 能否友好地共享乐器、道具等材料。
解决冲突: 在合作中出现矛盾时,能否尝试用语言协商、寻求帮助等方式解决。
每个维度采用 3 点计分( 1= 很少表现, 2= 有时表现,3=经常表现)。前测结果显示,该班幼儿合作能力总分平均值为 7.5 分(满分 12 分),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尤其在“解决冲突”维度上得分最低。
2. 活动实施(行动):
在四个月内,每周开展 2 次专门设计的音乐融合活动,每次约 30 分钟。活动设计遵循由易到难、由肢体合作到情感共鸣的原则。示例如下:
活动一:节奏传递游戏。 幼儿围坐一圈,教师创编一个四拍节奏型,要求幼儿依次传递,必须专注倾听前后同伴的节奏,保持整体节奏的连贯与稳定。此活动重点培养倾听与配合。
活动二:双人律动“照镜子”。 两两一组,一人做动作,另一人如同镜子般即时模仿,然后角色互换。要求动作放缓,关注同伴,体验非语言交流与同步合作的乐趣。
活动三:小组乐器合奏《大雨小雨》。 4-5 人一组,共同选择打击乐器(如沙锤、铃鼓、响板)来表现大雨和小雨的不同音色和节奏。小组需自行讨论分配角色和演奏顺序,共同创造出和谐的效果。此活动综合考验分工、配合与资源共享能力。
活动四:音乐情景剧《森林音乐会》。 以经典音乐故事(如《彼得与狼》)为蓝本,分组扮演不同角色,用乐器、动作和简单台词共同演绎一个完整的故事。这是最高层次的合作,需要深度协商、角色分配、情节共创和整体协调。
3. 后测与数据收集:
活动结束后,再次使用《幼儿合作行为观察量表》对全体幼儿进行为期一周的后测。同时,收集整个过程中的活动录像、教师观察记录及反思日记,并对两名配班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她们观察到的幼儿在日常活动中合作行为的变化。
(四)数据分析
将前后测的数据录入 SPSS 软件,进行配对样本 T 检验,以检验幼儿合作能力在活动前后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时对质性资料(观察记录、访谈内容)进行编码和归类分析,用于辅助解释量化结果。
三、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量化结果:合作能力总分显著提升
配对样本 T 检验结果显示,经过四个月的音乐融合活动,30 名幼儿在《幼儿合作行为观察量表》上的总分由前测的( 7.5±1.8. )分提升至后测的( 10.2±1.5 )分,差异达到了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 Δt=-8.73,p<0.001)c 。这表明音乐融合活动对提升大班幼儿的整体合作能力具有显著效果。
(二)各维度具体表现:
1. 合作意识: 幼儿从最初的被动等待,转变为能主动邀请同伴:“我们一起敲这个鼓吧?”“你来当大树,好吗?”音乐活动提供的愉快氛围降低了发起合作的心理门槛。
2. 分工与配合: 在小组合奏和情景剧中,幼儿逐渐学会了协商(“你敲得快,你来表现大雨”)、分配任务(“你第一段,我第二段”)和互相提醒(“等一下,还没轮到我们组”)。音乐的节奏和结构为他们的分工提供了天然的时间框架。
3. 共享资源: 对乐器和道具的争抢行为明显减少。幼儿开始理解“轮流演奏”是达成美妙音乐的必要条件,出现了“我给你试试我的铃铛”等分享行为。
4. 解决冲突: 虽然此维度进步相对缓慢,但仍可见积极变化。当因角色分配产生争执时,部分幼儿能提出“石头剪刀布”或“轮流当”的解决方案,而非直接哭闹或攻击。
(三)质性资料分析:
教师的观察记录和访谈内容进一步印证了量化结果。教师 A 提到:“最明显的变化发生在平时区角活动里,比如在建构区,他们会像在乐队里一样,商量着谁搭地基,谁搭围墙,合作搭建的作品明显更复杂、更完整了。”教师 B 反馈:“音乐活动给了他们一个共同的、有趣的目标,为了唱好一首歌、跳好一支舞,他们‘必须’合作,这种内在动机比老师外在的要求有效得多。”
四、 结论
本研究通过教育实践表明,系统地开展音乐融合活动能够有效地促进大班幼儿合作能力的发展。它在提升幼儿合作意识、丰富合作策略、提高解决冲突能力等方面均有显著效果。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社会属性,为幼儿社会性发展提供了一个充满美感与欢乐的有效载体。将音乐活动深度融入幼儿社会教育,值得在幼儿园一线教学中广泛推广和进一步探索。
五、 参考文献
[1]张蕾.利用民间游戏培养大班幼儿合作能力的实践策略研究[J].名汇,2023(14).010.
[2]完玛吉.户外建构游戏中培养大班幼儿合作能力的行动研究[J].知识文库, 2024(5).
[3]叶章丽.浅谈大班体育活动促进幼儿合作的策略[J].幼儿教育科学,2023, 5(2):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