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互联网+”视域下大学思政教育模式的新思考

作者

陈大富

张家界学院 湖南省张家界市 427000

互联网环境下,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并且互联网也带给思政教育更高的要求与新的挑战,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中坚力量,高校思政教师为应对挑战,要结合互联网时代特征和学校实际情况革新授课方式与内容,应了解大学生思政教育现存的现实困境,结合现实困境实施针对性措施,以此来辅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一、互联网技术对思政教育的意义

互联网技术改变了大学生和思政教育工作,赋予了新的特点,基于互联网技术改善思政教育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一,丰富思政教育资源,传统思政教学一般以线下教育为主,教育资源局限于教材内容。而应用互联网技术,思政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搜索需要的教育资源与信息,以便更好地选择性应用;其二,丰富思政教育模式,互联网环境下,人们可以挣脱地域的限制直接交流,增加了交流的便捷性。新媒体平台和社交媒体平台可以帮助教师与学生挣脱时空限制,为师生创造了探讨沟通的机会,能够共享资源和互联、互通信息,从而确保思政教育的效果;其三,增加了思政教育的传播力度,网络拥有受众广和传播速度快的优势,学校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增思政教育内容的传播受众,且该种方式也符合学生的喜好,丰富多样的思政教育活动提高了教育的活动性。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学生能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接受,从显性升华为隐性,从而显著优化授课成效。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的创新路径

(一)构建多元化的思政教学平台

高校应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构建多元化的思政教学平台,如在线课堂、互动论坛、虚拟社区等。突破时空界限的传统课堂模式,此类平台赋予师生更加灵活与高效的互动途径,借助多媒体工具,在线课堂得以呈现多样化内容,将理论知识与时事热点巧妙融合,从而显著提升学生的兴趣与专注力,虚拟社区与互动论坛构筑了一个让学生畅所欲言、积极参与的交流空间,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度,在主题讨论与案例分析等环节中,学生得以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批判性思维锻炼,从而不断深化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教学平台的多样性还体现在内容资源的丰富性上。高校可以引入优秀的网络课程资源、邀请知名专家在线讲座,并结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开发定制化学习内容。这种平台化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加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还能实现教育资源的高效配置与共享。通过不断优化平台功能和教学内容,高校思政教育可以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兴趣点,从而提升教育效果。

(二)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个性化教育

大数据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为实现个性化育人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对学生思想状况、兴趣爱好、学习行为等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教育者可以更加精准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需求。基于此,高校可以建立大数据分析机制,将学生群体划分为不同的特征群组,从而实施针对性的教育策略。例如,对于思政理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加详细的课程指导;而对于理论掌握较好的学生,可以引入更高阶的思维训练和实践活动。在推行个性化教育过程中,对教学内容与呈现方式作出灵活变动至关重要,依据数据分析所得,教师需精心构造各式层次分明、旨在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作业与挑战,通过数据手段监控学习进程中存在的不稳固部分,并适时提供相应的回应与辅导,显著增强教育工作的精确度和实效性,在评价机制建设过程中,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显著促进了其不断完善。量化学生在线学习时长、参与度与讨论活跃度,能全面公正评估学习成效,进而为优化教学模式提供有力反馈。

(三)融入网络文化,加强价值引领

网络文化在当代大学生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融入网络文化是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重要路径。高校需要主动借助网络文化传播的特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例如,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贴近学生生活的思政内容,可以以趣味化的形式增强教育吸引力。与此开设直播课程结合时下热点话题,不仅能满足学生即时互动的需求,还可以通过专家讲解和案例分析,深化学生对重大理论和社会问题的认知。在强化价值导向的过程中,必须高度关注网络文化的品质与传播的广度与深度,在网络热点的思想舆论场域,教育者需密切关注并迅速介入,对热点事件所蕴含的社会意涵与伦理价值进行深度剖析,进而对学生塑造正确的思想认知和价值导向,网络文化内容的创作,诸如策划线上活动、撰写评论文章、制作主题短片等,旨在组织学生参与,进而实现教育目标与学生兴趣的有机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强化其主体意识,实现价值观的隐秘传递。

(四)构建线下与线上结合的教育体系

“互联网 +, 背景下,线上教育的普及虽然提升了高校思政教育的覆盖面,但要实现高质量育人目标,还需构建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教育体系,以实现二者优势互补。线上教育擅长提供灵活的学习方式和多样化的资源,而线下教育更能在实践中实现思想的内化与价值的践行。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两种形式的特点,探索深度融合的教育路径。例如,在网络课堂结束后组织线下专题讨论会,学生可以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并将线上学习成果应用于现实情境中。实践活动的线下实施,对于强化线上教学内容起到了关键作用,在高等学府里,高校依据时事焦点与地域特色精心打造社会调研、志愿服务及公益活动等实践平台,引导学子们在亲身体验中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投身于社区服务活动,学生得以直观感受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进而强化对理论知识的认可与担当。在线教育内容的预习与线下实践活动相辅相成,构建起一个完整的闭环教育模式,不仅显著增强教学成效,而且全面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责任感,进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进程。

结束语

互联网 + 时代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发展机遇,也对传统模式提出了挑战。高校应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探索多元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教育模式,加强教育者的数字化能力,优化线上线下教学融合,提升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通过创新实践,高校思政教育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具有坚定信念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林晓锦. 互联网 + 视域下现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模式新论——评《新时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化学试剂,2020,42(03):342.

[2]秦嘉悦. 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思政教育模式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35):118-119.

[3]赵盼盼. “互联网 +, 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模式改革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09):207-208.

[4]陈艾芳. 新媒体融合下创新大学生思政教育模式——评《互联网 + 视域下思政课教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9,(03):113.

[5]张丽.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模式研究[J].山西青年,2018,(2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