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深度学习导向下高中生物学与科学史的融合教学

作者

彭国强

溧阳市光华高级中学 江苏常州 213300

引 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更高要求,高中生物教学在高三复习阶段亟须实现由“机械记忆”向“深度理解”的转型。科学史作为生物学发展的源泉和背景,承载着知识生成与科学探究的逻辑,其融入课堂不仅能丰富教材内容,更能帮助学生在追溯知识形成脉络的过程中,理解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深度学习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整体把握与迁移应用,科学史的引入与此契合,为高三生物复习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与路径。本文尝试以深度学习为导向,探讨科学史与高中生物复习教学的融合模式,力求构建一种既符合课程标准又面向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框架。

一、深度学习与科学史融合的理论基础

1.1 深度学习理念及其教育学价值

深度学习强调对知识的整体建构与思维方式的重组,超越了对事实的简单记忆与机械操作。在教育情境中,它关注学生对概念的深刻理解与灵活迁移,要求学习者能够在新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并解决复杂问题。其核心在于引导学生由浅层的知识记忆进入深层的意义建构,使他们能够通过反思与探究理解知识背后的逻辑关系。对于高中生物学习而言,深度学习提供了一个培养批判性思维、整合性理解和创新性探究的有效路径,帮助学生在复习阶段不再停留于知识点的孤立掌握,而是形成系统化的认知框架与能力体系[1]。

1.2 科学史在学科教学中的独特功能

科学史作为学科知识发展的历史载体,能够揭示科学发现与理论建构背后的逻辑过程。通过追溯经典实验和重要理论的形成,学生能够理解科学知识的演进脉络,认识科学探究的不确定性与创造性。在高中生物复习中引入科学史,不仅能够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思考知识的来源,还能帮助他们理解科学问题的提出方式与解决思路。这种理解有助于学生在面对复杂考查时进行迁移性思维,突破单一答案的束缚,从而提升整体学科素养。科学史的独特功能在于以真实案例赋予抽象知识以情境,为深度学习的实现提供文化和思维层面的支撑。

1.3 高三生物复习的关键能力定位

高三生物复习的核心目标不应仅仅是强化知识的记忆和题目的训练,而是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包括理解与建模能力、科学探究能力以及跨学科整合能力。这些能力不仅关乎应试,更是未来科学学习与思维发展的基石。在深度学习导向下,教师需要通过科学史的融入,帮助学生在复习中形成对于生物概念本质的认识,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并掌握科学推理与证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关键能力的定位决定了复习教学不应局限于知识的机械化梳理,而应转向促进学生学科素养和独立思维的生成,从而实现复习教学的内涵提升。

二、融合教学的理念与设计路径

2.1 核心概念驱动的知识重构

核心概念是学科知识的凝练表达,也是深度学习的重要切入点。在高三生物复习中,以核心概念为驱动进行知识重构,可以避免教学的碎片化和零散化。教师通过选取如遗传、进化、稳态等核心概念,将零散知识点整合进一个整体框架,引导学生在宏观层面理解生物学内在逻辑[2]。科学史的引入能够使这些概念不再是抽象的词汇,而是承载着科学探索过程的知识节点。学生在回顾概念时,同时理解其发展历程与科学意义,这不仅有助于构建整体认知结构,也为他们在应对综合性考查时提供迁移思维的支撑。

2.2 基于科学史案例的教学情境创设

科学史案例能够为课堂提供鲜活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故事化的叙述和探究中实现深度理解。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经典案例,如孟德尔的豌豆实验或巴斯德的生物起源实验,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具有探究意味的历史问题情境。通过再现科学家探索的思路,学生不仅能重温知识点,更能理解科学问题的提出方式与思维方法。这种情境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使他们在模拟科学思考的过程中加深对概念的把握。科学史情境的创设为高三复习注入生动性和探究性,提升了知识复习的深度和广度。

2.3 学科素养导向的目标分层设计

复习教学目标的设定应当符合学科素养的发展逻辑,既要覆盖基础知识的掌握,也要面向高阶能力的生成。通过分层设计,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将复习目标划分为理解层、应用层和创新层。在此过程中,科学史的融入能够为目标的达成提供多维度支持。例如,基础层面以理解科学结论为目标,中间层面通过分析科学史案例掌握探究方法,高阶层面则要求学生在新情境下进行迁移和创新[3]。这种目标分层不仅保证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还通过纵深推进帮助学生实现素养的逐步提升,真正体现深度学习的教育价值。

三、课堂实施的策略与实践探索

3.1 “问题链”引导下的思维历程重构

在课堂实施中,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链引导学生重构科学知识的思维历程。问题链应当具有递进性,从简单的事实回顾逐步过渡到复杂的推理与综合,以推动学生的深层思考。结合科学史案例,比如孟德尔在研究遗传定律的过程中,教师能够设置“为什么会提出这一假说”、“实验如何验证理论”等问题,使学生在回答过程中逐步再现孟德尔的思维逻辑。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还学习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问题链的引导能够有效避免碎片化复习,使学生在逻辑推演与认知重建中实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与迁移应用[3]。

3.2 多元资源整合与学习载体建构

课堂实践的深度离不开多元资源的整合,科学史资料、图像模型、实验演示以及跨学科文本都可以成为学习的载体。教师在复习中应合理利用这些资源,构建多层次的学习通道,使学生在多重感官体验与认知加工中加深理解。例如,在研究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借助科学史原始资料,学生可以接触科学家最初的实验记录和思考;在学习DNA 的分子模型时,通过多媒体模型,他们可以直观感受生物过程的动态演变。这种多元载体的建构,不仅拓展了复习的深度与广度,还能提升学生的信息整合与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复习不再是单一的知识回顾,而成为生动的思维实践。

3.3 探究式互动与学生主体性的激发

深度学习的实现依赖于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因此在课堂实施中应鼓励探究式互动。在学习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科学史案例开展小组讨论与辩论,也可以学生动手模拟再现实验过程,甚至模拟科学家在历史情境中的思考与选择。这种互动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表达与合作能力,更能使他们在争论与反思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探究式互动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摆脱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限。他们在交流中发现问题,在反思中修正思路,在探究中获得新的理解,从而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重提升[4]。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实践,有助于复习教学真正契合深度学习的理念。

四、融合教学的反思与发展方向

4.1 多维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评价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应当突破对分数和结果的单一关注,转向对过程、思维和能力的多维考查。在深度学习导向下,教师可以构建包括知识掌握、探究能力、思维品质和情感态度在内的综合评价体系。科学史的融入为评价提供了丰富的切入点,例如学生在讨论生长素发现的科学史中的表现,可以成为其探究能力与批判性思维的评价依据。通过多维度的评价,教师不仅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能为学生提供及时反馈,促进其在反思中不断提升。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应用,使复习教学更关注能力生成与素养发展,而不仅是结果呈现。

4.2 科学史与生物学复习的适切性反思

在融合教学过程中,尤其是以科学史为主线的教学中,科学史的引入需考虑与复习目标的契合度,避免喧宾夺主或形式化使用。教师应明确科学史的功能定位,使其服务于核心概念理解和关键能力培养,而不是成为单纯的故事化点缀。适切性反思要求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兼顾知识重点与学情实际,确保其能够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科学史的运用若与考试内容和学科主线脱节,则可能分散学生注意力。因此,科学史与复习的结合必须把握度,做到既能丰富课堂内涵,又能紧扣复习目标,使教学在价值引导与现实功效之间保持平衡。

4.3 面向未来课程改革的实践启示

从长远来看,科学史与高中生物深度复习的融合教学不仅具有当下的实践意义,更为未来课程改革提供了启示。新课程改革强调核心素养与学科本质的理解,要求教学超越知识的灌输,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探究能力。科学史的引入为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路径,它能够将抽象知识与真实探究相连接,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对科学的整体感悟。未来的教学改革可以借鉴这种融合模式,推动课堂从结果导向走向过程导向,从知识中心走向素养中心,以实现教育的真正转型。

五、结 语

综上所述,深度学习视域下的科学史与高中生物融合教学,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知识理解深度,还能促进科学思维与学科素养的协同发展。在高三复习这一关键阶段,引入科学史有助于学生形成整体性理解与探究能力,从而突破传统复习的碎片化与机械化倾向。该研究为教学模式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课程改革探索了实践路径。未来应在更广泛的教学情境中进一步深化这一思路,以推动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落实。

参考文献:

[1] 崔汉青;李雪晴;项小燕;陈国芳.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中生物学单元教学以“遗传物质的奥秘”为例[J].中学生物教学,2024(14)

[2] 杜桂方.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生物科学史教育的探讨[J].中学课程资源,2024(04)

[3] 张伟.基于高中生物科学史的教学实践及建议[J].生物学通报,2024(03)

[4] 陈梁兴.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生物科学思维的培养策略[J].学苑教育,20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