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医院管理建设中智慧医保的SWOT分析

作者

童国钦

扬中市人民医院 江苏省镇江市 212200

引言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医疗领域的渗透融合,智慧医保正从理念走向实践,深度重塑医院管理流程与服务体系。其核心在于运用数字化手段,优化医保基金使用效能,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强化医疗行为的精准监管。智慧医保建设不仅是技术应用革新,更涉及医院管理模式、服务体系与制度创新的系统重构。对其发展态势与挑战进行科学研判至关重要。

1 智慧医保的 SWOT 分析框架

优势方面技术赋能效应显著,依托大数据、区块链及人工智能,实现医疗费用精准审核与欺诈智能识别,提升基金管理效率与透明度;同时驱动在线结算、移动支付等创新服务模式,优化患者就医便捷性。劣势层面突出表现为数据孤岛问题,因机构间系统标准与接口不统一,严重阻碍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关键技术成熟度不足,存在模型解释性弱、规则更新滞后、安全漏洞等风险,制约功能落地效果与信任建立。机遇角度国家持续推动互联网医疗及医保信息化战略,配套政策提供强力制度保障;数字技术迭代与医保支付改革深化,为功能完善与模式创新创造广阔空间。挑战维度系统复杂性加剧网络安全威胁,海量敏感数据汇集增加泄露风险;医疗服务模式革新与传统制度适配滞后矛盾显现;区域及机构资源配置差距形成智慧医保深度整合的结构性障碍。

2 当前智慧医保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数据壁垒阻碍协同效能

信息烟囱与孤岛现象普遍存在于医疗系统、医保平台及药品管理等部门。根源在于底层数据编码规则未能有效统一,传输接口技术标准差异显著,跨机构、跨部门的数据共享基础薄弱。这种割裂状态严重制约了医疗行为的全程线上化联动与医保基金的智能化监测能力发挥。数据壁垒导致医疗机构与医保机构之间信息流不畅,患者历史诊疗记录难以高效调取用于费用审核,关键信息需反复人工录入传递,极大降低管理效率,成为智慧医保高效协同的先天性瓶颈。

2.2 智能技术应用深度不足

当前智慧医保平台虽具备基本智能审核功能,但智能化程度多停留于初级阶段。预审规则精细化程度欠缺,难以精准辨识复杂的、具有专业边界的非合理医疗服务行为。智能预警模型欠缺自适应演进能力,规则更新通常依赖后期人工经验调整,滞后于真实临床场景或欺诈手段的变化频率。在医保基金运行监测层面,对宏观费用趋势异常波动的溯源分析与动态推演预测能力较弱。智能引擎在关键业务场景中决策支持效能不足,难以满足复杂业务背景下动态监管的精准施策要求。

2.3 服务体验尚未深度整合

智慧医保衍生出的线上挂号、移动支付、费用查询等功能模块呈现碎片化状态,未能实现全流程一体化整合导向。参保用户操作端口分散在多个 APP 或微信渠道,账号体系相互割裂,登录认证环节频密,操作路径复杂冗长。特别是针对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系统可用性设计存在明显缺失。院内智慧医保终端存在物理分离现象,线上、线下服务渠道整合度不足,导致实际智慧体验在用户端产生割裂感,降低公众对智慧医保改革红利获得感。

3 基于 SWOT 分析的智慧医保优化策略

3.1 打造全域互联互通数据平台

针对数据壁垒问题,需强力推动跨部门协同数据标准化体系建设。首要任务是统一核心业务代码标识,涵盖药品、诊疗项目与医用耗材等,消除基础语义歧义。同步构建规范的技术交互界面与数据安全保障体系,为区域级或省级智慧医保信息共享中枢的搭建铺路。基于此平台推动电子病历、医保结算及药品流通核心业务全链条信息的自动采集与有序汇聚。数据集成共享是智慧医保系统高效运转的基石,平台建设不仅打通信息梗阻,更能支撑医保基金支付的穿透式智能管控决策,从源头上保障医保资源配置科学性。

3.2 构建自适应智能监控体系

克服智能应用深度难题,关键在于强化数据驱动与智能引擎核心技术能力建设。需要深度融合医学知识图谱与多层次机器学习工具,持续优化智能规则引擎,提升医疗费用审核模型精度与场景适应力,尤其关注高风险项目监控机制。建立欺诈行为动态智能捕获模型和医保基金多维度动态评估推演模型,实现对异常医疗费用的预判预警能力拓展。深化智能规则自动演进机制,保障系统策略与业务变动保持同步演进。建设智能监控大脑是平衡医保基金安全与使用效益的科技保障,利用技术实现风险前置化管理。

3.3 创新多元化智慧服务供给

着力解决服务体验割裂痛点,需重构服务供给体系推进渠道深度整合。顶层规划一体化患者服务终端,打通预约挂号、医保移动结算、在线咨询、处方流转与健康管理等核心服务链路,构建统一身份认证体系与人性化交互设计,兼顾适老化与便利性需求。强化线上服务平台与院内物理空间的智能联动,推动服务模式由离散功能点向用户需求驱动的连续性流程转型。服务融合创新直接关联公众满意度提升,是智慧医保体现以人民为中心改革导向的核心载体,更是推广健康管理理念的重要抓手。建立服务评价反馈机制,通过用户行为数据分析持续优化交互流程。重点开发智能导诊、用药提醒等主动服务功能,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关怀的服务升级。探索商业健康保险与基本医保的衔接服务,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服务体系,提升整体服务价值。

3.4 完善协同共治的制度保障

应对各类挑战,亟需构建多维度制度保障框架。核心在于推动立法升级,明确医疗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责任主体与流程规范。建立涵盖医疗机构、技术供应商及医保管理机构在内的多层次协作机制,清晰界定风险应对与持续优化的职责矩阵。持续推动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解决技术能力与医保治理深度融合的落地需求。强化常态化的网络安全攻防演习,构建弹性恢复系统以缓解攻击冲击。制度协同是突破重技术、轻治理困境的关键,为智慧医保系统行稳致远提供长期发展能力。制度配套不仅保障安全,更催化智慧系统内在管理价值的系统实现。建立跨部门联席会议机制,定期评估制度执行效果并动态调整。制定智慧医保建设标准规范体系,确保各地建设质量可控。

结束语

总之,智慧医保依托数字技术重塑医院管理逻辑与服务模式。SWOT分析既展现其提升治理效率与服务创新的潜力,亦揭示存在数据孤岛、智能应用深度不足及服务协同不够等结构性瓶颈,叠加网络安全与制度适配的系统性挑战。未来建设须以平台整合贯通数据壁垒,升级智能风控体系,再造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流程,并强化制度协同。核心在于深化数据要素配置、优化患者体验及推动机制创新,方能释放其赋能医疗体系现代化的核心价值,实现技术向治理能力的深层次转化。

参考文献

[1]周洪成,谭宇.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模式下的医保数字化平台设计研究[J].通信与信息技术,2024,(03):55-58.

[2]韩璐.持续推进“智慧医保”建设[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22,(32):109-111.

[3]王珊珊,林振吕,卓生元.医院管理建设中智慧医保的 SWOT 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4,15(04):5-9.

[4]梁金刚,杨慧.智慧医保建设中数据管理能力评估与优化研究[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23,20(01):36-40.

[5]程晓斌.智慧医保内涵解读和评价体系建设的思考[J].中国医疗保险,2021,(12):22-26.

作者简介:

童国钦(1975.03-),男,汉族,江苏扬中,本科学历,工程师,工作部门:医保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