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养护工程中的安全管理体系探索
赵清江
抚顺县交通运输局 辽宁省抚顺市 113000
引言:
公路工程的修建与养护,是我国交通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公路的养护工作,养护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公路通行的安全性以及公路使用寿命。现如今,公路的养护工作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尤其是在公路项目趋于饱和、养护施工接近高峰期的环境背景下,养护维修效果对公路运营稳定性与安全性的影响愈发明显,而公路可用性关系到地区间的经济发展。
1 现行公路养护工程安全管理模式剖析
1.1 管理体系的构成与特点
在当前公路养护工程实践中,安全管理体系普遍以纵向层级责任链为主干,辅以横向多部门协作网络。在制度设计上,多采取“企业主导 +, 政府监督”的组合模式,将项目责任压实至施工主体,同时辅以交通管理部门、监理单位及第三方安全咨询机构的间接参与。这种结构虽具备一定操作灵活性,便于因地制宜制定作业标准,但其系统性和稳定性仍受限于责任分布的清晰程度与执行深度。尤其在作业频次高、环境动态性强的高速公路养护场景中,该模式对施工方自身的风险识别能力和安全应急机制依赖较大,整体呈现出“重经验、轻预案”的实践倾向,难以支撑持续性安全治理的需求。
1.2 现实运行中的制度短板
尽管安全管理规章在形式上已趋完备,实际落地过程却频现形同虚设之虞。一方面,制度执行存在路径依赖问题,过度倚重文本式传达而忽略现场适应性,导致操作规程与实际工况脱节。另一方面,施工队伍层级庞杂,外包链条过长,安全职责易被稀释或误读,形成责任空档。部分地区仍将安全培训视作应付性任务,缺乏与风险等级、作业场景相匹配的针对性课程和实训机制。事后问责机制替代了事前预防体系的主动建构,形成“出事才整顿”的被动局面,从根本上削弱了制度的规范力与震慑效应。
2 构建高适配性的公路养护安全管理体系
2.1 “一体化管理”理念的导入与实践路径
一体化是以业主—总承包—分包—监理—交警—路政—应急的全链协同为边界、以作业现场为枢纽的运行体系。建议在区域层面设立安全指挥单元,配套工区网格与移动端平台,形成“指挥—调度—现场”三线联动;以职责分配矩阵(RACI)固化权责与审批口径,建立接口清单与安全里程碑,把交通组织、施工工序、设备进退场置于同一日程框架内。信息侧,以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汇聚工点坐标、车流时段、气象阈值与临时交通设施布设,联动夜间窗口期与限速、封道策略的精细化决策。准入侧,设置入场安全门槛与动态绩效:证照与资质、关键岗位持证、临时标志标线符合性、应急物资齐备性逐项验核;将隐患闭环率、交通干扰强度与近失事件上报率纳入合同考核,触发奖惩与资源再配置。运营侧,推行片区统筹的“任务单—工序包—风险卡”三件套,压缩临边作业的不确定性;对特殊风险作业实施“联合会审+样板先行+复盘再推广”的闭环,借助可视化看板公开风险状态与整改进度,使制度从纸面走向现场、从责任走向能力。
2.2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
分级管控的关键不在分色,而在分解。以作业安全分析(Job SafetyAnalysis , JSA ) 细 化 至 工 序 粒 度 , 结 合 LEC 评 估 法(Likelihood–Exposure–Consequence,可能性—接触频度—后果)给出量化等级,形成“工序—设备—环境—交通”四维风险画像,并以四色图动态标注现场。针对高等级风险,实施“升阶审批+驻点监护+应急预置”的组合控制;中等级风险采取“时间窗优化+人机隔离 +. 二次确认”;低等级风险转入日常巡检清单,避免资源挤兑。隐患治理强调时效与证据链:建立电子台账与整改“时钟”,每一条隐患对应责任人、措施、成本与验证记录;复查不合格自动升级风险等级并触发问责。感知侧,引入无人机系统(UnmannedAircraft System,UAS)巡检、便携式激光雷达与声像记录,覆盖桥梁上部结构、隧道洞口与交通转换区的盲点;环境侧设定雨、雾、风与能见度阈值,达到阈值即转入降级作业或停工程序。处置侧强化“近失事件”快速复盘,形成三页报告(场景—诱因—改进)与二周跟踪,推动风险库持续自学习,真正让双重预防机制从统计台账变成决策引擎。
2.3 人因工程与安全文化建设的融合策略
人的不稳定性往往藏在制度缝隙。依据人因工程对注意力、负荷与界面可读性的研究,构建岗位画像与胜任力矩阵,将高频失误点映射到工装、标识与作业流程的微改造:手势与口令统一、设备盲区设声光提醒、临边作业采用颜色分层与脚下提示,降低认知负荷与误操作概率。行为侧设置“安全引导师”替代单一监督员,采用同伴观察与情景式纠偏,在不打断作业节奏的情况下完成即时反馈。培训侧摒弃“一次性宣贯”,以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和情景剧复刻风险剧本,叠加班前会的“情境提示卡”“风险告知卡”,让记忆与场景绑定。健康侧把疲劳与生理节律纳入排班约束,必要时辅以心理运动警觉测试(Psychomotor Vigilance Task,PVT)抽检,超阈值即调岗或休整。文化侧坚持正向激励与透明问责并举:将“近失上报、隐患挖掘、改进提案”的有效性计入个人积分与班组荣誉,典型事件在周度复盘会上复现原因链与改进脚本,不渲染事故本身,而是强调可迁移的教训。领导带班不走过场,需对一个场景提出一个具体改进项,并在两周内验证成效,让安全文化落地为可计量、可追踪的行为模式。
3 安全管理体系运行保障机制探讨
3.1 法规制度与执行力联动机制
法规供给并不稀缺,断点常出在执行链。宜搭建“清单化映射—程序化裁量—证据化执法—闭环化纠偏”机制:将上位法、标准与作业卡逐条对应,固化工序合规要点;设联合会审与量化裁量基准,明确限速、封闭门槛;用留痕平台沉淀旁站、巡检、复查数据;把隐患闭环率与近失上报率纳入合同与绩效,奖惩直达班组,使制度刚性转化为现场能力。
3.2 多源协同监管系统构建
监管要义不在“多”,在“合”。以“一张图”数字底座汇聚执法、监理、交警、气象、视频与收费数据,生成工点—车流—环境的时空画像;设占道时长、锥桶偏移率、人员入侵、能见度等阈值,触发预警与电子工单;建立跨部门响应时限制度,派单—到场—处置—复核全链留痕;配备移动端上报与风险看板,把异常由被动发现变为主动捕获。
3.3 经费保障与培训体系优化
安全投入需要可计算规则。构建基于作业风险指标的动态安全系数 S模型,将其纳入预算测算与造价控制体系,设定投入下限,并依据项目阶段性风险评估结果进行滚动修正;资金优先用于隔离设施、应急装备与高风险替代工装。培训走分层与情景化路线:岗位必修、应急实训、复盘制度三位一体;配套导师制与赛训结合,结果接入信用档案与续证。
4 结语
本文剖析了当前养护工程安全管理体系的结构性短板,提出集成式、一体化的安全治理模型。在实践层面,强调将风险分级、隐患闭环、人员行为干预与制度执行力协同融合,形成动态适配、主动防控的管理闭环。未来可进一步推动数字化感知与智能决策技术在养护安全中的深度嵌入,实现从制度设防向系统自适应的跃升。
参考文献:
[1] 白 旭 明 . 公 路 养 护 安 全 风 险 分 析 及 对 策 [J]. 居舍,2022(13):135-137.
[2] 史克道.公路养护作业区安全管理思路分析[J].运输经理世界,2023(9):132-134.
[3] 田 鹏 丽 . 公 路 养 护 安 全 生 产 管 理 体 系 研 究 [J]. 智 能 城市,2020,6(1):103-104.